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麥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我們應該怎麼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麥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麥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1
迎著秋風,踏著青草。我們全家人前往天水旅遊。而在這次的天水之遊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旅遊景點便是著名的"麥積山石窟"了。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到達了天水市。住進旅館,吃過午飯,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第一個旅遊目的地——麥積山石窟。
"真是湊巧,剛剛還陽光明媚,現在卻已細雨綿綿。唉,下雨可怎麼玩呀!"我低聲抱怨著。"這你就錯了,"爸爸說,"‘麥積煙雨’可是麥積山的一大奇景,一般可碰不到呢!"聽了這話,我眼前一亮,盼望著早點看到這"奇景"。
到了麥積山山腳,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遠遠望去,山體酷似農家麥垛,因下雨形成的霧氣,環繞著山頭,朦朧的景象給人帶來一種神秘的氣息,猶如仙境一般。
吸著新鮮的空氣,聞著青草的香味,我們徒步走到了麥積山石窟下。
聽導遊說麥積山石窟始鑿於十六國後秦,經十多個朝代開鑿重修,距今約一千六百年曆史,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現存洞窟194個,大小造像7200餘尊,分泥塑,石雕和石刻造像碑三類,以泥塑為主,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深厚的民族傳統,鮮明的.世俗化和濃郁的生活情趣,是麥積山石窟的顯著特徵。
聽著導遊的講解,我們不知不覺走到了山頂(指人能走到的最高處)。看著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我彷彿看到了我們的祖先在這座陡峭的山上,利用他們的智慧,造出這一尊尊神奇的雕像。他們有的在雕刻,有的在上色,有的在固定……總之,到處都有他們勤勞的身影。
在這麼多雕像中,令我讚歎的有兩處。首先便是位於山東側的"西方三聖"雕塑。中間的阿彌佗佛長13米,威嚴壯觀,神形兼備,琉璃珠做的眼睛炯炯有神,衣服上的褶皺做得細緻入微,因為在和泥時加入了髮絲等材料,使得佛像看起來光滑細嫩,像真的一樣。其次就是被稱為"東方微笑"的小沙彌。他兩眼微閉,嘴巴上翹,頭微微低下,顯出東方人特有的可愛與含蓄。非常討人喜歡。
游完麥積山,我心中感慨萬分,我們的祖先,利用他們的智慧、勤勞與恆心,為後人留下了這樣值得驕傲的文物。而作為龍的傳人的我們,更應該將祖先們勤勞樸實,持之以恆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生生不息。
麥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2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素有"隴上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它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里的秦嶺山脈之中。周圍山奇林鬱,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巖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佈於東、西兩崖。
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鉅、宏大。[2]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中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