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1

  孝儉廉和代代傳承

  家風家訓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澱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良好的家風家訓因背景不同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或兩袖清風、廉潔奉公、誠信待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的家風家訓可概括為孝、儉、廉、和。

  孝:言傳身教

  我們家是北方南下的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記事起常聽爺爺說,孝順孝順,孝就是順,順乃真孝。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拜年是非常神聖的時刻,爺爺奶奶手拿紅氈,恭恭敬敬地放在我太奶奶面前,然後雙膝下跪磕頭拜年,嘴裡說著:“娘,給您老拜年了”。緊接著是爸爸媽媽磕頭拜年,然後才是我們兄弟姐妹齊上陣。這溫馨的場面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中,正是爺爺的言傳身教,爸爸和我的兩個哥哥都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儉:持家有道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工薪一族,養育著一大家子,可是我從來沒有捱過餓,長大後爸爸的一席話使我明白了不捱餓的原因。爸爸說,我們家要是燒4斤米飯肯定吃得光光的,但是燒3斤呢?就會剩下一兩碗。因為大家看到鍋裡飯不多都會少盛點,哥哥姐姐們都很懂事,只有我這個小的吃個大肚圓。媽媽是持家好手,我們家的衣服都是媽媽深夜製作,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修修改改就歸我了,那時雖然物質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但每每回憶起總是幸福滿滿。

  廉:奉公守法

  爸爸幹了一輩子稅務工作,媽媽做了一輩子會計,倆人清清白白一輩子,為子女做了好榜樣。記得我參加工作不久,組織上調我去財務科,接手工作前,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財務工作和錢打交道,一定要記住公私分明,公家的錢不管什麼理由都不能動一分一毫。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始終牢記媽媽的教誨,奉公守法,管好公家的一分一毫。

  和:吃虧是福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一個大院裡,有十幾戶人家,有時會發生一些鄰里口角,可我從來沒見媽媽和誰紅過臉。小時候不懂事,小夥伴間會打鬧,媽媽知道後會先向別人說對不起,然後拉著我們回家問明事由,知道錯不在我時,她總會拍拍我的頭說一句——吃虧是福。在我小時侯,吃餛飩是改善伙食,媽媽會讓我們先把煮好的餛飩送給每戶鄰居,然後才自己吃,現在想起那是多麼溫馨和諧的場景呀!

  每個家庭都有自已的家風家訓,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銘記遵守,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2

  我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淳樸的工人家庭。我的父親今年91歲高齡,原在公交公司汽車二場任工會主席,母親也已89歲高齡,原在火車站老童家泡饃館工作,父母兩人工資要支撐我們姊妹四人、奶奶爺爺及叔叔九口人的生活。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下班回家要照顧奶奶爺爺,還要做飯洗衣,晚上家人都睡下了,又開始縫縫補補。有時深夜醒來看到母親在灰暗的燈光下縫衣服,那時的我總不解:“這麼晚了,為什麼要現在做衣服呢?”母親總是笑著說:“你睡吧,我不累”。冬天的夜晚寒冷刺骨,父親忙於工作很少在家,母親總起早貪黑。每到春節,別人家熱熱鬧鬧歡度春節,爸爸工作期間從未同我們一起度過春節。因子女多,一家人加上奶奶爺爺及叔叔,家庭比較困難,爸爸常常是餓著肚子上班,回到家吃土豆充飢,以至於到現在,老爸一餓就渾身發抖。但最讓老爸發愁的是學生開學,父親都會向單位借款來支付我們姊妹四人學費。儘管很艱難,但從未見到兩位老人為家庭瑣事吵嘴紅臉,母親也從無怨言。

  回想過往,平凡歲月,柴米油鹽。沒有驚世的波瀾,沒有跌宕起伏的篇章,或許心頭時常迸出的一個個詞語:溫暖、和諧、正直、勤儉、誠實……以及那一件件關於愛的故事,靜靜訴說著我平凡家庭的質樸家風。

  直至去年,省市區各級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到家看望我的父親,新華社記者專程到家進行採訪,並將他的照片在北京展出等,我才知道我父親在部隊,尤其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許多經歷……

