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
李白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
李白的詩歌,是中國歷史上彌足珍貴的特異存在,他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和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的四十多年,即所謂“盛唐”時期,這是唐帝國空前繁榮強盛卻又潛伏、滋長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時代,這一時代特點,結合著他的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詩篇表現了與杜甫詩迥然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的同時,也具有了豐富的現實主義思想內容,具有很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
1.滿懷政治理想,暴露政治危機。詩人曾滿懷政治理想,他奉詔入京時,帶著“濟蒼生”“安社稷”的追求,以為終於獲得君臣遇合的良機,可施展抱負、大濟蒼生了,不料卻屢遭失意,報國無門,於是他寫下了許多抒發情懷的詩篇,這些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現實,體現了唐朝潛伏著的政治危機。
李白《古風》第四十六首說: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王候象星月,賓客如雲煙。鬥雞金宮裡,蹴蹴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強大帝國的繁榮氣象,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在強大繁榮外衣的掩蓋下已開始走向奢侈和腐化。
國家的強大,鼓舞他嚮往功名事業的雄心;政治的危機,更激發了他拯物濟世的熱望。這種心情,在盛唐詩人中是相當普遍的,李白則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在許多詩歌裡借歷史人物表達了他的政治抱負。他羨慕姜尚:“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梁甫吟》);羨慕諸葛亮:“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讀諸葛武侯傳書懷》);羨慕謝安:“暫因花生起,談笑安黎元”(《書情贈蔡舍人雄》)在這一類的詩歌裡,他甚至幻想過一種君臣互相禮讓尊敬的平等關係:“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贈錢徵君少陽》);“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行路難》第二)。當他意識到這種想法不現實時,他又極力稱讚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風》第十首中讚美嚴子陵“身將客星隱”,用意也與此詩約略相似。
2.傾吐痛苦和憤懣,抨擊黑暗現實。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生活和創作有很深刻的影響。他帶著種種和理想和幻想來到長安,表面上受到玄宗禮賢下士的優待,但是,當權的宦官外戚等等人物卻暗中對他讒毀打擊,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現實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他寫下了不少詩歌抒發了自己的痛苦和憤懣,同時也抨擊了黑暗的現實,使得這些詩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如《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揭示了詩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落的強烈痛苦,但是,他並不因為失敗而放棄對理想的追求。《行路難》三首、《月下獨酌》中首等作品則著重抒寫詩人的內心衝突。
詩人透過大唐王朝赫奕繁榮的表象,看到了賢愚不分等某些黑暗方面,從而產生荒涼蕭索、動盪不安之感。慨嘆玄宗被奸佞所矇蔽而昏暗不明,已將批判筆鋒指向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理想的破滅,促使李白對政治的黑暗有了認識,激起了他內心的巨大波瀾。但他仍然關懷著國家命運,他對日益腐敗的政治的認識不斷加深,他的詩作在反映現實方面也不斷有所發展。他在《雪讒詩》裡,痛斥了恃寵弄權的楊貴妃;在《古風》第二十四里,揭露了因鬥雞而得權勢的佞幸小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裡,這種憤激憎惡的心情表現得最為突出。
他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裡說: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醋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起落無跡,斷續無端。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好像整個人生只有駕著扁舟邀遊江湖一條出路了。詩人壯志難酬,悲苦煩亂,而其形象仍然是豪放雄壯的。這不是蟲吟草間的哀訴,而是一個深陷於痛苦之中的強有力的靈魂的怒吼。
3.寄情名山大川,表現反抗精神。李白一生大半過著浪遊生活,寫下了不少歌詠祖國大好河山的動人詩篇。如《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描繪了雄偉的華山和奔騰的黃河,氣勢磅礴,勁健不凡。詩人不止一次描寫黃河,那奔流萬里、不可阻擋的偉大形象是他嚮往不平凡生活的豪邁性格的體現。詩人也以清新雋永的筆觸描畫出明淨秀美的江南山水,例如《秋浦歌》、《清溪行》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常常是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當他政治失意以後,這種市場需要詩歌也寫得特別多,特別好。他的傑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其中夢境的描寫,特別令人目眩神迷,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像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無怪他夢醒後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
詩人從夢幻回到了現實。夢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強了他對現實中權貴人物的憎惡和反抗,這正李白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體現。
4.歌頌邊疆戰士,充滿愛國激情。李白對國家的強大統一非常關心,他像盛唐邊塞詩人一樣,對保衛祖國邊疆的將士曾經作過熱情的`歌頌。在《塞下曲》六首之一里,他寫道: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在塞外奇寒的艱苦生活裡,將士們的報國雄心卻絲毫不變。其他各首裡,用“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鼓舞前方士氣;用“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安慰後方家屬,也同樣體現了愛國的精神。
但是,到天寶年間,唐統治者窮兵黷武,不斷向吐蕃和南詔用兵,發動戰爭,斷送士卒的生命,破壞人民的生產,引起了李白極大的憤慨,他前後寫了好幾篇詩反對這種不義的戰爭。對哥舒翰屠殺邀功的行為,作了尖銳指責。對楊國忠派兵遠征南詔喪師二十萬的事,他寫了《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古風》第三十四等詩,後一首說:
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徵。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窮魚鉺奔鯨。千去不一回,軀豈全生?如何舞幹成,一使有苗平。
這裡對楊國忠分道捕捉壯丁送雲南從事侵略的罪行,作了大膽的揭露。他的《戰城南》更是概括了當時窮兵黷武的現象而寫成的名作。安史之亂髮生後,戰爭的性質變了,他雖遠在江南,卻寫成了一系列的充滿愛國激情的詩。在《永王東巡歌》裡,他對“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局面,感到焦急。他的《贈張相鎬》說:“石勒窺神州,劉聰劫天子。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這首長詩中也說:“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這首詩,更說明他愛中之心至老不衰。他在安史之亂後能寫出這些充滿愛國激情的詩,也說明他和王維、高適、岑參等盛唐詩人有所不同,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
5.反映人民生活,關心人民疾苦。從有關戰爭的詩篇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李白對人民疾苦的密切關注。此外,在長期漫遊中詩人對勞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瞭解,他也還有少數直接寫人發生活的詩篇。《秋浦歌》寫到了採菱女、礦工和漁翁,尤其是第十四首寫了青年礦工夜間勞動的場面,豪邁熱烈,這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少見的,《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寫船伕撐船的艱苦和驚險,也頗具特色。
在《丁都護歌》中,詩人說:
雲陽上徵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芒碭諸山產文石,統治者為了營建宮室甲第,強迫人民開鑿搬運,這首詩寫人民在夏天挽船運石的勞苦,並深表同情之心。
作為一個詩人,李白是偉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的詩歌,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尖銳的抨擊唐朝的黑暗現實,無情的揭露了權貴,揭露了當時政治危機,表現了盛唐時代的社會現實和精神面貌,使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並且豪放飄逸與清新自然兼而有之,我臻化境。“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我們可以用他自己的詩來形容,那就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洲。”我們更可以用杜甫稱讚他的詩形容,那就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的,作為現實主義詩人,李白完全可以和詩史杜甫相媲美,李白仍不愧為“千古詩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