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康李清照聲聲慢

李維康李清照聲聲慢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侷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李維康《李清照 聲聲慢》唱詞

  宋詞,李清照,京劇,李維康。一齣戲,把這些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李清照的文學成就眾所周知,不再贅述。她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也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鏗鏘有力的句子。她有一篇《詞論》,眼界頗高,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清照的身世經歷豐富,所以是戲曲比較偏愛的題材,目之所及(我喜歡的劇種主要是京劇、越劇,兼及崑曲、滬劇、蘇州評彈、京韻大鼓等),越劇有傅全香的《人比黃花瘦》、陶琪的《李清照》,京劇還有李青(濟南京劇院)的《李清照》(這幾齣戲的全劇網上都有,但李維康的卻沒見到過全劇),好像編劇都是羅懷臻。今天主要敘述的這版,是由戴英錄、鄒憶青編劇,關雅濃作曲,1981年中國京劇院三團上演的,李清照由李維康扮演,趙明誠由耿其昌扮演(李耿的對兒戲也是一個很值得一說的話題,以後再討論)。

  戲曲舞臺上還有一個故事最近幾年演得比較多,是關於陸游與唐婉的。以前叫《釵頭鳳》,有京劇荀慧生和越劇範瑞娟呂瑞英的;後來出了小百花茅威濤的《陸游與唐婉》(有兩版);再後來是芳華越劇團李敏的《唐婉》;最近又看到上京趙歡傅希如的《唐婉》(關於陸唐,以後再討論)。

  言歸正傳,我最喜歡的還是李維康表現出來的李清照,深情而大氣,正是我想象中李清照的形象。有好幾段經典唱段,《聲聲慢》最是完美。整段唱以原詞開始,新譜的.曲子,有領唱與合唱,哀怨動人,越聽越有感覺。接著一整套反二黃唱段,節奏由緩變急,情緒層層遞進。到第二個的“誰能憐我流落在江湖上!”,長腔高音使情緒到達頂點;再一句放緩清唱的[吟板],如泣如訴,搖曳多變,詞作者和曲作者的神來之筆;最後是快板收尾。

  從專業上來說,與二黃相較,反二黃降低了調門,擴充套件了音區,曲調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強,更適於表現悲壯、悽愴的情緒。[反二黃]是解放後發展得最成功的京劇聲腔之一,很多新編戲都使用過大段成套的[反二黃]。在後面的唱詞整理中,我們還將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李清照

  (白)這是什麼地方?我怎麼來到這裡來了?

  我不是與明誠在一起麼?明誠,難道我真的再也見不到你了?

  (唱)[變體後庭花《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反二黃慢板]

  想當初梅子青時乍與君相遇,

  步留連欲語含羞自把眼兒低。

  [快三眼]

  芳草碧紫燕飛來雙雙結比翼,結比翼,

  綠水明翩翩麗影依依照清溪。

  [原板]

  春宵柳月聞悄語,

  夏夜荷風弄羅衣。

  暖酒溫茶多意趣,

  詮詩品畫自沉迷,詮詩品畫自沉迷。

  [二六]

  不料想金鉦羯鼓驚天地,

  遭淪喪哀哀百姓苦悲啼。

  可嘆我南渡尋夫行千里,

  最傷情劫後重逢作死離。

  再不能啊,

  再不能西窗剪燭聽琴曲,

  再不能東籬把酒賞麗菊。

  再不能藕花深處蕩輕舟,

  再不能疏梅影下覓新詞。

  到而今誰能憐我流落在江湖上,

  誰能憐我流落在江湖上!

  [吟板]

  蒼天吶,怎對蒼天訴冤屈。

  [快板]

  故國家園魂夢裡,

  單身隻影弱無依。

  痛傷懷今生今世不能再與我夫重相聚,

  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恨綿綿無絕期!

  由來/聲聲慢[詞牌]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一個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人。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在開封府和禮部考試時都名列第一。“晁張班馬手,崔蔡不足雲”。這是黃庭堅稱讚當時的他和張耒就像司馬遷、班固一樣,而遠超過漢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這樣一個才氣縱橫,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卻一生潦倒,功名蹭蹬。這和他的老師蘇軾有莫大關係。其實所謂蘇門四學士,並不是真的是蘇軾的學生,他們只是仰慕蘇軾文名,甘願在為人為文方面以蘇軾為楷模,而蘇軾對真正有才華的後生從來是不遺餘力地推薦褒讚,晁補之、秦觀、張耒、黃庭堅四人難得始終以蘇軾的立場為自己的 立場,在那個黨爭混亂是非難辨的大氣候下,殊為不易。

  晁補之因為官場不順,生活一直比較困窘,但這並不妨礙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個大暑天,蘇軾到揚州訪他,晁補之命人用一個大木盆裝了一大盆清涼的泉水,然後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蓮花。清涼的水色花容讓人暑意頓消。能想出這樣有創意的點子,可見晁補之的品味。

  宋代,“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時就為大臣們定下的優惠政策,為鼓勵大臣們盡情享受生活少生異心,宋代給朝中官吏們的俸祿是很優厚的,更鼓勵大臣蓄養家妓。但買人不是一次買斷,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僱用婢女約定個三五年,最高年限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滿後不忍離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幾經轉僱,其身價往往看漲,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當昂貴。即使如蘇東坡、辛棄疾這樣人品學識堪稱楷模的人,在當時大風氣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養有許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滿後多送婢女還鄉,讓其婚嫁。所以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送 別家妓的詞。那些玲瓏聰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尋常的感情和關係,也有可能被收為妾,但並不容易,必須要徵得女孩家人的同意,並不能強娶。

  晁補之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妓,名叫榮奴,他有兩首詞專門是為她的離去而作。這讓人想起《紅樓夢》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個個以離開大觀園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似寶玉,對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補之對這榮奴看來是動了一些真心:一首《點絳唇》裡說:“檀口星眸,豔如桃李情柔惠。據我心裡。不肯相拋棄。哭怕人猜,笑又無滋味。忡忡地。系人心裡。一句臨歧誓。”詞寫得很直白動情,好像是很無 奈地眼睜睜地看著美麗的榮奴離去,好像他們之間曾有過相許的誓言。晁補之的詞豪放處不遜於東坡,這首小令也當得清新蘊藉,柔麗綿邈。

  朱門深掩,擺盪春風,無情鎮欲輕飛。斷腸如雪,撩亂去點人衣。朝來半和細雨,向誰家、東館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 還記章臺往事,別後縱青青,似舊時垂。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而今恨啼露葉,鎮香街、拋擲因誰。又爭可、妒郎誇春草,步步相隨。

  這就是那首《勝勝慢》,題序明言是為榮奴的離去而作,言下對榮奴的離去甚是不捨,為她今後的命 運擔憂,榮奴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我們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可還要問“拋擲因誰”,這其中的感情幾分真幾分淺, 倒也無意深究了。在那個時代的風氣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無法相諧相好倒不如不惹情絲,落得個兩相干淨。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補之倒喜歡一些長調慢曲,這可能跟他有較高的音樂水準有關係。

  李清照圖冊慢曲相對於令曲,字句長,韻少,節奏舒緩。雖是單遍,但唱起來格外悠長婉轉,唐人就有“慢處聲遲情更多”的說法。用《勝勝慢》為名,看來當時晁補之的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還要來得更纏綿娓麗些。直道南宋末年,《勝勝慢》才因為蔣捷的一首《秋聲》變為了《聲聲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