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詞中的俚俗色彩
柳永詞中的俚俗色彩
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創作慢詞革新詞體形式的功績,記述了柳永名滿天下的史實,褒揚了柳永詞協調音律的優點,同時也指出柳永詞“詞語塵下”即用語較俗的缺點。
柳永詞中的俚俗色彩
摘要:柳永是宋代詞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詞作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貼近市民生活為主,運用長調慢曲描寫當時市井生活中的人和事。以俗為美的觀念,綿長而繁複的體制,俚俗語言的運用,為後世俗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柳永;俚俗色彩 ;市井化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世稱“柳耆卿”或“柳三變”,後改名為永。崇安人,今址福建武夷山市,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在柳永之前,宋詞以小令為主,內容多描寫士大夫和文人的感傷零落,柳永改弦更張,獨開一面,把詞從自傷自哀的狹窄路線擴充套件到描寫市井,表現市民生活的喜怒哀樂和生活理想,大量採用慢曲長調,運用平常市民的世俗語言,給當時缺乏藝術借鑑的俗文學提供了創作藍本。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柳永的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從正面揭示出柳詞面向大眾的藝術特點。
變雅為俗,雅俗並存。柳永不僅從聲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還從創作方法上革新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刻意運用通俗化的市井俚語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柳永的詞作,以接近市民文藝的俚俗色彩而著稱,他能將生動活潑的白話語言新增到詞中,著意創造一種非常平民化貼近當時市民生活的表述風格。柳永寫了大量表現市民生活的詞和歌妓詞。另外,“雅”詞,在柳永的詞作當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雅”詞,首先表現在以賦為詞,在鋪排陳述中,詞的敘事、寫景、抒情渾然地交融在一起,創造出一種“雅”中有“俗”的藝術境界,表達作者複雜的內心情感和對時人生活艱難的深深同情;其次還表現在羈旅行役詞上,柳永以男性的口吻,寫人與人之間的離愁別緒和雄偉壯闊的山河,在悽婉中透出一份自然雄渾的豪邁力量,擴大了詞的境界和容量。
柳永詞的俚俗色彩主要表現在語言的平時暢達和淺近易懂上,他不像晚唐五代以來計程車大夫和文人詞一樣,只是從前人書中尋找提煉高綺麗的詞作語言加以改制,而是充分吸收了當時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和俚語,並加入自己的藝術思想和藝術見解,把宋詞的情調抒展的平實動人而又不失風雅,例如“恐”、“恁”、“怎”、“爭”、“我”、“你”、“伊”、“自家”、“阿誰”、“看承”、“都來”、“低死”、“消得”等,在柳永的詞作中都反覆出現,把富於表現力的口語引入詞中,不僅增加了詞的生動活潑,而且使作品彷彿直接與人對話,話說平常生活的家長裡短,使讀者和聽者既感到平易近人親切有味,又易於理解和接受。
此外,柳詞的俚俗色彩還表現在題材和內容的選擇方面。柳永模仿女性口吻,用詞表現女性的小小情事和她們的內心感受,展現了世俗女性大膽潑辣的愛情意識和渴求真愛的愛情理想,如,柳永《定風波·自春來慘綠愁紅》: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柳永這首詞直接表現世俗女子的生活願望,這種作法與傳統禮教不相容,也因此曾受到晏殊等人的責難。在柳永之前和同時代的'文人詞的同類題材的作品中,追求愛情而不可得的閨中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來順受,內心對於愛情的渴望含蓄而不直露。而柳永筆下的女子,則一改柔弱之姿態,大膽而勇敢地追求心中所愛,無所顧忌地吐露內心對於愛情的嚮往和渴慕,可以說,古代女性愛情意識的覺醒在柳永的詞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此外,柳永之詞還表現了被遺棄或拋棄的,以及失戀中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聲。柳永從男性角度出發,揣摩女性的內心世界以及她們所經歷的種種愛情的痛苦,從側面表現出,柳永對世俗中的女子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如《迷仙引》中“萬里丹消,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叫人見妾,朝雲暮雨。”;再如,《少年遊》中“一生贏得是淒涼。追前事、暗心傷。”柳永雖然也經常流連於秦樓楚館,有時也不免玩弄身處水深火熱中的歌伶妓n,但更多的是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她們,在靈與肉中尋找精神上的契合,體現了與歌妓交往過程中一種人格上的尊重。在中國詞史上,柳永或許是第一個將筆觸直接深入平民女性的內心世界,描寫他們婉曲多姿的內心世界,替她們反映生活中的煩悶憂愁和追求愛情而不可得的感傷情緒。雖然,其中不乏一些赤裸裸的放蕩情慾和色情描寫,但更多的是表現下層歌伶和妓n的不幸以及她們渴望從良重新做人的心情。最後,柳永詞的俚俗色彩還體現在他創作的描寫當時都市繁華的詞作中,如《望海潮·東南形勝》,這首詞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展現了杭州的繁榮、壯麗景象,可謂“承平氣象,形容曲盡”(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在藝術構思上匠心獨遠,上片寫杭州,下片寫西湖,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慢聲長調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調,情致婉轉,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柳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朵奇葩,他對宋詞的體制、題材、語言和藝術形式方面的革新,為宋詞的發展開闢了更為寬廣的道路,使柳永之詞成為當時在市井平民中廣為傳唱的大眾文學,贏得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美譽。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
[3]謝桃坊.宋詞概論[M].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