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的未來》課文解讀

關於《宇宙的未來》課文解讀

  關於《宇宙的未來》課文解讀

  (1)這篇講演的主題是宇宙的未來,或者不如說,科學家認為將來是什麼樣子的。預言將來當然是非常困難的。我曾經起過一個念頭,要寫一本題為《昨天之明天:未來歷史》的書。它會是一部對未來預言的歷史,幾乎所有這些預言都是大錯特錯的。但是儘管有這些失敗,科學家仍然認為他們能預言未來。[講演開頭,作者點明主題是預言宇宙的未來。作者引用歷史上的“未來預言”都是“大錯特錯”的教訓,驗證預言未來將是非常困難,預言宇宙的未來尤其困難。但科學家對此仍然有信心。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預言宇宙的未來困難在哪裡呢?科學家為什麼又對此滿懷信心呢?這篇演講,就是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議論。]

  (2)在非常早的時代,預言未來是先知或者女巫的職責。這些通常是被毒藥或火山隙溢位的氣體弄得精神恍惚的女人。周圍的牧師把她們的咒語翻譯出來,而真正的技巧在於解釋。古希臘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師以模稜兩可而臭名昭著。當這些斯巴達人問道,在波斯人攻擊希臘時會發生什麼時,這巫師回答道:要麼斯巴達①會被消滅,要麼其國王會被殺害。(①斯巴達:古希臘城堡中除雅典之外的最大城堡,位於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我想這些牧師盤算,如果這些最終都沒有發生,則斯巴達就會對阿波羅太陽神①如此之感恩戴德,以至忽視其巫師作錯預言的這個事實。(①阿波羅太陽神:阿波羅是希臘奧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宙斯與黑暗女神勒託的兒子。阿波羅是光明之神,也稱真理之神。)事實上,國王在捍衛特莫皮拉隘道①的一次拯救斯巴達並最終擊敗波斯人的行動中喪生了。(①特莫皮拉隘道:一般譯作“溫泉關”。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領大軍50多萬、戰艦千艘,越過達達尼爾海峽,水陸兩路進犯希臘。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率領300名斯巴達士兵在溫泉關頑強抵抗波斯軍,雖然全部戰死,但成功阻慢波斯大軍前進,結果最後希臘戰勝了波斯。)

  (3)另一次事件,利迪亞①的國王克羅修斯②,這位世界上最富裕的人有一次問道:如果他侵略波斯的話會發生什麼。(①利迪亞:一般譯作“呂底亞”,小亞細亞西部的奴隸制國家,在今土耳其境內。②克羅修斯:一般譯作“克羅伊斯”,呂底亞的末代國王,約公元前560年—前546年在位。公元前546年,波斯國王居魯士攻破其首都薩狄斯,被俘。據說他是古代的鉅富之一,他的名字已成為“富豪”的同義語。)其回答是:一個偉大的王國將會崩潰。克羅修斯以為這是指波斯帝國,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王國要陷落,而他自己的下場是活活地在柴堆上受火刑。[引述兩個古代巫師預言的故事。作者先指出巫師預言的特點,這些巫師“通常是……精神恍惚的女人”,是“牧師把她們的咒語翻譯出來”,這些所謂的預言都是一些“模稜兩可”的語言,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因此,“真正的技巧在於解釋”。接著舉出兩個具體的事例進行證明。作者提到的兩個預言都運用了詭辯的方法:第一個預言等於沒說,因為波斯的軍隊比斯巴達強大得多,斯巴達滅亡、國王被殺在情理之中,而如果沒有滅亡,可以解釋成是神靈庇護;第二個預言中的“王國”是個模糊概念,可以解釋是“波斯帝國”,也可以解釋是“利迪亞王國”。作者敘述這些故事的旨意有兩點,一是說明預言未來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追求,二是把巫師的無稽之談與科學家的預言嚴格區別開來,為下面自己對宇宙未來的分析張本。]

  (4)近代的末日預言者為了避免尷尬①,不為世界的末日設定日期。(①尷尬:?ān?à,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這些日期使股票市場下瀉。雖然它使我百思不解,為何世界的終結會使人願意用股票來換錢,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麼也帶不走的話。

