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沁園春》2首

民間文學《沁園春》2首

  引導語:《沁園春》詞牌又名《東山》、《壽星明》、《洞庭春色》等,為雙調,共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首來自民間的《沁園春》,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沁園春·贈岳陽陳君》

  何處棲心,

  玉鑑瓊田,

  杜句範篇。

  更西來爽氣,

  頻翻袖袂;

  東流駭浪,

  滿注心淵。

  愁啖青螺,

  憂銜岸芷,

  快意乘流可上天。

  憑選就,

  到亭邊醉酒,

  水上擊舷。

  風光佔盡君先,

  縱草長,

  陳郎滿院前。

  看燈燭似炬,

  灼殘舊紙;

  操椽比劍,

  剜盡新箋,

  漉酒脫巾,

  傾城換馬,

  鬥米功名付素弦。

  何如我,

  將平生檢點,

  只剩荒年。

  《沁園春·蛇等閒身手?》

  劍走青鋒,

  電閃雷鞭。

  更丹心鐵血,

  狂飆大澤;

  文章錦繡,

  獨傲林泉。

  信濺寒芒,

  齒挾劍氣,

  奮起雷霆鼠膽穿。

  身不老,

  縱繽紛甲片,

  意氣如先。

  焉能蟄守山南,

  使此身雖涼意如煎。

  看東山盜寇,

  常懷覬覦;

  南牆蟲豸,

  幾度垂涎。

  飲血茹毛,

  齧腐吞惡,

  豹尾恨無剪沉鉛。

  待何日,

  看平添足翼,

  攪動雲天。

 

  沁園春詞牌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為其女兒沁水公主劉致在封地沁水縣(屬河內郡沁河北岸)興建了一座園林,史稱沁水公主園,簡稱沁園。到了漢明帝的兒子漢章帝年間,大將竇憲的妹妹被冊封為皇后。竇憲倚仗自己是當朝國舅,橫行不法,大肆兼併土地,並且看中了風景幽雅的沁園。於是,出低價強買沁園。沁水公主懾於竇氏的威勢,不敢計較,於是竇憲便將沁園佔為己有。

  後來漢章帝出行,路過沁園,指著沁園問竇憲,竇憲支支吾吾地不敢應答。後來章帝知道了竇憲奪園的事情後,極為震怒,召來竇憲嚴厲斥責說:“現在連尊貴的公主的田園尚且被你兼併,一般小民的田產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國家誅棄你竇憲,只不過像除去一隻孤單的雛鳥和一隻腐死的老鼠罷了。”章帝要治竇憲的罪,竇憲非常恐懼,後來靠他當皇后的妹妹百般求情,才得以倖免。章帝勒令竇憲將沁園歸還了沁水公主。雖然這次因為皇后的緣故,沒有治竇憲的罪,但從此章帝不再重用竇憲。

  這件事在南朝宋·范曄著的《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中是這樣記載的:“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畏逼,不敢計。後肅宗駕出過園,指以問憲,憲陰喝不得對。後發覺,帝大怒,召憲切責曰:‘深思前過,奪主田園時,何用愈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憲大震懼,皇后為毀服深謝,良久乃得解,使以田還主。雖不繩其罪,然亦不援以重任。”

  後來有人作詩諷詠這件事,樂工創制成《沁園春》曲調,這便是詞牌“沁園春”的來歷。後來,也用“沁園春”泛指公主的園林。

  這個詞牌又名《東山》、《壽星明》、《洞庭春色》等,為雙調,共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

  而沁園這座名園,歷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延續一千多年,至元毀於戰火。其遺址位於現在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鎮化村(據華能沁北電廠5裡),東西長720米,南北寬1100米,總面積79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2006年6月21日,該遺址被公佈為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詞牌介紹

   【後漢書 竇憲傳】:“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後沿以“沁圜”為公主第宅之代詞,多見於唐人詩文。崔湜【侍宴長寧公主東莊】詩:“沁園東郭外,鸞駕一遊盤。”儲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詩:“不言沁園好,獨隱武陵花。”吳頌【代郭令公謝男尚主表】:“門開魯館,地列沁園。”

  本調﹝沁園春﹞。當創始於初唐,且出自侯門,可知也。萬氏亦云:“﹝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又本調亦名﹝壽星明﹞。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本調無涉。

  〔作法〕

  本謂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兩句句法相同,俱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韻,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是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為四字對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與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與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協韻,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為四字對句,與﹝過秦樓﹞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務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應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實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兩句四字對偶爾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後闋起首二字協韻,俱平聲。次句四字,同前闋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蓋即前闋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與前闋同。

  詞牌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

  △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

  (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

  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

  △

  一下四),(仄)仄平平。

  △

  (前闋後九句與後闋後九句字數與平仄相同。此調般都用較多的對仗。)

  說明:雙調一百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後闋五平韻,一韻到底,前闋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後闋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對仗。四個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沁園春》詞牌,相傳由此得名。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韻;下片12句,五平韻。

  代表作品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註釋

  〔長沙〕作者的青年時代,大部分時間在長沙學習和進行革命活動。詞中所說的“百侶”和“同學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海洋山,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的一個狹長的小島,西面靠近著名的風景區嶽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淺底〕指清澈可見底的水下。《水經注•湘水》引《湘中記》:“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眾多動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環境中爭著自由地活動。

  〔寥廓〕廣遠空闊。這裡用來描寫宇宙之大。西漢司馬相如《大人賦》:“上寥廓而無天。”

  〔誰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這句問話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

  〔揮斥方遒(qiú求)〕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1.《沁園春•長沙》中作者是如何構思的?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今日獨遊,觀橘子洲頭秋景,聯想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樣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問題。下闋用“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過渡,承上啟下,回憶起與戰友們一起從事革命活動的不平凡歲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2.《沁園春•長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領出。詩人看到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天上“鷹擊長空”,水底“魚翔淺底”,最後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的山、林、水、船、鷹、魚,一下擴充套件到世間萬物,面對如此壯麗的山河和生機勃勃、奮發自強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透過詢問大自然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主宰的問題,表現出詩人博大胸懷和革命者的凌雲壯志。從而實現了由“景”到“情”的飛躍,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