  我的父親劉森義,曾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隨12軍31師92團警衛連,1951年2月赴朝參戰,同年入黨。在第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中,穿插敵後至三八線以南,執行任務中多次與敵人英勇戰鬥,不怕犧牲,衝鋒在前。在上甘嶺戰役中,所在部隊與9號陣地失去聯絡,老爸與幾位戰友主動請纓擔任偵察任務,於漆黑深夜成功進入9號陣地,在戰友全部犧牲的情況下,依然擔任起與部隊聯絡的任務,在9號陣地堅守任務直至戰役結束,消滅多名頑抗之敵,榮立甲等功(視同一等功)兩次,乙等功一次。後轉業到企業任副廠長兼工會主席。慈祥和藹的父親給我的印象總是在忙於工作,起早貪黑,甚至週末、乃至於春節都很難見上一面,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工作多麼繁多,他老人家總是樂呵呵的。常常聽到他們廠的職工誇讚父親:平易近人,關心職工,勤懇敬業。更為可貴的是,父親總是埋頭苦幹,從不宣揚自己。小的時候經常聽父親在朝鮮作戰的點點滴滴,那時候的我好奇的當做故事,聽爸爸講的津津有味。去年,透過記者採訪,我才知道父親在朝鮮戰場上出生入死驚險異常的事蹟。父親退伍已有68個年頭,為人樸實、謙虛,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的穿插任務及上甘嶺戰役的激烈戰鬥從未對旁人說起。近年,省市區的領導來家裡慰問後才被老同事和鄰居們得知。父親的一位老同事驚訝的說:同劉主席共事四十多年都不知道他還是位老英雄呢!生活中,父母之間的理解和支援也在潛移默化的教育著我。當我在媒體上看到《一位退伍老兵》報道時,感動的哭了,在那一刻,同父親交流的一些話在耳邊反覆迴響:您因剛過十月一號部隊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而不能享受離休待遇,能否找一下有關部門諮詢一下幫助解決?老爸說:想想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還有啥不知足的呢。在朝鮮戰場上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父親,退休30年了,還不忘督促女兒幫助自己按時繳納黨費。老爸堅守初心,牢記使命,不改本色。至今,他老人家關心國家大事,堅持每天晨練打太極拳、讀書看報。父母親不計得失,任勞任怨孝順、善良、正直、敬業這質樸的家風就是這樣傳承的,影響著我們兄弟姐妹及下一代兒孫們。

  現在,父母親兒孫滿堂,“始於凡所為非凡”的臺訓和“勤奮、積極、嚴謹、敬業、孝順”的家訓影響著我們的.家庭。

  1997年,我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教育我們要恪盡職守,廉潔自律,忠誠擔當。我們傳承家風,牢記家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現在的我們也在無聲地教育感染著我們的孩子,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和性情。因為我們堅信只有健康、清廉的家風世代相傳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優則作風優,家風正則黨風正,家風純則政風純,家風清則社風清!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3

  良好的家風如顆永不熄滅的火種,延續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譜系,對社會而言是種道德力量,這種力量需要每一位家庭去弘揚,方能形成凝聚力,方能發揚光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的父母從小就以自身的形象和行為感染著我,做人要誠信,做事要敬業,待人要友善,心裡要有愛。無論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一直把這幾點作為自己的法寶,它也讓我在學習和工作中深刻的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記得有一次,我剛到新生兒科上班不久,那天正好是父親的生日,下班回家已經很遲了,天又下著雨,家裡已經打過幾次電話催我回家吃飯了。“該死,父親的生日禮物還沒有買”,我匆匆走出醫院,思忖著在路上該買點什麼禮物呢?

  走出醫院的大門口,看見我科室的一位生病了的小孩和他的父親,父親將他抱在懷裡不停向過往的計程車招手,倆人又沒有帶傘,孩子的父親用他彎曲的身形擋住懷裡的孩子,生怕雨水打在孩子身上。因為是下班高峰,又下著大雨,父親期盼的車一直沒有來到。我被這無形的父愛所感染,毫不猶豫地走了上去,為這對父子撐起了雨傘。

  驀然中,父子抬頭看我的那一瞬間,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感激,孩子的父親連聲說道:“謝謝,不用了!看你的衣服也淋溼了!”我笑著回答:“沒關係,別讓孩子淋雨了,他還生著病呢!”

  終於打到車了,父子上車後朝我微笑地揮揮手說:“謝謝了,小姑娘!”我心中無比的快樂。當我準備轉身回家時,發現地上有一個包裹,我想肯定是剛才那倆父子的,“怎麼辦?家裡還等著我吃飯,但如果裡面有什麼重要物品,肯定會急壞他們的,還是站在這裡等會吧!”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家裡還在不停打電話,我只能說“快了快了!你們先吃吧!”

