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賞:珍藏記憶,珍惜糧食

散文欣賞:珍藏記憶,珍惜糧食

  ——我的糧食記憶

  民以食為天,人對糧食的需求與生俱來。在我人生的路途中關於糧食的記憶有四個重要時期,每個時期都刻骨銘心。

  童年時期,我對糧食的記憶就是對飢餓的記憶。我生於1972年,老家在漢濱區最東邊的一個山村裡面,自從董事後就覺得天天在餓肚子,吃不飽飯,那時侯我們村家家戶戶每天只吃兩頓飯,苞谷、紅薯、酸菜是主要實食物,天天輪換著吃,時間長了,見著這些飯就頭疼,即使是這樣,我們家每年的糧食不夠吃,到了陰曆的二、三月間父親常常要到別的地方借糧吃,等莊稼收了以後再還。那時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奶奶就到院子裡的鄰居那裡借點面,給客人擀麵吃,讓我們到外邊的院壩去玩,飯好以後,酸菜面的香味飄出了院子,飄到了院壩,我們聞著面的香味、留著口水、趴在門縫遠遠的看著,現在想來那時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十分可憐、實在可笑。那時,我們真是天天盼過年,到了過年,我們才能吃到肉和米飯,過半個多月的幸福生活。

  上學後,我對糧食的記憶是定時定量食用的記憶。我小學到高中上學是住學,要從家裡拿糧食交給學校食堂,每天還是兩頓飯,那時生活條件略微改善,主食是包穀粥、米飯,吃飯五個人一組,一組一個小鋁盆,每人只有半洋瓷碗,由於師傅要做很多人的飯,飯裡面有好多疙瘩,疙瘩中間還是生的苞谷針,飯少、質量差,吃不飽,就是這樣的飲食一直伴隨我從小學到高中11年的青春發育期,給我造成了營養不良,骨骼沒有發育沒有到位,人很瘦弱,22歲時,一個男同志的我體重才95斤。可以說,缺吃少喝伴隨著我的青少年,耽誤了我的發育,毀壞了我的體格。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關於糧食的記憶是暴飲暴食的記憶。農村土地包產到戶和改革開放結出了碩果,人們從飢餓中解放出來,生活天天像過年,大吃大喝的人們多了,想方設法吃野味、吃怪味、吃山珍、吃海鮮,吃飛禽走獸,街上大肚漢、酒醉漢很多,隨之而來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增多了,這是胡吃亂喝的負面作用,因應了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

  現在,關於糧食的記憶是均衡營養的記憶。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吃大喝,人們意識到胡吃亂喝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開始注意均衡營養,迴歸自然,原來農村的'粗茶淡飯又紅火起來了,街上因喝醉打架鬧事的人少了,成群結隊的人們茶餘飯後走路爬山、跳廣場舞,享受美好生活。

  四段記憶,四段歷史,認真反思,感受頗深,一是感謝改革、感謝和平,是1978開始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種地積極性,改革帶來了糧食增產、增收,為我們解決了溫飽問題;和平的環境為我們安心種地、安享生活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試想,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你能安心種地、安享生活嗎?二是永遠要珍惜糧食,無論在饑荒時代和富裕時期都要珍惜,我們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吃飯人口的大國,人均耕地面積1.3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稍有不慎就會返貧,所以我們應該繼續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三是科技創新是糧食增產的堅強支撐。優質高產的種子、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機械化的耕作工具是我們糧食豐收的保證。四是要注意解決影響糧食的突出問題,比如當前農村外出人口增多,承包地撂荒,種地人員減少問題,還有佔用耕地建房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糧食生產的有一定影響,一定要引起注意,加以解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