  (5)迄今為止,所有為世界末日設定的日期都無聲無息地過去了。但是這些預言家經常為他們顯然的失敗找藉口解釋。例如,第七日迴歸的建立者威廉·米勒①預言,耶穌的第二次到來會在1843年3月21日至1844年3月21日間發生。(①威廉·米勒:1782—1849年,美國紐約州農民,近代基督復臨運動的創始人。從1831年起開始傳道,根據《但以理書》的某些章節推算出基督將於1843年或1844年3月21日第二次降臨,贏得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預言雖然失敗,但該派仍堅持教義,並於1863年成立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沒有發生這件事後,這個日期就修正為1844年10月22日。當這個日期透過又沒有發生什麼事後,又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據說,1844年是第二次迴歸的開始,但是首先要數出獲救者名單。只有數完了名單,審判日才降臨到那些不列在名單上的人。幸運的是,數人名看來要花很長的時間。[引述近代世界末日預言家和宗教預言家失敗的事例。世界末日預言家“為了避免尷尬,不為世界末日設定日期”,宗教預言家對耶穌第二次迴歸的日期不斷作出新的解釋,以此為“顯然的失敗找藉口”。賞讀這段文字要體會作者語言幽默風趣,比如一方面人們預言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死神就在眼前,一方面人們又利用這個預言拼命賺錢,兩相對比,辛辣地嘲笑了世界末日預言只不過是騙人的謊言。又如對宗教預言家一再修改耶穌第二次迴歸的時間,作者嘲笑說:“幸運的是,數人名看來要花很長的時間。”人名數不完,迴歸也便遙遙無期,這樣的預言就等於沒有預言,只不過是玩弄一種騙術罷了。作者運用這樣的諷刺,目的是以此與科學家的預言相區別,繼續為下面自己對宇宙未來的分析張本。]

  (6)當然,科學預言也許並不比那些巫師或預言家的更可靠些。人們只要想到天氣預報就可以了。但是在某些情形下,我們認為可以做可靠的預言。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來,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這一段又回到演講的開頭,申述自己對科學預言的看法。作者先用天氣預報作例子說明科學預言也許如同巫師和預言家的預言一樣不可靠,接著又以“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來”為例子說明科學預言之可靠。那末,科學預言為什麼又可靠又不可靠呢?“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對它的預言卻是可靠的呢?我們可以帶著這些問題研讀下文。]

  (7)我們在過去的三百年間發現了制約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體的科學定律。[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我們仍然不知道制約在極端條件下物體的精確的定律。[即下文提到的“高能定律”。]那些定律在理解宇宙如何啟始方面很重要,但是它不影響宇宙的未來演化,除非直到宇宙坍縮①成一種高密度的狀態②。(①坍縮:天體體積縮小,密度加大。這裡指整個宇宙的坍縮。坍,tān。②高密度的狀態:即下文提到的“奇性”。)事實上,我們必須花費大量金錢建造巨大粒子加速器去檢驗這些高能定律,便是這些定律對現在宇宙的影響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一個標誌。[從這段文字開始,作者連續用五個段落說明預言宇宙未來的困難。這段文字說明了第一個困難:一、我們對物理定律的瞭解非常有限,雖然“發現了制約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體的科學定律”,但是“仍然不知道制約在極端條件下物體的精確的定律”,更不瞭解那些“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二、“制約在極端條件下物體的精確的定律”只能幫助我們瞭解宇宙是如何啟動,如何發生的,也就是說只能幫助我們瞭解宇宙的過去,而無助於我們瞭解宇宙的未來。]

  (8)即便我們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①,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①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從上下文看,作者在這裡,既不是指“制約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體的科學定律”,也不是指“制約在極端條件下物體的精確的定律”,當是指能夠制約宇宙未來的定律。)這是因為物理方程的解會呈現出一種稱作混沌的性質。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穩定的:在某一時刻對系統作非常微小的改變,系統的未來行為很快會變得完全不同。[作者退一步指出,即便知道了那些“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也仍然不能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引出第二個困難:物理方程的解是混沌的、不穩定的:在某一時刻對系統作非常微小的改變,系統的未來行為很快會變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變一下你旋轉輪賭盤的方式,就會改變出來的數字,你在實際上不可能預言出來的數字,否則的話,物理學家就會在賭場發財。

  (9)在不穩定或混沌的系統中,一般地存在一個時間尺度,初始狀態下的小改變在這個時間尺度將增長到兩倍。在地球大氣的情形下,這個時間尺度是5天的數量級,大約為空氣繞地球吹一圈的時間。人們可以在5天之內作相當準確的天氣預報,但是要做更長遠得多的天氣預報,就既需要大氣現狀的準確知識,又需要一種不可逾越的複雜計算。我們除了給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沒有辦法對6個月以後作具體的天氣預報。

  (10)我們還知道制約化學和生物的基本定律,這樣在原則上,我們應能確定大腦如何工作。但是制約大腦的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為,初始態的非常小的改變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這樣,儘管我們知道制約人類行為的方程,但在實際上我們不能預言它。科學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或者甚至它有沒有未來。其危險在於,我們毀壞或消滅環境的能力的增長比利用這種能力的智慧的增長快得大多了。[以上三段文字作者舉了三個例子證明對一個混沌的系統不可能預言遙遠的未來:第一,用生活中常見的賭盤為例,證明“在某一時刻對系統作非常微小的改變,系統的未來行為很快會變得完全不同”;第二,用天氣預報為例,證明對“不穩定或混沌的系統”只能進行短期的準確的預報,不能進行長期的準確預報;第三,用我們雖然知道制約人類行為的方程,但由於這個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為”,因此,在實際上卻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以上作者連用三個自然段詳細闡釋了混沌學的基本原理,但是這與預言宇宙的未來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閱讀下文。]