  十幾分鍾後,雨中我發現了剛才那位父親的身影,他急忙跑過來,問我:“有沒有看到一個包裹?”看到他心急如焚的樣子,裡面肯定都裝著重要物品,我問他是不是這個包裹,他連忙說:“是的,是的!太謝謝你了!裡面有孩子的病歷,家裡的戶口本,身份證還有給孩子看病的錢!”我讓他看看有沒有少東西,他開啟後看了看,連忙說:“沒有,沒有!都在這裡,找到了我太高興了!”說時遲,那時快,孩子的父親從包裡掏出200元錢,說:“小姑娘,這麼晚你還沒吃飯,站在雨中等我,一身都淋溼了,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收下吧!買東西吃!”我微笑回到:“叔叔,不用了!錢留著給孩子看病,趕快回家照顧孩子吧!我也要回家了,家人還等著我吃飯了!”

  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家人都已經吃完飯了,父親看到我回來,兩手空空,衣服和鞋子都是溼的,並沒有責問我回來晚了,而是叫我快點換上乾淨的衣服,吃飯!

  飯後,我和父親坐在沙發上聊起了今天下班晚回和偶遇病人的經過,沒有給他準備生日禮物,請他不要見怪。父親笑著對我說:“你的做法就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禮物!做人要懂得感恩,幫助他人,對人友善,不貪小利,孩子,今天我這個生日過得最有意義、最開心!”

  我家的家訓中有這樣的幾個詞:勤勞,孝順,友善,廉潔,守法。我會努力做好這幾點,並且會將“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來嚴格要求自己。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4

  古語說“家風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好的家風會在我們的心中播下美德的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我家的門楣上一直鑲嵌著慈孝、勤勉、修身、仁愛的家訓,這也是一直以來父輩做人的理念和對後輩的期許。

  我出生在武義南部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從我記事起,父親總是把“百善孝為先”掛在嘴邊,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家的“孝”不重大節,卻重“小節”。我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靠手藝活賺取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印象最深的是,每次父母收工回家,都能吃上好菜、好飯,做好飯菜總是第一個端給爺爺;爺爺身體稍有不適,父母不管手中活有多忙,定會跋山涉水先趕回家看望。一直到現在,家裡大小聚會,我們總是讓長輩坐在中間,一家大小圍著,看著長輩笑呵呵地先動筷,我們才捧起飯碗;

  父親常常說的的第二句話就是“人無信而不立”,要求我們三姐妹一定要誠信做人,言行一致,父親這麼教導我們,也是這麼做的。兒時山區農村的條件非常艱苦,父母為了生活,足跡遍佈了宣平的每個村落,因為他的寬厚、善良也結交了很多朋友。當年很多人家裡做油漆都要賒賬,大多都是是年初漆的要等到年底時候才能結算工錢。父親從來不會主動上門催討,對我們說等他們手頭寬裕了自然會來結算的。父親說這麼多年下來,從來沒有一個人賴過他的工錢。從那個時候起,我深深體會到,誠信是一種品質,這種品質若能流淌到一個人的骨血裡,無異於頭頂光環,會被別人全心全意的擁戴尊敬仰慕。

  我的公公、婆婆都是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為人嚴謹、做人真誠,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和樸實的語言影響著我。公公是一位老校長,但從來沒有用自己手中的權利某一點私利。當年婆婆是多年的民辦教師,完全符合轉正的條件,但是公公總是說:“因為我是校長,我們更應該把機會先讓給其他人”。乃至於後來的婆婆說:“如果你不當校長,我早就轉正了,我們家的三個孩子也早就是居民戶口了。”公公的故事深深地打動著我,也影響著我。走上醫院管理崗位後,我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家人以及親戚朋友謀一點私利。公公給我們的臨終遺言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當我在工作中或是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是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這也是他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公公婆婆不僅是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強有力保障,更是我的學習榜樣。

  我謹記好的家風更是需要言傳身教來傳承。在單位我總是科室裡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堅持每天巡視病房,碰到困難的病人我第一時間給予幫助,也儘自己的能力結對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比如給住院的孤寡老人送上熱飯熱菜、為遭遇家庭不幸的患者捐錢捐物,我記得我的第一次捐款是參加工作第一年全國助殘日成立的那一天,我把一個月的工資獎金全捐了,為此我在醫院食堂吃了半個月的饅頭。以後慢慢的就有了貧困學生結對、救災抗疫、特殊黨費等等。我也用自己愛心、責任心獲得病人的尊重和領導的認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科室的職工、單位的同事做表率。

