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二郎神·炎光謝》詩文相關介紹
柳永《二郎神·炎光謝》詩文相關介紹
《二郎神·炎光謝》是一首詠七夕佳期的作品,關於相關詩文內容介紹,大家參考學習一下吧!
二郎神·炎光謝
【作者】柳永 【朝代】宋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賞析
這是一首詠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詩詞的傷感情調,把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和人間李隆基楊玉環馬嵬死別的動人故事,演繹、融匯為一個純情浪漫、晶瑩剔透的意境,抒發了對純真愛情的美好祝願和熱烈嚮往。全詞語言通俗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情調閒雅歡娛,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
上片著重寫天上,開篇以細緻輕便的筆調描繪出七夕清爽宜人的氛圍,誘人進入浪漫的遐想界。首韻“炎光謝”,說明炎夏暑熱已退,一開頭即點出秋令。“炎光”謂驕陽,代指夏暑。先說初秋,再從入暮寫起,匯入七夕:陣黃昏過雨,輕灑芳塵,預示晚上將是氣候宜人和夜空清朗了。“乍露冷風清庭戶爽”,由氣候帶出場景。“庭戶”是七夕乞巧的活動場所。古時人們於七夕佳期,往往庭前觀望天上牛郎織女的相會。接下來一句“天如水、玉鉤遙掛”意思是說:秋高氣爽,碧天如水,一彎上弦新月,出現遠遠的天空,為牛郎織女的赴約創造了最適宜的條件。“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飈輪欲駕”,想象織女嗟嘆久與丈夫分離,將赴佳期時心情急切,於是乘駕快速的風輪飛渡銀河。
織女本為星名,故稱“星娥”。“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表現了人們盼望天上牛郎織女幸福地相會。他們凝視高遠的夜空,縷縷彩雲飄過銀河,而銀河耿耿發亮,牛郎織女終於歡聚,了卻一年的相思之債。上片動靜結合,虛實相間,從景物描寫到幻想神遊的推移中,寄寓了人們對愛情幸福的美好遐想。的場面,也無熱鬧濃烈的氣氛,各家於庭戶乞巧望月,顯得閒靜幽雅。這種閒雅的情趣之中自有很不尋常的深意。詞人強調“須知此景,古今無價”,提醒人們珍惜佳期,從中足見柳永對七夕的'特殊重視,反映了宋人的民俗觀念。以下數句著重寫民間七夕的活動,首先是乞巧。據古代歲時雜書和宋人筆記,所謂乞巧,是以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和綵線,望月穿針,向織女乞取巧藝。這是婦女們的事。“樓上女”是說此女本居於樓上,穿針乞巧時才來到庭中的。所以接著說:“抬粉面”,加以“雲鬟相亞”,寫姑娘們虔誠地手執金針,仰望夜空,烏雲般美麗的發鬟都向後低垂。“亞”通壓,謂低垂之狀。此句寫得形神兼備,廖廖數語,姑娘們追求巧藝的熱切與虔誠便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了。接下來的一句:“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寫七夕的另一項重要活動,這既是詞人浪漫的想象,也是歷史的真實。自唐明皇與楊妃初次相見,“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長恨歌傳》),他們“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也就傳為情史佳話。唐宋時男女選擇七夕定情,交換信物,夜半私語,可能也是民俗之一。作者將七夕民俗的望月穿針與定情私語綰合一起,毫無痕跡,充分表現了節序的特定內容。詞的上片主要寫天上的情景,下片則主要寫人間的情景;結尾的“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既總結全詞,又點明主題。它表達了詞人對普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願和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展示了作者熱誠而廣闊的胸懷。
這首詞,寫天上是為了襯托人間,用典故是為了映襯現實,落腳點是人間的歡樂和世俗的幸福。作者把“天街夜色涼如水”的意象世界與“鈿合金釵私語處”的心靈世界和諧地統一起來,描繪了一幅歡樂、祥和、幸福而又溫馨的七夕夜色圖,發出了珍惜良宵、莫負美景的呼喚。這呼喚,久遠地迴響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田。
作者介紹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1]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鈴》、《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少年遊》、《望海潮》、《八聲甘州》、《定風波》等。
紀念場館
柳永紀念館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武夷宮古街中段,一曲溪北岸,是一座三層樓閣式仿宋民間建築,佔地300米,坐南朝北,有展廳及辦公室、儲藏室、茶室等設施。風格樸實素雅,極富鄉土氣息。
柳永紀念館館名由原中顧委委員、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李銳題寫。大門前草坪矗立著柳永全身站立銅像,花崗岩四方基座高1.34米,基座正面鐫刻柳永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