  (11)宇宙的其他地方對於地球上發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繞著太陽公轉的行星的運動似乎最終會變成混沌,儘管其時間尺度很長。這表明隨著時間流逝,任何預言的誤差將越來越大。在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可能預言運動的細節。我們能相當地肯定,地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和金星相撞。但是我們不能肯定,在軌道上的微小擾動會不會積累起來,引起在十幾億年後發生這種碰撞。太陽和其他恆星繞著銀河系的運動,以及銀河系繞著其區域性星系團的運動也是混沌的。[作者在上文證明了對一個混沌的系統不能預言其遙遠的未來,這一段則說明太陽系,銀河系以及星系團的運動都是混沌的,因此,只能對其進行某個時段(儘管其時間尺度很長)的預報,“在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可能預言運動的細節”。讀到這裡,我們會產生一個大大的疑問:既然宇宙的運動是混沌的,而混沌的系統是不能預言的,為什麼作者還要說滿懷信心預言宇宙的未來?]我們觀測到,其他星系正離開我們運動而去,而且它們離開我們越遠,就離開得越快。這意味著我們周圍的宇宙正在膨脹:不同星系間的距離隨時間而增加①。(①我們觀察到……:這幾個句子,作者用通俗的語言闡述了根據光譜紅移現象推斷出來的宇宙膨脹的理論。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透過對恆星光譜的研究,於1912年發現它們的光譜線普遍存在著向紅端移動的現象,進一步觀察又發現,除個別例外,幾乎所有的河外星系的光譜都有紅移現象。按照多普勒效應解釋,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考察了斯萊弗的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紅移量與它們離地球的距離成正比。哈勃定律證明了宇宙正在整體退移或者說整體膨脹。)[預言宇宙未來雖然困難,但不是說就不能預言。從這裡開始,作者轉入論述宇宙的未來。為什麼可以預言?根據什麼樣的科學原理預言?讓我們研讀下文。]

  (12)我們觀察到的從外空間來的微波輻射背景①給出這種膨脹是平滑而非混沌的證據。(①微波輻射背景:一般稱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來自宇宙空間背景上的各個方向同性的微波輻射,是宇宙之初“大爆炸”的餘熱,溫度比開氏絕對零度高2.7度,即-2700C,習慣上稱為3K輻射。1965年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共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本段的中心句。上文說明了宇宙正在膨脹,人們自然會問:宇宙是怎樣膨脹的呢?作者回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證明了宇宙膨脹是“平滑而非混沌”的。那麼,宇宙空間有沒有微波輻射?研究宇宙微波輻射有什麼意義?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何以能證明宇宙膨脹是非混沌的?為什麼要證明宇宙膨脹是非混沌的?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探討下面的文字。]你只要把你的電視調到一個空的頻道就能實際觀測到這個輻射。你在螢幕上看到的斑點的小部分是由太陽系外的微波引起的。[用一個人人都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確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真實存在。]這就是從微波爐得到的同類的輻射,但是要更微弱得多,它只能把食物加熱到絕對溫度①的2.7度,所以不能用來溫熱你的外賣比薩②。(①絕對溫度:即開氏溫度,1848年由英國物理學有開爾文提出,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泰山定熱力學溫度以開爾文為單位。開氏的零度稱為“絕對零度”,等於-273.150C。②比薩:一種義大利式餡餅。)人們認為這種輻射是熱的早期宇宙的殘餘。[這裡用比較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第一個特徵:具有黑體輻射譜,它是熱的早期宇宙的殘餘。科學家認為,背景輻射是溫度近於2.7K的黑體輻射,習慣稱為3K背景輻射。黑體譜現象表明,微波背景輻射是極大的時空範圍內的事件。因為只有透過輻射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黑體譜。由於現今宇宙空間的物質密度極低,輻射與物質的互相作用極小,所以,我們今天觀察到的黑體譜必定起源於很久以前。微波背景輻射應具有比遙遠星系和射電源所能提供的更為古老的資訊。因此,可以利用它研究宇宙的初始。從這個特徵來看,微波背景輻射也只有肋於研究宇宙的過去,無助於預言宇宙的未來。]但是它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從任何方向來的輻射量幾乎完全相同。宇宙背景探索者衛星已經非常精確地測量了這種輻射。從這些觀測繪出的天空圖可以顯示輻射的不同溫度。在不同方向上這些溫度不同,但是差別非常微小,只有十萬分之一。因為宇宙不是完全光滑的,存在諸如恆星、星系和星系團的區域性無規性,所以從不同方向來的微波必須有些不同。但是,要和我們觀測到的區域性無規性相協調,微波背景的變化不可能再小了。微波背景在所有方向上能夠相等到100000分之99999(十萬分之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這是說明微波背景輻射的第二個特徵:各向同性。作者援引“非常精確地測量”出來的輻射溫度的資料詳盡地證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任何方向來的輻射量幾乎完全相同”。作者說微波背景輻射的這一特徵“最使人印象深刻”。黑體輻射的特徵證明宇宙起始之初是一個“熱的宇宙”;那麼,各向同性的特徵又說明了什麼呢?這一特徵對於預言宇宙的未來為什麼“最使人印象深刻”呢?請繼續研讀作者的論述。]

