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蘭亭序》有感

臨摹《蘭亭序》有感

  《蘭亭序》是“書聖”王之永和九年宦遊山陰時寫的。《蘭亭序》遒媚勁健;筆精洞達;體態自然。尤其是20個“之”更是千變萬化,遂於奇妙。

  《蘭亭序》用筆出神入化,細膩精緻,點畫妍媚清健,結構雋雅瀟灑,靈動多變,章法隨機巧布,和諧自然。特別是結構,王之透過變體移位、斂展弛張、剛柔互濟、疏密開合、虛實變化、似反正來發揮《蘭亭序》獨有的結構變化。其中疏密開合令我感觸頗深。

  《蘭亭序》中字的結體離而不散,密不滯是我所感觸最深的。清?鄧石如:“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劉熙載雲:“結字疏密須密此相乘除,故疏處不嫌疏,密處不嫌密。”我覺得疏處應筆斷意連,虛懷空曠,遙相呼應。就如刀切藕而絲連。《蘭亭序》中第5行的“引”,16行的“情”,18行的 “以”,20行的“亦”字就是這樣,第5行的“引”尤其表現得惟妙惟肖,其“弓”和“│”之間似乎還能插進一個字,如此之疏。但“│”頭上的一個露鋒使它不至以松跨,反而更加突出了筆勢往來的整體性。另外我還覺得密處應組合得宜,排迭舒適,達到而不紊亂,密而不腫的效果,如第2行中的“蘭”字,第9行中的“觀”字,第10行中的.“騁”字,第11行中的“樂”,即是如此寫法,其中可以“蘭”為代表,因為“蘭”字把這個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蘭”字中多的筆畫有條不紊地結合在一起,使字顯得挺健、靈秀、風姿颯爽,看上去不顯得粗獷。也許正因為王之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點,《蘭亭序》才得以“天下第一行書” 的美稱。

  古人云:“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筆畫疏密處,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兩者雖相反,但如果運用恰當,這兩者彼此對比襯托相得益彰,也可以加強節奏之變化,成為樂章中的華彩部分,使樂章得以昇華。

  以上是我臨《蘭亭序》的一些膚淺體會,你如果仔細觀察還有許多奧妙所在,預待我今後在臨中不斷去發掘、去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書法水平,使自己在攀登書法藝術的高峰中,更上一層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