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寫作成因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寫作成因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田園詩的人,存詩26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

  一、孟浩然生活的時代歷史背景決定了他對山水田園詩的興趣

  所謂“山水田園詩”,是指那些以“山、水、田、園”等自然景物以及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作為表現物件的詩。這類詩的先驅者是六朝時期的陶淵明和謝靈運,這兩位詩人都有很美的山水田園詩或名句傳世,像“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田園居》);“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謝靈運《歲暮》)等等。但是陶、謝時代的山水田園詩人很少,不像盛唐時期有一批詩人專寫山水田園詩,以致形成了流派,並且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其代表作有《終南山》、《山居秋暝》;詩仙太白李白,他的山水詩雄奇、豪放、大膽、誇張,如《蜀道難》等。田園詩的創作也非常興盛,如孟浩然、王維、范成大等。可以說唐代田園詩的創作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中國的山水田園詩在盛唐時期成熟了。孟浩然作為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對山水田園詩的興趣,是由其生活的時代背景決定的。

  首先,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國力強大,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文人士大夫的物質生活優裕,為漫遊行旅、賞玩山水提供了條件。不少詩人都有自己的莊園,像大詩人王維就住在他的輞川別墅裡做詩畫畫,那裡面有山有水有田園,生活在山水田園之中,描寫它自然方便。其次,那個時代社會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樸歸真的追求和佛家禪宗的淨心明性的境界,為詩歌提供了文化及審美心理的基墊。再則佛道宣揚四大皆空,教育人們看破紅塵,使不少人的興趣從人類社會轉向了大自然。其三,盛唐時期還流行隱逸之風,文人的隱逸情懷也與山水田園詩的形成有緊密的關係,但此際並非為隱而隱,而是釀成了一種嚮往自然、追求超然獨立的文化心態和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

  此外,晉宋以來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作,也無疑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鑑。孟浩然就是一個終身隱居的詩人,他的田園詩更是受到了陶淵明的影響,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徵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可見陶淵明對其影響之深。

  二、孟浩然生平的經歷決定了他對山水田園詩的取向

  孟浩然的生平經歷比較簡單,四十歲之前,他一直住在自己的家鄉——湖北襄陽鹿門山,過著悠哉遊哉的田園生活。四十歲那年,孟浩然進京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上,於是他又回到了家鄉。在他四十六歲這一年,唐玄宗命令各地官員向朝廷舉薦人才,襄州刺史韓朝宗打算推舉他,便約他一同去長安。當時孟浩然恰恰來了一個老朋友,倆人喝酒正在興頭上,有人提醒他去長安的事,他發起火來:“你沒看見我們在喝酒嗎?什麼長安不長安的!”——就這樣,他又失去了一次做官的機會。

  孟浩然晚年曾在張九齡的幕府中當過幾個月幕僚,很快便感到不耐煩,辭職回家了。所以聞一多先生說:“隱居在旁人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暫時的調劑或過期的賠償,而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

  因為孟浩然一生未入官場,他留給人們的是一個飄逸的隱士印象。王維曾為他畫過一張像,真本已經失傳,摹本上有張洎的題記——“襄陽(指孟浩然)之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風儀落落,凜然如生。”李白也讚美過這位不愛軒冕愛松雲的隱逸詩人: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其實孟浩然並不是一開始就認定要走隱逸這條路的。可以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一個真心想當隱士,即使有時隱居,那也是迫不得已。官場對讀書人具有無以抵禦的吸引力,因為一旦做了官,便什麼都有了。只有擠不進官場,或者在官場混不下去的人,才把目光轉向自然,而美其名曰“隱逸”。還有一些人把隱居作為入仕的手段,因為你越是擺出一副“高人”的姿態,名氣就越大,名氣一大,朝廷就有可能來請你,等於把官帽子送到你的手中,還不需要你參加考試,這樣的便宜誰不想揀?就孟浩然而言,四十歲之前的隱居對他來說就不過是一種準備和姿態,他“為學三十載,閉門江漢陰”為的正是有朝一日能弄一頂官帽子戴戴。