  (13)上古時代,人們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樣的事實,對於他們而言毫不足怪。[地球中心說認為,宇宙是一個圓,因此“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樣”便很容易理解。這是說,如果按照地球中心說,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理所當然會是這樣。]然而,從哥白尼①時代開始,我們就被降級為繞著一顆非常平凡的恆星公轉的一顆行星,而該恆星又是繞著我們看得見的不過是一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典型星系的外邊緣公轉。(①哥白尼:1473—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太陽中心說的創立者,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我們現在是如此之謙和,我們不能聲稱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所以我們必須假定,在圍繞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從哥白尼開始的現代宇宙學說告訴我們,地球不處在宇宙的中心,沒有“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就具有不平常的意義,它可以由個別推及一般,從在地球上測出的微波背景輻射各向同性的特徵可以推出,在圍繞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各向同性的特徵是一個普遍現象,在宇宙中的任何一點都是如此。那麼各向同性這一事實說明了什麼呢?請讀下文。]這隻有在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脹率處處相同時才有可能。平均密度或膨脹率的大區域的任何變化都會使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不同。[作者認為,微波背景輻射各向同性的事實說明“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脹率處處相同”。如果膨脹率和密度不同,背景就不會相同。]這表明,宇宙的行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這是作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證明了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現在我們把文章從第8段開始到此處的文字歸結一下,回過頭去看看作者說理的思路。作者先證明對“不穩定或混沌的系統”只能進行短期的準確的預報,不能進行長期的準確預報,而太陽系、銀河系以至星系團的運動都是混沌的,因此預言宇宙的未來非常困難。然後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同性的事實推出“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脹率處處相同”,由此知道“宇宙的行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可以預言宇宙的未來。那麼,用什麼方法預言宇宙的未來?宇宙的未來又是怎樣的呢?這是我們需要繼續弄明白的問題。]

  (14)因為宇宙的膨脹是如此之均勻,所以人們可按照一個單獨的數,即兩個星系間的距離來描述它。[宇宙以多大的速度均勻地膨脹呢?作者說,按照“兩個星系間的距離”可以求出宇宙的膨脹率。]現在這個距離在增大,但是人們預料不同星系之間的引力吸引正在降低這個膨脹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於某個臨界值,引力吸引將最終使膨脹停止並使宇宙開始重新收縮。宇宙就會坍縮到一個大擠壓,這和啟始宇宙的大爆炸相當相似。[這是作者預言宇宙的第一種前途:“坍縮到一個大擠壓”,回覆到“啟始宇宙的大爆炸”時的狀態。宇宙正在膨脹,為什麼會坍縮呢?作者說,如果宇宙的密度大於某個臨界值,引力就會等於以至大於膨脹的張力,宇宙於是停止膨脹以至收縮。]大擠壓是被稱作奇性①的一個東西,是具有無限密度的狀態,物理定律在這種狀態下失效。(①奇性:也稱“奇點”,指空間—時間曲率變得無窮大而形成的點。大爆炸宇宙學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個沒有體積的“奇點”,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奇,jī。)這就表明即便在大擠壓之後存在事件,它們要發生什麼也是不能預言的。但是若在事件之間不存在因果的連線,就沒有合理的方法說一個事件發生於另一個事件之後。[作者說明什麼是大擠壓,指出大擠壓之後會發生什麼是不能預言的。為什麼不能預言?因為宇宙與大擠壓之後的事件沒有任何因果聯絡。]也許人們可以說,我們的宇宙在大擠壓處終結,而任何發生在“之後”的事件都是另一個相分離的宇宙的部分。[但是有人從因果聯絡的角度對大擠壓之後進行預言,認為我們的宇宙在大擠壓處終結後會成為另一個新的宇宙的一部分。]這有一點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聲稱一個新生的嬰兒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該嬰兒沒從他的以前的生命遺傳到任何特徵或記憶,這種聲稱有什麼意義呢?人們可以同樣地講,它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作者認為,宇宙在大擠壓處終結,終結就是死亡,再討論“之後”怎麼樣,已毫無意義,因此,用所謂再投胎的說法作比喻,對其進行批駁。]

  (15)如果宇宙的密度小於該臨界值。它將不會坍縮,而會繼續永遠膨脹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時間後會變得如此之低,引力吸引對於減緩膨脹沒有任何顯著的效應。星系們會繼續以恆常速度相互離開。[這是作者預言宇宙的第二種前途:不會坍縮,永遠膨脹。前提是宇宙的密度小於某臨界值,引力小於張力。]

