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頌.周頌.清廟之什.維天之命》解析

《詩經.頌.周頌.清廟之什.維天之命》解析

  《毛序》說:“《維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這是周公攝政,輔成王致太平,祭告文王的樂歌。

  【原文】

  維天之命⑴,於(wū)穆不已⑵!

  於(wū)乎不(pī)顯⑶,文王之德之純⑷!

  假(xià)以溢我⑸,我其收之⑹。

  駿惠我文王⑺,曾孫篤(dǔ)之⑻。

  【註釋】

  ⑴ 維:通“惟”,考慮,思維,思,想。命:執行的規律。

  ⑵ 於(wū):嘆美詞。穆:莊嚴,肅美。已:停止。不已:無有始終和窮盡。

  ⑶ 於(wū)乎:通“嗚呼”,嘆詞,讚歎的聲音。不(pī):通“丕”,大。顯:高貴,顯赫,光明。

  ⑷ 純:不雜,純正。

  ⑸ 假(xià):嘉,美,指仁德。溢:充滿,充溢。

  ⑹ 收:收取,接納。

  ⑺ 駿:迅速,趕快。惠:順,順從。

  ⑻ 曾孫:重孫子;孫子的兒子。亦用作對孫之子以下的子孫的統稱,自孫子而下,對先祖皆自稱曾孫。此處泛指後世子孫。篤(dǔ):誠篤,忠實。

  【譯文】

  想那天道執行的規律,

  啊!莊嚴肅穆地永遠不已!

  啊,多麼高大顯赫與光明,

  文王的高尚品德博大正純!

  嘉美的德澤如水之充溢而流被後世,

  我一定全盤接納將它繼承。

  趕快順從光明純正的文王大道吧,

  子子孫孫永遠忠實地奉行。

  【解】

  德行如水盈 澤被後世長

  《詩經》中的頌詩,是用於宗廟祭祀的讚美詩,正如《詩序》所說:“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之於神明者也。”三十一篇《周頌》均產生於西周初期,大都是歌頌周王朝的功德。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周人最崇拜的祖先,故《周頌》中有很多是歌頌文王的,本詩即是在宗廟祭祀時讚美文王的樂章。本詩前四句盛讚文王之德,後四句敘寫祭者忠誠奉行文王旨意。

  開頭兩句“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以天命總起,讚揚天命盛美廣大,意在詠歎文王受命於天,順從天意。姓姬名昌的`周文王為商末周族領袖,商紂時為西方諸侯之長,稱“西伯”。他吸取了商紂暴政殘民的教訓,推行仁政、裕民的政策,國勢漸強。戰勝西戎混夷後,又滅了附近的幾個敵國,把疆域拓展為西至密(今甘肅靈臺)、東北到黎(今山西黎城)、東到邘(yú,今河南沁陽),對紂都朝(zhāo)歌(今河南淇縣)造成進逼形勢,又擴充勢力到長江、漢水、汝水流域,教化那裡的人民,使之成為周基本力量的一部分。經過如此悉心的經營,文王晚年已取得了所謂天下的三分之二,滅商的條件已經成熟,但他仍然還對商紂取稱臣之態,正如孔子所評價的那樣:“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故文王死後四年,武王伐紂一舉就攻陷朝歌,建立了周王朝。實際上,正是文王一手造成了滅殷的事業,奠定了周朝統治的基礎,武王才能夠在牧野一擊而戰敗殷商。此乃先逐步動搖殷商統治的基礎,形成了勝敵的絕對優勢,而滅商之快速就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又是一種最大地愛護百姓生命的仁德。周人認為這都是受命於天、順應天的旨意的緣故。“維天之命”和《大雅·文王》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和《大雅·大明》中“天監在下,有命既集”一樣,都是讚頌文王德配天命,意在說明他的振興周族正是上天的安排。雖然“文王受命,不卒而崩”,未及最後滅紂,但他的子孫續承文王之德,繼興了周的大業,這就是具體的“於穆不已”,以天命之盛美無窮無已,象徵著文王之事業為後世所繼承發揚。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早在西周初期,人們就用天命論的觀點來解釋君王對天下的統治了。不過,我們要一再申明的是:這個所謂的順從“天命”,實際上就是順應歷史趨勢、順應民心民意。假如不是商紂暴橫殘虐,恐怕民心不會倒向西周,老百姓也不會一呼萬應,立覆商紂大廈於傾倒。

  文王之德光明純正,彪炳後世,他的德澤如水盈溢而流被萬代。祭祀者面對文王的在天之靈殷切告慰,表示子子孫孫順從文王之意,忠誠地繼承和發揚文王之德,篤行不悖。既深切地表現了對文王的無限推崇敬仰之情,也表現出了周人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無比的自信與自豪。使後人讀誦此詩,可以想見當時人虔誠的心情和嚴肅莊敬的場面。

  順應歷史潮流而中游擊水的開國功臣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無論你怎樣讚美也不為過,語言只不過讚美了豐功偉績之冰山一角。問題在於:後世子孫“信誓旦旦”的繼承發揚又能保持多長時間?最初的繼任者可能還能夠“誠惶誠恐”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後期的“不肖子孫”可能就是虛應故事,除了躺在先祖的蔭(yìn)庇裡享受榮華富貴之外,把先祖的仁德早已拋進爪哇國了。當然,此時的他們也就變成了新的前朝昏君,那麼,等待他們的就是新的一輪覆滅。

  “澤被後世長”,不是讓後人吃老本,而是需要你紮紮實實地做點什麼,而且要小心翼翼地躬行仁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