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教學案例分析與教學後記

《孫權勸學》教學案例分析與教學後記

  一、背景案例:

  文言文教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瓶頸之一。學生討厭學,老師害怕教。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調動教師講授文言文的熱情,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文言文教學中有一個矛盾,即解決字詞與賞讀課文之間的矛盾。如果花大量的時間來解決字詞,則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賞讀課文,又成了繡花枕頭;兩者兼顧,則疲於奔命。既要夯實基礎,又要出新,如何解決這對矛盾?

  值得慶幸的是,上學期到洋思中學學習了半天,聽了一堂公開課《孫權勸學》。回來後,在教學中不斷思索,反覆實踐的過程中,我逐漸察覺到了文言文教學的其中一條出路:努力上出文本價值,體現文言文的文化氣息。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的教學案例:

  《孫權勸學》

  (一)、匯入:

  PPT出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讓學生齊讀兩遍。

  師問:讀出意思來了嗎?這句話最早描述的是哪位歷史人物?(板書:呂蒙)

  (二)、解題:請同學們幫老師做一個填空題。PPT出示:孫權勸(誰)學習(什麼),結果(怎樣)?引出話題。

  (三)、瞭解《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短小精悍,告訴我們一個似乎人人知道卻又經常被人們遺忘的道理,其實在《資治通鑑》裡面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如(PPT出示學生熟知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都告訴了我們很多深刻的道理。這就是作者司馬光編本書的目的:

  PPT出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讓學生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PPT出示關於《資治通鑑》的介紹

  (四)、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語氣,讀懂文意。

  1、 請一位學生讀。

  2、 其他學生評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順。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師最終明確。

  3、 學生試讀(PPT出示去掉了標點的課文,可以請學生試著挑戰)

  4、 全班齊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語氣)

  (五)、小組學習、合作探究

  1、 文中提到了幾個人?分別做了什麼事?(板書:孫權——呂蒙 —— 魯肅)

  2、 孫權為什麼勸呂蒙學習?他是怎麼勸的?(讓學生找出原文後,PPT出示原文,並分)

  讓學生用現代漢語解釋這些句子,著重點出一些重要詞語,如博士、往事等

  讓學生模擬孫權的語氣來讀一讀這些句子,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感情。

  3、 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結果怎樣?

  學生找出文中魯肅與呂蒙的對話(PPT出示原文)

  讓學生用現代漢語解釋這些句子,著重點出一些重要詞語,如“及”

  “吳下阿蒙”究竟是怎樣一個人?(PPT出示《三國志》中關於呂蒙的兩則材料,進行對比)

  體會兩人對話時的語氣,如“大驚”“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的“!”,學生試讀。

  4、體會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問:三個人物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學生可以各抒己見)

  將本文給我們的啟示與學過的《傷仲永》做比較。(PPT出示中央臺主持人敬一丹的一句話:只要你想改變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晚)

  5、體會《資治通鑑》的文化內涵

  師:孫權勸學,使呂蒙學有所成,更改變了呂蒙和魯肅之間的關係,其中的直接受益者是呂蒙,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學生集體回答:孫權)為什麼?(因為暑下之間關係融洽了,能幫助他更好的治國)。這也是孫權勸學的用意所在。他的這份良苦用心,他的這種勸說的藝術,能為後代的皇帝留下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這就是司馬光編《資治通鑑》的目的:“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讀兩遍,問讀出意思來了嗎?)

  師:《資治通鑑》不是寫給普通老百姓看的,而是帝王的讀本,他要告訴以後的皇帝該怎麼治國。所以後代帝王們曾經這樣說過:

  “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鑑》原則”——明太祖朱元璋

  “事關前代得失,甚有於治道” ——清聖祖康熙

  “敘事有法,歷代興衰亂本末畢具,…… 藉此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毛澤東就是這樣一部書,受到了歷代帝王的追捧,其實在《資治通鑑》中我們熟悉的小故事還有很多(PPT),希望同學們有空可以去一。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讓學生課後找資料,瞭解“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區別。

  三、案例反思:

  上完這堂課,仔細一想: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流暢,基礎知識教得很紮實,但太過於細碎,過分強調字詞的理解而忽略了文字的厚度。

  的確,反觀我們目前的文言文教學現狀,師生更多的還是將文本當作“語言材料”來處理,關注重點虛實詞、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等。於是課堂上學生忙碌的只是摘記,不管懂不懂先記下來再說。一味地“反覆強調”重點,只會導致課堂越來越沉悶,文言文變得越來越“面目可憎”。

  值得慶幸的是,透過長期的討論與摸索,目前中學語文教育界對文言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基本達成了共識:透過文言材料的學習,體會文字的文言美、音韻美、言辭美、思辨美、情感美,讓學生了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套用一位前輩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便是:中學時期學習文言文,讓學生接觸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是希望廣大中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薰陶者,而不是文言研究的接班人。

  基於這一理念,我查找了很多資料特別是《三國志》,反覆研讀《孫權勸學》,並對教案做了多次修改,更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資治通鑑》的文化內涵,努力體現文言文教學的三層境界:積累、整合;品味、鑑賞;思考、領悟。

  1、積累、整合。整堂課不是以串講為主,而是以問題帶出對重點字詞的理解。比如在體味人物語言的過程中強化“博士”“往事”等重點字詞。這種做法避免了瑣碎,使課堂顯得節奏緊湊,同時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2、品味、鑑賞。孫權是本文的主人公,他的語言非常有特點,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在循循善誘中又不失君王的果斷。教師透過引導學生一點一點地去品讀孫權的語言,使這一人物形象逐漸顯得飽滿豐厚,更能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體會文言文的言辭美、情感美。

  3、思考、領悟。《資治通鑑》是一本帝王的讀本,但學生對它並不熟悉,以前本人在教的過程中往往只是讓學生記住其作者、主要內容等,對於其文化內涵,涉及甚少。所以我設計這堂課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對《資治通鑑》有一個大的瞭解,引起他們閱讀此書的興趣。雖然他們未必能全部讀懂,但在中學階段能對中國的這些經典書籍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於他們今後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