淺析指導低年級學生造句的實踐

淺析指導低年級學生造句的實踐

  低年級學生由於受知識水平,認識能力以及生活閱歷的限制,對詞語的理解比較膚淺,所以在指導造句時更要多下一番功夫。

  一、理解詞意

  運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首先要重視詞義教學。把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淺出地講清楚,講準確,把使用範圍交代明白。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要採取多種方法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幫助他們理解詞義。如,利用實物、掛圖和電教手段,藉助動作和表情口頭描述詞語所表達的客觀事物、現象。有些詞語往往很難下確切的定義,在許多情況下,不能以詞解詞。怎麼辦?多聽,多看。詞語見多了,聽多了,自能憑著語感理解它,運用它。再說,有些詞語的使用、搭配,帶有習慣性,也只有多聽多看(包括運用),才會逐步明瞭。在這方面,筆者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老師在講話時有意識地反覆變換句式和內容,並且使用學生剛剛學過的、特別是要求用來造句的詞語,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進一步領會詞語的意思,體會它的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如學了“榜樣”一詞後,我有意識地利用晨會、週會,向學生講這樣的話:雷鋒叔叔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榜樣就在我們的周圍,××同學刻苦學習,××同學愛勞動,××同學助人為樂,他們都是我們的好榜樣;中隊長、小隊長要處處帶頭,為大家做個榜樣……當學生用“榜樣”造句時,不但不感到困難,而且能造出各種句式的句子。這種辦法是“耳濡”。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耳朵聽來的資訊,不需經過左腦的加工處理,就可以進入右腦貯存起來,因而比單純用視覺獲得的資訊記得快,記得長久。二是“目染”——擴大閱讀量,號召學生多讀書報。閱讀不但能加深對學過的詞語的理解,而且能獲取表達(包括造句)的素材。這就是閱讀面廣的小朋友造句不困難的原因所在。老師不可忽視對學生進行“課外”功夫的訓練。

  二、創造必要的條件

  和作文一樣,造句也必須有一定的生活基礎,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詞語正確地反映事物,這對兒童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要設法為兒童創造條件,提供方便。筆者主要採取三種方法:

  1.結合造句創設情境,提供表達素材。有些詞語學生不會用,並不是不理解,而是頭腦裡沒有適合表達的客觀事物,可引導學生觀察某一事物或某一動作造句。如指導學生用“流利”一詞造句時,我是這樣做的:①指定一名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鋤禾》,全班同學認真聽,然後用“流利”口頭造句,評價背誦的情況;②讓學生觀察教師用草體書寫“高山流水”四個字,然後用“流利”口頭造句。由於從側面提供了造句的素材,學生髮言踴躍,所造句子內容豐富。

  此外,還可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造句。如指導學生用“安安靜靜”造句時,我出示了一幅一家人看電視的掛圖,讓小學生觀察後造句。也可以由教師口述一種情境讓學生造句。指導學生用“安安靜靜”造句時,除了看圖外,我還口頭描述了這樣一種情境:一天,唐僧要孫悟空坐下來唸經,可孫悟空好動,這時唐僧說了一句批評孫悟空的話,他的話裡也有“安安靜靜”這個詞,想想唐僧說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2.提供線索,幫助造句。有些詞語使用範圍很廣,有的可以充當多種句子成分,這就需要多角度引導,提供線索幫助造句。

  如“管理”一詞,負責某項工作可以用“管理”;保管和料理某一事物可以用管理;照管並約束人或動物也可以用管理。這就需要多渠道引導。例如,我先在黑板上寫了“衛生委員、圖書館工作人員、會計、經理、交通民警”等詞語,讓學生想想擔任這些職務的人是幹什麼的,然後就他們各自承擔的工作,用“管理”說一句話。“出色”一詞在《精彩的.馬戲》裡是充當補語的——“山羊走鋼絲表演得也很出色”。這個詞也可以充當定語和狀語。為了使學生靈活地運用它,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句子,讓學生想想“出色”一詞可以加在這些句子的什麼地方:

  (1)山羊的表演把大家吸引住了。

  (2)馬季是一位相聲演員。

  (3)解放軍戰士完成了任務。

  接著,要求學生就我校一位同學參加電子琴比賽載譽歸來一事,用上“出色”說一句話。因為有了上邊訓練的基礎,開拓了思路,學生能造出幾個形式不同的句子。

  為指導好學生造句,備課時,我首先弄清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弄清詞在句子裡可以充當什麼成分,然後用這個詞造多種形式的句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詞的難易和學生的實際,設計訓練形式和程式。

  3.提供範例,模仿造句。模仿是創造的先導,模仿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我指導學生用“一邊……一邊……”造句時,採用模仿填空的方法,形式如下:

  例:點播機一邊開溝、施肥,一邊播種、蓋土。

  (1)音樂老師一邊______,一邊唱歌。

  (2)大雁一邊______,一邊_______。

  (3)________一邊_______,一邊________。

  三、把句子寫具體

  低年級學生造句常出現模式化,如用“辛苦”造句,甲說:“媽媽很辛苦。”乙就說:“爸爸很辛苦。”丙則說:“老師很辛苦。”從語法角度講,這些句子都沒有毛病,但從訓練目的看,意義不大。我在此基礎上作這樣的引導:誰能把“媽媽很辛苦”後面的句號改為逗號,再加點內容?學生思路打開了,有的說:“媽媽很辛苦,下班回家還要做飯。”我又進一步啟發:“誰能把‘辛苦’放在句子後面?”學生又造出了這樣的句子:“媽媽上班幹活,下班還要做家務,多麼辛苦啊!”“關心”一詞學生雖容易理解,但造出的句子也會千篇一律。指導時,我出示了一幅圖(第三冊《家訪》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後造句。一位同學說:“老師很關心小芳。”一位同學說:“老師很關心小芳的學習。”不出所料,學生造的句子很籠統。我提示:“老師是怎麼關心小芳學習的,能說具體一點嗎。”學生說:“老師關心小芳的學習,晚上到小芳家裡給她補課。”我進一步啟發:“老師來到小芳家會說什麼,能不能用‘關心’來說明老師說話的語氣。”學生說:“老師來到小芳家,關心地問:‘小芳,你這兩天學習退步了,是身體不好嗎?’”繼而我又啟發:“老師走時,誰能在小芳向老師告別的話裡用上‘關心’?”學生又造出了這樣的句子:“老師要走了,小芳感動地說:‘謝謝老師的關心!’”就這樣,透過觀察一幅圖,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造出了好幾個內容不同而又具體的句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