  (16)這樣,對於宇宙的未來其關鍵問題在於: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臨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而時間本身就會在大擠壓處終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作者得出預言宇宙未來的方法。宇宙的未來取決於平均密度,取決於某臨界值。平均密度小於某臨界值,宇宙就膨脹;平均密度大於某臨界值,宇宙就會坍縮。因此,只要求出宇宙現在的平均密度和那個臨界值,就可以知道宇宙未來的命運。]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預言者更佔便宜。即便宇宙將要坍縮,我可以滿懷信心地預言,它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我預料那時自己不會留在世上被證明是錯的。[作者在這裡強調科學預言和世界末日預言的本質區別。科學預言家和世界末日預言家都認定世界將有一個末日,但是世界末日預言家認定世界末日即將降臨,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科學預言家則認定宇宙“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人類不必驚慌。在這段文字裡,作者說明了預言宇宙未來的科學方法,並且根據這個方法斷言,宇宙至少在一百億年之內不會停止膨脹。讀到這裡,我們自然會向作者詢問:宇宙現在的平均密度是多少?有沒有達到這個臨界值?又有什麼根據說宇宙至少在一百億年之內不會停止膨脹?讓我們研讀下文,看看作者對這些問題是如何回答的。]

  (17)我們可以從觀測來估計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我們計算能看得見的恆星並把它們的質量相加,我們得到的,不到臨界值的百分之一左右。即使我們加上在宇宙中觀測到的氣體雲的質量,它仍然只把總數加到臨界值的百分之一。[說明宇宙中恆星和氣體雲,也就是所謂的明物質在宇宙中所佔的密度,這個密度最多也只有臨界值的百分之一。]然而,我們知道,宇宙還應該包含所謂的暗物質,即是我們不能直接觀測到的東西。暗物質的一個證據來自於螺旋星系。存在恆星和氣體的巨大的餅狀聚合體。我們觀測到它們圍繞著自己的中心旋轉。但是如果它們只包含我們觀測到的恆星和氣體,則旋轉速率就高到足以把它們甩開。必須存在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這些旋轉的星系牢牢抓住。

  (18)暗物質的另一個證據來自於星系團。我們觀測到星系在整個空間中分佈得不均勻,它們成團地集中在一起,其範圍從幾個星系直至幾百個星系。假定這些星系互相吸引成一組從而形成這些星系團。然而,我們可以測量這些星系團中的個別星系的運動速度。我們發現其速度是如此之高,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這些星系團就會飛散開去。所需要的質量比所有星系總質量都要大得多。這是在這種情形下估算的,即我們認為星系已具有在它們旋轉時把自己抓在一起的所需的質量。所以,在星系團中我們觀測到的星系以外必須存在額外的暗物質。[以上列舉兩個事例,一個來自螺旋星系,一個來自星系團,作者根據星系動力學的原理,間接證明宇宙中確有暗物質的存在,而且推算出暗物質的質量遠遠超出明物質。因此,計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必須考慮暗物質這個最重要的因素。那麼,宇宙中的暗物質又有多少呢?]

  (19)人們可以對我們具有確定證據的那些星系和星系團中的暗物質的量作一個相當可靠的估算。但是這個估算值仍然只達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縮的臨界質量的百分之十左右。這樣,如果我們僅僅依據觀測證據,則可預言宇宙會繼續無限地膨脹下去。[作者在對宇宙中明物質和星系與星系團中暗物質的量進行了估算分析之後,預言宇宙將會繼續無限地膨脹下去。讀到這裡,讀者也許會問:星系與星系團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好比大海中的幾個零星的島嶼,那麼在茫茫的宇宙空間中這些無法證明的暗物質還有多少呢?把它們加起來宇宙的平均密度又是多少呢?我們如果無法求出宇宙的平均密度,還有其他方法證明宇宙永恆或者最終坍縮嗎?於是作者生髮開去,引出下面的一番議論。]再過50億年左右,太陽將耗盡它的核燃料。它會腫脹成一顆所謂的紅巨星①,直到它把地球和其他更鄰近的行星都吞沒。(①紅巨星:光譜呈橙色、紅色的巨星。它是在恆星演化過程中,由於內部核燃料的耗盡,熱核反應的速率減弱,打破了引力與輻射壓之間的平衡,恆星的外殼開始燃燒膨脹而形成的。)它最後會穩定成一顆只有幾千英里尺度的白矮星①。(①白矮星:一類低光度、高溫度、高密度的簡併態恆性,是恆星演化的一種歸宿。當恆星經過紅巨星階段損失大量質量後,剩下的質量若小於1.44個太陽質量,這顆恆星就演化成白矮星。)我正在預言世界的結局,但這還不是。這個預言還不至於使股票市場過於沮喪。前面還有一兩個更緊迫的問題。無論如何,假定在太陽爆炸的時刻,我們還沒有把自己毀滅的話,我們應該已經掌握了恆星際旅行的技術。[作者根據恆星演化的原理,首先預言太陽將於50億年後毀滅,但是人類不一定毀滅,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人類應該已經掌握了恆星際旅行的技術,早已搬遷到了其他的行星。]