  在家裡,我既是兒媳又是母親,我謹記家訓的同時秉承了家庭的傳統美德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嫁入婆家的第一天起,我就把公公婆婆當成自己的親身父母來對待,他們有個頭疼腦熱我都放在心上,在公公病重期間,我一致服侍在床前,端茶送藥,翻身拍背……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第一時間捐錢捐物,積極投身抗疫工作,帶領家中晚輩們積極參與社群志願服務,成為小區志願服務隊伍的一道亮麗風景;支援女兒自主創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經營小花坊,傳播著美麗的力量;從小引導兒子接觸國學,教育他修身立志,努力培養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在社會,我一直堅持投身於公益事業,我和我的團隊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創文、創衛等志願服務。創新了武義縣口腔預防保健新模式,進社群、進鄉村、進學校免費為居民開展各類口腔健康檢查、窩溝封閉等公益活動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評。同時向上與浙江省口腔醫院對接,向下新建了東干、王宅兩個口腔診療中心,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級優質醫療資源。如今我們口腔醫院成為浙大口腔浙中口腔醫療中心,成立浙江省首個省縣鄉口腔醫療聯盟,為造福基層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

  正是好家風的引領,成就了今天的我。2018年我被縣婦聯推選為武義最美媳婦,2020年獲得縣衛生貢獻獎等等。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良好的家風就像一座燈塔,發出光芒,將長久地指引著我們以及後輩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家風連著你我他,家庭繫著中國夢。中國夢是國家富強之夢,也是家庭幸福之夢。讓我們一起呵護幸福美滿的家庭,共同培育清正淳樸的家風。

  各位聽眾朋友,我今天的此結束,謝謝大家!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5

  xxx作為老一輩革命先驅,從早年參加革命活動到建國後歷任省紀委書記、省委書記等領導崗位,始終如一堅守信仰、克己奉公、嚴於律己,獻身祖國革命和建設事業60多年,身後沒有為自己的親人留下一分錢。她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透過言傳身教,引導家人親屬常懷律己之心,規範言行舉止,繼承優良品德,並留下不少廉潔家風故事廣為傳揚。

  這樣的錢出不得

  xxx於1907年出生在豐順縣小勝鎮東葉畲小山村,她的弟弟李永良第一次到廣州看望她卻是在1969年。平時,xxx對家鄉親屬要求很嚴格,寫信或者捎來的話總是:“我很好,你們不用掛念,不要浪費時間、金錢,不要專門到廣州來,你們在家要搞好生產,做好工作。”這一回,弟弟終於得到姐姐同意,到了廣州。他首先感覺就是驚奇:這就是經過長征的姐姐家嗎?房子普普通通,傢俱很舊,幾張長條凳,一把藤椅,一張在鄉下也常能看見的茶几桌,實在與他想象中姐姐的房子相差太遠太遠了。一天,永良小聲地說:“姐姐,老家的房子太舊了,我們住的還是你出生時候住的老房子,現在打算蓋一座新的。”同時,提出要大姐幫助蓋房子的要求。xxx聽後,笑了笑說:“姐姐沒有錢,即使有,也是黨和國家的,家裡要蓋房子,還是自力更生好。”此後,弟弟聽從姐姐囑託,自力更生,真的建起了新房。

  這樣的字籤不得

  xxx有個侄子叫建強,他父親原是豐順縣小勝供銷社的幹部,1985年,已經是到退休的年齡了。當時,建強很想“頂替”退休的父親,跳出農門。那個時期前後,許多人也是透過“頂替”,辦理“農轉非”,吃上了“商品糧”。那年建強41歲,已經超過40歲的界限,申請材料被主管部門退了回來。建強心裡很不是滋味,日思夜想,最後,想到了姑姑xxx。認為就是“一歲之差”的事情,只要姑姑說說話,讓有關部門照顧自己一回,實現自己的願望應當不成問題。後來,建強帶上申請書,到省城找到了xxx,希望她拿起筆來寫下能夠解決自己問題的批語。出乎建強意料,xxx聽後卻是沉默。許久,她才慢慢地說:“共產黨不能世襲,不能是一代做官,就要代代做官。你的事情,你的要求,我不能開口,更不能寫字。”

