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散記散文

太平散記散文

  回首遠去的山影,在這沒有絲毫月色的夜,悄悄的離開,是我與太平的作別。

  四天前,從合肥南站經合福高鐵,一路南下,跨過長江,穿過隧道,這條顏值最高的高鐵線路果然是名副其實。窗外美景應接不暇。加之細雨淅瀝,水鄉的韻味愈發濃郁,遠山縈繞在煙霧之中,眨眼間,卻已躲閃到你的身後,似乎是嬌羞不勝。山谷間的清泉,在雨季愈顯充沛,歡騰的奔流,宛然流動的玉帶。

  除了沿途的山水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建的.各站點,尤其是影響頗深的績溪北站。績溪本是個山水相宜,文教昌盛的古城,而北站的設計更是博觀傳統中國建築而汲取靈感,約取“回”形紋、花窗、層疊梁木、斗拱等中華傳統細節,以“古徽新韻、和諧盛世”為建築創意,構築起古色徽香的皖南交通樞紐新心臟。績溪北站站房佔地面積平方米,是合福高鐵全線規模最大,也是我國鐵路編制上最大的縣級站。

  出黃山北站,換乘去太平的汽車,經由高速公路至湯口的一路上,每隔一會兒就會遇見曾在書本上心嚮往之的諸多風景地名,奈何培訓學習的任務在身,只得目送一幕幕光景。

  車在湯口旅遊集散中心稍作停留之後,繼續向太平駛進。繞山公路雖曲折往復,卻也是十分整潔的,窗外更勝水墨丹青,深吸一口都是滿滿的清新與愜意。

  然而,在太平的培訓學習卻是相當難熬的。反胃的自助簡餐、極其嚴格的學習考勤與課堂管理、陰雨不歇的天氣,還有極小的太平小縣城。雖說,太平是黃山風景區的北大門,四周環山,而我卻是很難看見山景。課堂的左窗外是迷濛的山影,右窗亦然。煙雨濛濛的景狀,加之目之所遇皆無熟人,鬱郁之情自然生髮。

  所以,每每晚餐之後,我都會溜出去,每晚沿著一個不同的方向遠行,幾天下來,小城已甚是熟悉,僅有的三家書店中還有一個閉門未開。閉門的這家店名頗有意思——“慢讀書屋”,並且唯“讀”字用的是繁體,餘下的一是約50平方大小的新華書店,書本稀疏,體系不全,找一本王躍文的《蒼黃》或是《莫礪鋒詩話》,亦或是《漫話東坡》,終是一無所獲,二是外觀很是嘻哈風格的咖啡書店,我也只能望而卻步。

  既然無書解愁,只能埋首挖掘既有的風情。掘之,太平建於唐天寶四載(公元745),於後兩年——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親自下令,敕改黟山為黃山。原因是傳說古代軒轅黃帝曾在這黟山修真煉丹,得道昇天,故改為黃山。而當初宣城郡太守李志和奏準,析涇縣西南十四鄉置太平縣,太平的命名,或許寄予著美好的祝福。

  魏晉以來,中原混戰,大族南遷避難,而山險路曲的徽州,成為不少人的首選之地。自此之後,文墨教化在此根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窮僻處翻開了新的歷史。

  歷經風雨千百載,青磚黛瓦馬頭牆仍在,太平街道上那座斑駁的“太平盛世”牌坊,不知見證了小城幾度興盛頹敗。沉浸其間,總能讓我忘卻時間,尤其是淅淅的暮色下,柔光倒影,煙霧縈山。

  太平,在這沒有月色的夜,難以目送的背影,唯有悄悄的離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