  (20)在大約100億年以後,宇宙中大多數恆星都已把燃料耗盡。大約具有太陽質量的恆星不是變成白矮星就是變成中子星①,中子星比白矮星更小更緊緻。(①中子星:恆星在核能耗盡後,經過引力坍縮,依靠簡併中子的壓力與引力平衡形成的星體。)具有更大質量的恆星會變成黑洞①。(①黑洞:一種特殊的天體,是時間—空間的一個區域。它的基本特徵是有一個封閉的視界。由於引力過於強大,就連光也不能從中逃逸出來,所以黑洞是看不見的。)黑洞還更小,並且具有強到使光線都不能逃逸的引力場。然而,這些殘留物仍然繼續繞著銀河系中心每一億年轉一圈。這些殘餘物的相撞會使一些被拋到星系外面去。餘下的會漸漸地在中心附近更近的軌道上穩定下來,並且最終會集中一起,在星系的中心形成一顆巨大的黑洞。不管星系或星系團中的暗物質是什麼,可以預料它們也會落進這些非常巨大的黑洞中去。[作者根據恆星演化的原理,繼續預言其他恆星的命運。在大約100億年以後,宇宙中大多數恆星都會毀滅,變成中子星、白矮星或者黑洞。這些恆星的殘餘物,有的在互相碰撞中被拋到星系外面去,有的最終聚集在星系中心形成一顆巨大的黑洞, 星系或星系團中的暗物質也都將落進這個黑洞。]

  (21)因此可以假定,星系或星系團中的大部分物體最後在黑洞裡終結。[作者說可以假定,星系演變到黑洞就是最後的終結。但是假如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真的因此而走到了盡頭,宇宙還需要繼續膨脹嗎?黑洞真的再也沒有變化了嗎?於是作者在下文敘述自己最新的發現。]然而,我在若干年以前發現,黑洞並不像被描繪的那樣黑。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①講,粒子不可能同時具有定義很好的位置和定義很好的速度。(①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即海森伯提出的測不準原理。它的量子力學意義是不能在同一個態中同時準確測量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海森伯,1901—1976年,德國物理學家。)粒子位置定義得越精確,則其速度就只能定義得越不精確,反之亦然。如果在一顆黑洞中有一顆粒子,它的位置在黑洞中被很好地定義,這意味著它的速度不能被精確地定義。所以粒子的速度就有可能超過光速,這就使得它能從黑洞逃逸出來,粒子和輻射就這麼緩慢地從黑洞中洩漏出來。在一顆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可有幾百萬英里的尺度。這樣,在它之內的粒子的位置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粒子速度的不確定性就很小,這表明一顆粒子要花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逃離黑洞。但是它最終是要逃離的。[霍金曾經根據引力學原理解釋說,黑洞是“空間──時間的一個區域,因為那兒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光都不能從該處逃逸出來。”(《時間簡史》一書所附《小辭典》)很明顯,現在,霍金髮展了這個觀點。霍金根據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發現,黑洞中的粒子有可能超過光速,從黑洞中逃逸出來。這一發現對於宇宙來說有什麼意義呢?請看作者的說明。]在一個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可能花1090年的時間蒸發掉並完全消失,也就是“1”後面跟90個0。這比宇宙現在的年齡要長得多,它是1010年,也就是“1”後面跟10個0。如果宇宙要永遠膨脹下去的話,仍然有大量的時間可供黑洞蒸發。[既然粒子可以從黑洞中逃逸出來,那就意味著黑洞“不黑”,黑洞的物質在不斷地緩慢減少,最終會被“蒸發”。作者計算出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要花1090年的時間才能完全蒸發,因此宇宙必須永遠膨脹下去,才能“有大量的時間可供黑洞蒸發”。這樣,作者就又從星系演化的角度證明了宇宙將會永遠膨脹。]

  (22)永遠膨脹下去的宇宙的未來相當乏味。但是一點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會永遠膨脹。我們只有大約為使宇宙坍縮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確定證據。然而,可能還有其他種類的暗物質,還未被我們探測到,它會使宇宙的平均密度達到或超過臨界值,這種附加的暗物質必須位於星系或星系團之外。否則的話,我們就應覺察到了它對星系旋轉或星系團中星系運動的效應。[宇宙真的會永遠地膨脹下去嗎?於是,作者又回到宇宙平均密度的問題上來,指出“一點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會永遠膨脹”。因為預言宇宙會無限地膨脹下去,是依據觀察證據,宇宙中的明物質以及星系和星系團中暗物質只佔臨界密度的十分之一,但是星系和星系團之外有沒有暗物質呢?這種附加的暗物質有沒有使宇宙的平均密度達到或超過臨界值呢?作者把他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一步。]