  孟浩然不止一次地在詩中提到自己的遠大志向,“俱懷鴻鵠志”、“沖天羨鴻鵠”……他的用世之心也急切,“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經過長期充分的準備,他終於在“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了!孟浩然對此行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以為登第是必然的,這從他的《長安早春》詩中不難見到——“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何當桂枝發,歸及柳條新。”誰料考試結果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實在不甘心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家,便又獻賦上書請求進用,仍毫無結果,這才徹底灰了心。

  其實很多人都不是一次跳龍門的,范進不是到五十歲才中舉嗎?然而孟浩然並不具備韌性和戰鬥精神,他不想再考了,唯一能做的只是在詩中發發牢騷,並且這牢騷也只能發給朋友聽:“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歲暮歸南山》。“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借?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

  自此,孟浩然不再求入仕途,一心歸隱於田園生活,寄情于山水之間。

  三、孟浩然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他的山水田園詩的風格

  孟浩然四十歲以後雖然與從前一樣過著隱居生活,但性質卻已然不同,心境也不一樣了。如果說前期隱居是一種手段,對仕途抱有希望,後期隱居則是不得已,對仕途已經絕望。不過孟浩然畢竟是孟浩然,別人仕途不通也許會痛不欲生,鬱鬱寡歡——中國古代無數“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讀書人都在詩中訴說過這種痛苦,孟浩然卻似乎沒有多少內心衝突。也許四十年的隱居生活潛默化地陶冶了他的性情,客觀上使他養成了親近自然疏遠人事的生活態度,於是他身在山林,心也在山林,詩酒自娛,留給後人一個“風神散朗”的隱士形象。他的山水田園詩,也盡顯“清淡”之特色。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清淡”特色,—方面是感情色彩不濃,一方面是語言的`平淡。聞一多先生說:“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因此他的詩幾乎不大像詩,說它是有韻的“說話”也未嘗不可。然而“淡”並非不美,“若將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淡而美的韻致一般人是難以企及的。

  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這首《過故人莊》寫景清新秀麗,寫故人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可愛,是他田園詩及寫作風格的代表作。詩一開頭,寫出故人對詩人的殷勤邀請,殺雞、備飯,請詩人到他家去敘談:“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交代詩人到田家去的來由,並寫出故人的情誼。“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寫詩人來到故人的田莊看到的田莊的清幽景色:村莊四周綠樹成蔭,遠處是城郭外逶迤的青山。這兩句用清雋工整的句法把一個幽靜的村居描繪出來,而這描繪里已經透露出詩人對田莊生活的喜愛了。下接兩句描寫在故人家裡喝酒暢談的樂趣:“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開啟田舍的窗戶,正好面對屋前的場圃,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談論著今年養蠶績麻等農事,談得非常高興。由於賓主感情的融洽,最後兩人分別的時候,自然而然地相約重陽再來飲酒賞菊。末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與開頭兩句相呼應,詩人和他的朋友情誼之篤,也就完全表現出來了。

  另一首萬人傳頌的《春曉》更是證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淡淡的話語中含蓄清麗、韻味悠長、回味無窮。

  此外孟浩然的這類詩還有不少,如他曾做詩形容自己的田園生活:“敝廬在郭外,素業唯田園。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書取幽棲事,還尋靜者論。”《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北澗流恆滿,浮舟觸處通。沿洄有自趣,何必五湖中。”《北澗泛舟》。“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秋登萬山寄張五》等,均獵取自己生活環境中的題材,用樸素而平淡的語言,描寫了平凡而又親切的農村生活和寧靜而又美好的自然風光。盡顯其山水詩的清淡特色,意韻無窮。

  總之,孟浩然之所以能在田園山水詩方面很負盛譽,成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是因為由其生活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所決定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