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詩王維《相思》鑑賞

七夕情詩王維《相思》鑑賞

  【作者簡介】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詰,號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通道,後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相思》賞:

  據《云溪友議》載:安史亂時,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玄然淚下。可見此詩在唐代當時傳誦的情況。這首詩,一直傳誦到今天。

  早年讀這首詩,覺得沒什麼難懂,也不曾細心尋味。這首詩從字面上確也看不出有什麼深奧的地方。現在重新來讀它,忽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詩是為何事而感發呢?“君”是誰?“南國”是否即“伊人”所在之地?這一連串的疑問、委實有些茫然。既然無術起千年前的詩人於地下。本事也就無從知道。但這終竟是值得玩味的。讀詩如不去作深一層咀嚼,恐怕也就品不出什麼味道了。不是麼?紅豆自是生在南國,它在秋季開花,也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識。用紅豆表相思,在人們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並沒有什麼新奇。這些意思,又何須詩人寫一首詩?當然不能作這樣的表面理解。這詩顯然有寄託。

  正因為無從瞭解詩本事,後人讀詩時往往產生似懂非懂、撲朔迷離的感覺。詩的好處大約也就在於此。一首詩常常隨著歲月的流逝,供讀者馳騁想象的藝術空間不斷嘭脹,以至於不同時代,具有不同教養、經歷和心理狀態的讀者都可以從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各自於理解中創造著自己的藝術世界有的可能和原詩有某些關聯,有的僅把原詩當作一點由頭,有的則同原詩離得很遠。《相思》一詩的魅力即源於此。

  然而《相思》畢竟有著自己的獨創。

  詩中有兩個關鍵字眼,一個是“相思”,一個是“君”。這兩個詞的外延都十分寬廣。“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物件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個”。“相思”具有物件性和專一性,情有所專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種特殊的深摯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這一詞語內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無論什麼人都會即刻想到男女之愛或與這類感情相通的友誼。似乎愈到後世,內涵愈向前一義凝聚。所有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體內容的前提。

  這首詩的表達方式是很別緻的。一個晴朗的秋天,詩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見那一顆顆紅得透亮、晶瑩如珠的紅豆結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兒倏然化作眼前的紅豆.猶如她就立在眼前。一個“勸”字充滿深情,“相思”一語加一表程度的副詞“最”,更是情深意長。本來是詩人懷人。詩人卻遙囑對方“採紅豆”,不說人相思。而說“此物最相思”,無限的懷念,感慨,都在這用字的輕重上。“勸”,“最”一經同“君”、“相思”組合,詩人內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達出來。正是這一表達方式,使讀者受到深深的打動,由此產生聯想,從而把詩的境界變作讀詩人的主觀境界。

  這首詩的生命力,還在於它的取象。“紅豆”會使人聯想起一些長期流傳的、具有深厚民俗基礎的愛情故事,如相思木、相思樹之類、這些,豐富了詩的內涵,聯結著歷代讀者的心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