  (23)為什麼我們應該認為,也許存在足夠的暗物質,使宇宙最終坍縮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只相信我們已有確定證據的物質呢?[作者說宇宙中不只是“已有確定證據的物質”,也許還存在足夠的使宇宙最終坍縮的暗物質。為什麼要這樣認定呢?下面陳述理由。]其理由在於,哪怕宇宙現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臨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議地仔細選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脹率。如果在大爆炸後一秒鐘宇宙的密度大了一萬億分之一,宇宙就會在十年後坍縮。另一方面,如果那時宇宙的密度小於同一個量,宇宙在大約十年後就變成基本上空無一物。[這是霍金宇宙學說的核心觀點,即宇宙的命運取決於宇宙誕生時的初始條件,最初萬萬萬億分之一秒時間裡發生的一切決定了宇宙的未來。如果這個初始密度偏大,宇宙很快就會坍縮,如果這個初始密度偏小,宇宙很快就會變得空無一物,既無星系與星系團,也無所謂的暗物質。總之,如果宇宙沒有選擇一個恰當的初始密度,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這個宇宙。這個觀點很重要,它說明宇宙的平均密度是一個恆量,從宇宙的初始直至現在都沒有變化。既然宇宙的平均密度不是一個變數,因此可以根據它預言宇宙的未來。那麼,我們現在的宇宙選取的初始密度是多少,宇宙為什會選取這樣的初始密度呢?]

  (24)宇宙的初始密度為什麼被這麼仔細地選取呢?也許存在某種原因,使得宇宙必須剛好具有臨界密度。看來可能存在兩種解釋。[作者認為宇宙仔細地選取的初始密度“剛好具有臨界密度”。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作者說,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所謂的人擇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這種樣子,是因為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會在這裡觀測它。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只有那些非常接近臨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夠久幷包含足夠形成恆星和行星的物質。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詰問這樣的問題:密度為什麼這麼接近於臨界密度?[這裡概述了人擇原理的基本觀點。人擇原理是根據因果關係推斷,只有那些非常接近臨界密度的宇宙才能存活足夠久幷包含足夠形成恆星和行星的物質,才能出現有智慧的生命,反之,就不可能出現生命和人類。因此,我們現在生存的宇宙必定非常接近臨界密度。]如果這就是宇宙現在密度的解釋,則沒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們已探測到的更多物質。十分之一的臨界密度對於星系和恆星的形成已經足夠。[但是,根據觀察的證據,我們現在的宇宙中只有十分之一的臨界密度。這個密度也足可以形成星系和恆星,足可以產生有智慧的生命,因此,作者說,根據人擇原理可以認定,在我們的宇宙中,星系和星系團之外沒有附加的暗物質。]

  (25)然而,許多人不喜歡人擇原理,因為它似乎太倚重於我們自身的存在。這樣就有人對為何密度應這麼接近於臨界值尋求另外可能的解釋。[這裡指出人擇原理的缺陷。人擇原理雖然很吸引人,但是由於它是源於因果推理,是由果推因,從這個意義來說,人擇原理與其說是科學原理,還不如說只是一種思辨而已。因此,有人尋求另外的解釋。]這種探索導致極早期宇宙的暴漲理論。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經不斷地加倍過,正如在遭受極端通貨膨脹的國家每隔幾個月價格就加倍一樣。然而,宇宙的暴漲更迅猛更極端得多:在一個微小的暴漲中尺度的至少一千億億億倍的增加,會使宇宙這麼接近於準確的臨界密度,以至於現在仍然非常接近於臨界密度。[這裡概述了暴漲理論的基本觀點。暴漲宇宙論認為,初始宇宙曾經發生過膨脹速度高到無法想象的超急劇膨脹,使宇宙“接近於準確的臨界密度,以至於現在仍然非常接近於臨界密度”。]這樣,如果暴漲理論是正確的,宇宙就應包含足夠的暗物質,使得密度達到臨界值。這意味著,宇宙最終可能會坍縮,但是這個時間不會比迄今已經膨脹過的一百五十億年左右長太多。[這是作者從暴漲理論推出的結論。根據暴漲理論,在星系和星系團之外就應該有足夠的附加的暗物質,才使得密度達到臨界值,於是宇宙最終可能會坍縮。在前面作者說:“我可以滿懷信心地預言,它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在這裡又說:坍縮的時間可能在150億年之後,文章前後呼應。]