  這樣的“好意”領不得

  1973年,親屬得知xxx將擇時回家鄉的訊息後,決定修繕被燒燬的房子。當地領導得知後,便在她回鄉前,從民政部門的救災款項中撥出400元幫助修建房屋。

  xxx回到後,公社領導如實向她作了包括修房在內的情況彙報。她一聽到從公社民政救災款中撥出400元幫助修建自家房屋,頓時臉色變了,當場嚴肅地批評了公社領導。她說:“搞老區建設有老區建設款,群眾有困難有困難補助款,遇上災害有救災款,你們知不知道救災款是國家專項開支,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轉移動用,這是一條鐵的紀律。你們以我這次回鄉之機,隨便動用救災款修建我家老屋,這樣做,在社會和群眾中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你們想過沒有?必須馬上將這筆錢收回來。”

  在接見侄兒等親屬時,她還專門就這件事向親人們語重心長地作了一番解釋:“救災款是救命錢,是黨和政府關心災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特殊經費,是體現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照顧、關心的原則性問題。公社領匯出於一片‘好意’,特批了400元救災款給我們家修房子,這樣的‘好意’,伯母領不得,你們也領不得啊!”後來,這筆已撥下去的款又被公社收了回來。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6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孫中山畢生奔走革命,不避艱險奮鬥不輟,終於取得革命勝利,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在他身為大總統時,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以公僕自居,人稱“公僕總統”。他的革命奮鬥精神和為民辦事自居公僕的高尚品德深受全民敬重。

  勤儉節約每日四毛錢伙食費

  孫中山在總統府期間,多是粗茶淡飯。他兩個小女兒說,爸爸當了大總統,我們還不如在家吃得好。為照顧好孫中山的生活,黃興請來了一位會做廣東菜的廚師給孫中山先生做菜。廚師考慮孫中山是大總統,就按當年給洪秀全開餐的標準,做了有各種圖案的六大雜錦拼盤、四個大菜、一個火鍋。孫中山看後說:“今後不要做這麼多菜,每餐只給我做一盤豆腐、一盤魚和一盤青菜。每天標準只用四毛錢伙食費就可以了。”孫中山勤儉節約,生活十分簡樸。他很少花錢,有錢都用於買書,除了書籍他什麼家產都沒有。他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衛士,有次天氣轉涼,有個衛士值夜班,他便把自己用的一頂氈帽、一件雨衣送給這個衛士,怕他著涼。

  公私分明拒親人求職

  孫中山非常重視辦事公正,主張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反對鋪張和腐敗。他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以人民利益為重,決不謀私利,並反對任人唯親的做法。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早年在美國檀香山經商,曾數次捐鉅款資助弟弟幹革命,可以說貢獻很大,功不可沒。當時不少同志們向孫中山建議派孫眉出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堅決不同意,並致函其兄:“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為政治非兄所熟習。兄質直過人,一入政界,將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臺,則眾人矚望,稍失策,怨亦隨生……”孫中山秉公辦事,不謀私利,不任人唯親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是人們學習的.楷模。

  兩袖清風臨終不忘託遺志

  孫中山曾任民國大總統、大元帥,但他從未置私產,可謂一生正氣,兩袖清風。除了華僑捐贈他一座房子外,他沒有任何私產。在臨終時,他在留給家屬的遺囑中寫道:“餘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所遺的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餘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其愛,以繼餘志。此囑”。這裡所說的“一切”就是兩千多本書籍雜誌和一所五間房的住宅。其實這所住宅還是四位華僑見孫中山在上海住的房子不像樣,還需交房租之下,合力籌資購買贈送給孫中山的。遺囑中寥寥數語表明了偉人的坦然心跡,也是這位不謀私利、廉潔奉公的人民公僕光明磊落的寫照。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7

  葉劍英(1897—1986年)元帥,戎馬一生,英勇善戰,在全國人民心中,是一位為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不朽功勳的卓越領導人。對於家風,葉帥一直抓得很緊,嚴格要求,一以貫之。他經常對子女們講“挺著腰桿走路,夾著尾巴做人”的道理,要求子女銘記“夾著尾巴做人”的家訓。

