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隨想散文

東林隨想散文

  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少林寺的瞭解與嚮往,源出於電影《少林寺》的成功,和六七十年代盛行於港澳地區的武俠小說。兩三年之前,我有幸遊歷了一番那聞名天下的嵩山和少林寺。

  我不是一名文化學者,因此對那位並不漂亮的女導遊的所講,多半不大感興趣,什麼大門的匾牌是乾隆皇帝親筆題寫,什麼石碑上是唐代哪位畫家的刻畫,什麼藏經閣匾故意寫錯別字的緣由等。我的感覺,著名的少林寺也就是一普通的佛家寺廟,和我所到過其他寺院,大同而小異,一樣的大雄寶殿,一樣的名佛塑像,一樣的盆缽與香火,一樣的灶臺與禪房。稍有印象深刻的,當屬那地有深坑的練功禪房,和那埋有高僧的千年塔林了,卻也沒有那想象中的那麼古樸與神秘。

  然而,遊歷完這座聞名天下的名山與古寺之後,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失落。究其緣由,一是嵩山的險峻或自然風景並無多少特色,二是這少林寺無論規模還是景緻,與我們電影中所看或想象中所繪的畫面,確乎有不小的讓我們失望的差距。事後我們得知,電影的拍攝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在別處取景,才有那潺潺的流水與豔麗的桃花;而眾多的廟宇中的場景,卻是取景於那離它不很遠的登封市區內的中嶽廟,因為眾僧打鬥的場景在少林寺內是鋪排不開的,除了少林門前那塊鋪有青磚栽有柏樹的空地外,少林寺內卻沒有其他足夠大的一個地方。因而簡單從規模上講,我們久仰的少林寺卻連許多人並不知名的中嶽廟都不如!

  呵,我的以上言辭或許會招來少林高僧們的斥責,或是眾多少林粉絲們的不以為然,並由此而不屑於我的淺薄。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嵩山與少林寺本來就不是以其規模或景緻而成全其天下美名的。這便也是我要承認和加以論析的。

  嵩山的成名,當然有其險峻的景色,而更主要的是它在中華大地上的地理位置,中原腹地,五嶽之中心。而作為嵩山山體之一的少室山,那叢林中的少林寺,它的成名則是由於其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少林寺位於登封境內,離古都洛陽西安距離不遠,自古以來,便有諸多帝王及名士來次遊覽,成就其古樸深厚的少林文化。

  而我們這代人對於少林寺的痴迷,原因有二:一是少林寺內部確有由來已久的武學傳統及其綿傳久遠的武學組織或團體;二則是現代影視媒體宣傳的放大作用或青年人對文學中的豐富想象。簡而言之的話,少林寺所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聞名於世界,除其自身魅力與時代契機之外,更是當地政府及全體少林人運用現代理念成功經營成功運作的結果。

  初入登封,走近少林,你便能感受到當地對於景區的良好經營和運作,這裡的道路交通,餐飲住宿,商貿導遊,停車場,環保電瓶車乃至洗手間等諸多旅遊景點所必須具備的.元素,一應俱全,且不顯堵塞或擁擠。這裡已建成一整套設施完備,態度良好的服務體系。這或許是我初遊少林寺時,它帶給我的一種更深刻的印象吧。

  前些時候,我去廬山站接站,由於時間還很充裕,我們順道去了趟廬山腳下的東林寺。這裡我在十多年前的大學時代曾經來過,因而當我再次踏上這條山間小道時,我卻驚異於它這麼多年來的並無變化。一條並不寬敞的水泥道路,路面更顯破敗與陳舊;門前依舊是那古老蒼勁的參天大樹,和那鋪得並不整齊且凹凸不平的大理石條;走進寺門,院中有那養著各色金魚的水池,還有那後山上高聳的雲塔等,東林寺容顏依舊,魅力也依舊。

  我便又淺薄地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林寺並不遜色於少林寺啊。它也有悠久的歷史,同始於魏晉時期;它也有那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雖不比少林深厚,卻另有所長。它可以依託景色遠超中嶽的廬山,去招攬眾多的遊客啊。

  然而,這裡就是缺少了那種現代的經營理念,缺少了那一整套完備的服務體系。

  東林寺對面的不遠處,便是蘇東坡寫“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詩句的西林寺。“種豆南山下”,陶淵明當年就應該生活在廬山的北麓了,也就是這兩座寺廟的附近。然而,你來到這裡,卻找不到這兩座寺廟的聯絡和任何有關於陶氏紀念的地方了。兩處寺廟,兩處景點,本可以多點聯合經營;甚至再可修建一些有關陶氏紀念的建築,多年以後,自然又一個遊客朝拜的好去處。而不至於再過十年,這片土地依然是如此地沉默。

  如此那等,肉食者謀之,我輩無須贅言。

  試看東林與少林,可歸結為一個因素: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