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鄉研究:李白與吉爾吉斯斯坦
李白故鄉研究:李白與吉爾吉斯斯坦
自我1993年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工作以來,極少遇到針對天災人禍的緊急搶救、重建之類的任務。但在千禧年前夕,我卻接到一宗燙手的中亞任命。
中亞從1991年蘇聯解體成立獨聯體後,內戰不斷,直到1997年局勢才算平穩。從1998年起UNESCO希冀重建戰後家園,並推動中亞絲綢之路古蹟特別是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絲路遺址的修繕工程。
吉爾吉斯斯坦夾在中國、哈薩克、塔吉克與烏茲別克之間,宗教以伊斯蘭教(75%)及東正教(20%)為主,吉爾吉斯族占人口60%強,另有烏茲別克、俄羅斯、東干(中國北方回族移民)、烏克蘭、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吉國雖擁有豐富的水力、石油和礦產資源及全球最大的胡桃木林,但還是被列為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建設也相當落後。因飲水衛生問題,疾病流行頻。
從地理環境來看,吉國大部為天山山脈包圍,觀光資源豐富,極有潛力成為“中亞的瑞士”。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經河西走廊、艱險的.天山山脈,進入豁然開闊、宜人定居和耕作的中亞吉爾吉斯斯坦。楚河谷地東起度假勝地伊塞克湖,西至首都比什凱克,每二三十公里(驢馬趕集一天的路程)就有一處商貿與伊斯蘭、佛教或基督教文化的聚落遺址。楚河河谷的絲路文化遺址配合高山自然美景,很有文化旅遊的潛力。
從2001年起,歷經2年的籌備,UNESCO和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確認了吉國第一個也是惟一的大型國際古蹟修繕工程———吉爾吉斯絲路遺址保護工程。雖然吉爾吉斯斯坦在1991年獨立後,明顯希望保護伊斯蘭教遺址,但UNESCO以“文化、宗教多樣性可帶動區域和平”的立場,提出以一佛教遺址(KrasnayaRechka,古稱Navikat)、一伊斯蘭教聖塔遺址(Burana,古稱Balasagyn)、一基督教教堂遺址(Ak-Beshim,古稱Suyab)作為工程的選址所在,而吉國瞭解UNESCO可以當協調者幫助吉國相關文化遺址保護及修繕工作,因此也欣然接受此建議。其中的KrasnayaRechka為建於公元8至9世紀的古城,於1938-1940年間被發現,是當時在天山山附近所發現的第一個佛教遺址,城中發現存有多處珍貴的佛教寺廟,碑文包括有梵文、中文等文字記載,極具歷史價值,在1962年考古挖掘第二個佛教遺址時,挖掘出精美的佛教藝術品及一長達16米的大臥佛,其中大部分藏於吉爾吉斯國立博物館及吉爾吉斯俄文大學考古研究所內,但16米大臥佛卻在當年考古挖掘後直接“上繳”蘇聯列寧格勒冬宮博物館,從1970年代大臥佛被分割成數箱後一直置放於冬宮博物館的庫房,從此不見天日。目前UNESCO正同吉爾吉斯斯坦政府一道,謹慎地向俄羅斯索討中。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碎葉?
絲路遺址保護工程三處選址中的基督教教堂遺址位於古稱Suyab的古城,即中國人熟知的“碎葉”。碎葉古城為唐朝“安西四鎮”碎葉、龜茲、於、疏勒之一,也是西域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北道“草原之路”和南道“綠洲之路”在此交會。值得一提的是,碎葉古城經考證還是中國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
至於碎葉如何成為李白的故鄉,說法有二,其一是說隋末李白先人因罪徙居碎葉,另一說則認為李白先人為由中原派駐當地的地方官。
為籌備UNESCO和日本政府合作的絲路遺址保護工程,我在2002年代表UNESCO文化資產處會同日方和吉國政府代表,共同前往探勘碎葉遺址。當時,我告訴日本外交部代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詩人李白出生的故鄉,只可惜由於前蘇聯的“去歷史化”及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吉爾吉斯民族化”,只有少量考古報告提到李白,世人極少知道李白這個名字。當日本外交部代表聞知碎葉與李白的淵源,他急忙以端正的漢字在紙上寫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說:“李白低頭思的故鄉,大就是眼前這一片青青草原及農田覆蓋住的碎葉古城吧!”這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
近幾年來吉爾吉斯絲路遺址保護工程頗有進展,傳媒不僅報道了楚河河谷絲路文化遺址的重要性及“文化、宗教多樣性”(吉爾吉斯人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其祖先亦曾是佛教徒),碎葉古城文化遺址為中國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出生的故鄉,也慢慢地在當地傳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