  葉劍英元帥的女兒葉向真讀大學期間,每當星期日,要從學校乘坐公交車回家,途中要換三次車,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回到家裡。有一天,“赤日炎炎似火燒”,葉向真冒著酷暑從學校回家,怎麼也擠不上公交車,好不容易擠上車,在路上折騰了三個小時,心裡憋了一肚子火。她一回到家就發牢騷,抱怨不派車接自己,葉帥一聽,厲聲批評說:“你以為這個車是給你們配備的嗎?因為我是替黨和國家工作,才給我用的車。一般老百姓可以坐公交車,你怎麼不能坐?你以為你是誰?”葉帥的嚴厲批評,使女兒受到深刻教育。從此,她再也沒有在這些問題上發過牢騷,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在兒女的眼裡,葉劍英元帥為人寬厚,謙虛謹慎,對子女既要求嚴格,又愛護有加。葉帥常常給子女寫信,對他們的讀書學習、工作就業、婚姻戀愛等各方面給予指導,鼓勵孩子們做小螺絲釘和實幹家。葉帥在給葉楚梅的信中,要求女兒“努力把自己鍛鍊成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個少一個沒有什麼關係的人,不是可有可無的人。確有一點本事,拿出來為人民做點事,盡點小螺絲釘的作用,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騖遠,幻想多而實幹少。這一點,可要注意。多少人都說你學得不壞,爸爸是高興的。但應該懂得還不夠得很。望繼續努力,日進不已的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談到葉帥的家庭教育,女兒葉向真說,父親在家裡比較民主,但決不是放任,他很尊重別人。父親相信真正尊重他人,才會讓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如果以家長的命令式對待子女,就沒辦法瞭解孩子的心聲,孩子有什麼話也不願意跟父母說了,等到出了大問題的時候,家長才發現,就為時已晚了。葉帥曾說過,真正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須瞭解孩子。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8

  王陽明的一生,是一代大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生,是踐行儒道、為國盡忠的一生。無論是貶謫蠻荒之地還是戎馬倥傯之中,他總是以國事為重,以盡忠為先,以盡孝為念,並且諄諄教育弟子要立志勤學,以聖賢自期,以修身養心、致良知為人生根本,而不以讀書做官謀取功名利祿為人生目標。

  教導子弟立志勤學

  王陽明在《與克彰太叔書》中說:“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為習氣所汩者,由於志之不立也。故凡學者為習所移,氣所勝,則惟務痛懲其志。久則志亦漸立,志立而習氣漸消。學本於立志,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

  王陽明說:“學本於立志,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可見人生立志的重要。而所謂學問之功,就在消除習氣,復歸本然善性,這是一個道德修養過程,不可不慎。聯絡到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所講“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條學規,首重立志,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更凸顯了王陽明的從小“立志學聖賢”思想的重要。

  勉勵子弟以聖賢自期

  王陽明在《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書函中說:“近聞爾曹學業有進,有司考校,獲居前列,吾聞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門好訊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誇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今雖干戈擾攘中,四方有來學者,吾未嘗拒之。”

  王陽明雖在“干戈擾攘”中,仍寄書子侄,諄諄教導他們立志勤學。在他看來,讀書為學,目的不在做官肥家,謀取榮華富貴,而在於確立高尚的道德人格,“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這才是“家門好訊息”,是能“繼吾書香”的好子弟。他在《又與克彰太叔》書函中要求叔父教育兒子正憲讀書盡孝,“一切舉業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在《寄正憲男手墨》中要求兒子“立志向上”,而不必志在“科第”,稱“科第之事,吾豈敢必於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

  忠義為先,以國事為重

  王陽明在《上海日翁家書》中說:“男之慾歸已非一日,急急圖此已兩年,今竟陷身於難。人臣之義至此,豈復容苟逃幸脫!惟俟命師之至,然後敢申前懇。俟事勢稍定,然後敢決意馳歸爾。伏望大人陪萬保愛,諸弟必能勉盡孝養,旦暮切勿以不孝男為念。天苟憫男一念血誠,得全首領,歸拜膝下,當必有日矣。”

  自古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然而志士仁人雖常懷孝心,但總是以國事為重,忠義為先。王陽明在呈父親的書函中陳述了“先國後家”的人臣之義,在致兒輩的家書《嶺南寄正憲男》中則明確宣示了“我今國事在身,豈復能紀念家事,汝輩自宜體悉勉勵,方是佳子弟爾”的“國事為重”的思想。

  勇於改過,以改過為貴

  王陽明在《寄諸弟》的家書中,特別強調了“改過為貴”的思想,他說:“人孰無過?改之為貴。……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吾近來實見此學有用力處,但為平日習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預為弟輩言之。”可見,勇於改過,以改過為貴,也是王陽明所提倡的優良家風。

  師法聖賢,以致良知為人生根本

  王陽明在致妹婿兼弟子徐愛的家書《與徐仲仁》中教育弟子“求古聖賢而師法之”,說:“勿謂隱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謂聰明可恃而有怠志;養心莫善於義理,為學莫要於精專;毋為習俗所移,毋為物誘所引;求古聖賢而師法之,切莫以斯言為迂闊也。”又在《寄正憲男手墨》中強調自己的講學宗旨,要求子弟以“致良知”為人生根本。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誠愛惻怛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之心,亦無良知可致矣。汝於此處,宜加猛省。”王陽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學宗旨以後,無論是對門人弟子,還是對家人子弟,皆諄諄教之以“致良知”,這個良知,便是孔孟之“仁”,程朱之天理,“致良知”,既是陽明學派的門風,也是王陽明一家的家風。

  王陽明的江西大弟子鄒守益對老師的家書給予了精闢的總結和極高的評價,說:“先師陽明夫子家書二卷,嗣子正憲仲肅甫什襲藏之。益趨天真,奠蘭亭,獲睹焉。喜曰:‘是能授簡不忘矣!’書中‘讀書敦行,日進高明’;‘鈐束下人,謹守禮法’;及切祔道義,請益求教,互相夾持,接引來學,真是一善一藥。”這個評論,不僅以陽明之教激勵陽明後人,且以之激勵同門學子,亦足見王陽明關於確立道德良知對於建立良好家風、門風思想的重要意義。

  清廉家庭先進事蹟材料9

  詹天佑(1861—1919年),生於廣州市荔灣區(原廣州府南海縣),是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他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籌劃過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禮、新易、京張、粵漢等線,成績斐然。他為中國的鐵路事業奉獻了一生,並教育子女要時時以國家利益為重,形成了奉獻國家、廉潔自律、勇於創業的好家風。

  婉拒兩個兒子“官費”出國留學

  1914年秋,正在擔任粵漢、粵川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接到北洋政府的一個通知:批准他的兩個兒子“官費”出國留學。看到通知,他並沒有感到高興,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當天晚上,詹天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覺。他想,別人家的孩子出國留學,都是自己出錢。現在,我的兩個孩子出國留學,卻是“官費”留學,還不是因為我對祖國的鐵路事業做了一點點貢獻。要是因為自己對祖國做了一點點有益的事,又有一定的地位,就可以讓子女得到特別的照顧,這不僅對國家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於是,他婉言謝絕了政府的特殊照顧,堅持用自己的薪俸,支付兩個孩子留美八年的一切費用。

  “不能只顧個人,要多為國家著想”

  兩個兒子從美國留學歸來,有單位要用高薪聘請,詹天佑不同意。他對孩子們說:“我送你們出國留學,不是要你們回到祖國做高官、拿厚祿,而是要你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些有益的事。我看,你們不要到別的單位應聘,我身邊正好很需要人手,你們就在我身邊工作吧。”

  當時,在詹天佑身邊工作的,還有幾個和他兒子一起回國的同學,每月的工資有一百多元。而詹天佑只給他的兩個兒子七十多元的工資。同樣的學歷,又做同樣的工作,可工資收入卻不一樣,相差都快一半了。有人為他的兩個兒子打抱不平,認為這樣做不合理。兩個孩子也覺得父親做得有點太過分,鬧起了情緒。

  詹天佑知道後,十分懇切地對他們說:“不是因為你們工作得不好,而是因為你們倆是我的兒子,要求要更嚴一點。對自己的孩子徇私是不好的。你們要知道,國家目前有困難,我們不能只顧個人,要多為國家著想。”

  不佔用一分公款

  詹天佑子女較多,原來的住房較為擁擠。政府為了照顧他,在張家口為他安排了一幢寓所,並用公款為他家添置了一些傢俱。詹天佑知道後,覺得政府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他的實際困難,也算是對他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的獎賞,他很領這份情。但他又覺得,這樣對孩子們的影響不太好,怕他們滋長特殊化的思想。於是,他要來清單,照單子付清了用款,不佔用一分公款。不久,考慮到詹天佑工作的需要,鐵路局為他買了一輛汽車,供他個人使用。為了節省公款,他謝絕了,而用自己的錢買了一輛馬車,供自己工作時使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