  (26)現在小結如下:科學家相信宇宙受定義很好的定律制約,這些定律在原則上允許人們去預言將來。但是定律給出的運動通常是混沌的。這意味著初始狀態的微小變化會導致後續行為的快速增大的改變。這樣,人們在實際上經常只能對未來相當短的時間作準確的預言。[以上是對課文的第一部分,即第1—11自然段的小結。在這一部分裡,作者說明對宇宙的未來是可以預言的,但又是很困難的,主要是因為對一個混沌的系統,只能對未來相當短的時間作準確的預報,不可能對其遙遠的未來作準確的預報。而宇宙中星系、星系團的運動是混沌的,因此要預報宇宙的未來就非常困難。]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為似乎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們可以預言,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呢,還是最終將會坍縮。這要按照宇宙的現有密度而定。[這是對課文的第二部分,即第12—16自然段的小結。在這一部分裡,作者透過對光譜紅移現象,特別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同性特徵的分析,得出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脹率處處相同,因此斷定宇宙雖然“星系、星系團的運動是混沌的”,但“大尺度的行為似乎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而宇宙是繼續膨脹還是可能收縮,這取決於宇宙現有的平均密度。]事實上,現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於把坍縮和無限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密度。如果暴漲理論是正確的,則宇宙實際上是處在刀鋒上。[這是對課文第三部分,即第17—25自然段的小結。作者在這一部分裡詳盡地分析和討論了宇宙現有的平均密度,根據觀察證據計算,宇宙中星系、星系團以及其中的暗物質的量,只達到使宇宙重新坍縮的臨界質量的百分之十左右,而這個密度恰好符合人擇原理的要求,據此宇宙會繼續無限地膨脹下去。但是根據暴漲宇宙理論分析,宇宙在星系和星系團之外的廣大空間中還應該包含有足夠的附加暗物質,使得宇宙的平均密度“似乎非常接近於把坍縮和無限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密度”,這樣宇宙最終可能坍縮,宇宙現在正處在是繼續膨脹還是開始坍縮這樣一個危險的鋒口上。]所以我正是繼承那些巫師或預言者的良好傳統,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這是作者的最後結論。宇宙是繼續膨脹還是可能收縮,因為對宇宙中星系和星系團之外的暗物質沒有辦法計算,所以無法確定宇宙現有的平均密度。在這個問題沒有研究清楚之前,科學家也不得不像巫師或近代世界末日預言家一樣“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作者用這種幽默的語言自我解嘲,以示科學的無奈。]

  攻克高中語文的最佳工具

  語文學習並不是沒有方法,只是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下面提供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只要持之以恆,一定可以取得理想成績。

  1、鑽透課本。

  語文複習倘若漫無邊際,走馬觀花,那將事倍功半,徒勞無益。複習前要領會考綱精神,明確考試範圍,對複習的主流及重點做到心中有數。從各種型別的考試命題來看,包括諸多基礎知識、課內閱讀題、古詩文言知識,它們都來自於課本中,雖然重點考查了課外閱讀,也是課內知識的遷移與延伸,也是在課內學習基礎上進行的擴充套件,只有鑽透課本,對課本中各類知識理解並會運用,臨場時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讀”“思”“問”相結合。

  學語文“讀”是根本,複習語文“讀”還是根本。當然不是盲目的讀,而是有選擇不可少的環節。因為透過精練,不僅可以鞏固舊知識,又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解題經驗。高度肯定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中外學者所共識。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是對問題意識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得更生動形象,他在一首詩裡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極力推崇問題及問題意識。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3、注重作文複習。

  作文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語文成績的高與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接觸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複習中可進行梳理,把有價值的材料製成“半成品”,供你臨場時依照題目的要求選用;還可選擇各種文體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來讀一讀,仔細分析它們的擬題、立意、選材、謀篇等優點,以便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提高臨場作文的能力。

  2016年高考語文必備古詩文:琵琶行

  本文主要結合歷年高考語文試題,為考生準備了“高考語文必備古詩文”,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高考頻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看一些文言文範文,擴大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文言文閱讀。下面請看正文: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宮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個性秉賦

  弱 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反間諜隊的高階官員伯尼費德曼,在一次戰地值勤中不幸被德國軍虜獲,鑑於費德曼的特殊身份為了從他嘴裡掏出所需要的情報,德國審訊員施出了種種手段:嚴刑拷打,心理壓力,耍弄詭計,給以厚遇。然均未奏效,以至於德國審訊員無奈地道:費德曼大概願意我們折騰他,這樣給他機會成為英雄。但這位鐵打硬漢,最終卻被出賣了——出賣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的弱點,

  原來德國人後來把他送入德國一所培養領導間諜的幹部學校去,並讓他每人陪同一個教官上課。這位教官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每次講給學員的東西大都是錯誤的。起初,費德曼極力忍耐,冷笑置之。有一天他實人忍無可忍,便情不自禁地批駁了德國人一通,並談了美英機關一些工作的內幕,還向德同人提了一些應該怎樣搞清通訊網的建議。自然,這些正是德國人希望知道的。

  費德曼的悲劇,在於他不容褻瀆的職業神聖感和其強烈的敬業精神。德國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將欲取之,乃先誘之,刺激得他“一時技癢”,在維護他的職業尊嚴中落入對方的圈套。

  分析:費德曼的職業神聖感和其強烈的敬業精神,本是優點,但優點有時卻會成為別人攻擊的弱點,德國人正是抓住這一點,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話題:“優點與弱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巴金背書

  談談高中語文學習方法

  【摘要】鑑於大家對自考考務考籍十分關注,小編在此為大家蒐集整理了此文“談談高中語文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學科的基礎,是與我們的生活聯絡最緊密的學科之一。學好這門學科對我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向同學們介紹三種語文學習方法,但願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善於運用聯想和想象

  聯想和想象伴隨學習語文的始終,聽、說、讀、寫都離不開聯想和想象。例如,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聯想起我們學過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淺草才能沒馬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詩句,還可以透過想象在頭腦再現文章的內容和情景。我們經過聯想與想象,可以豐富學習的內容,還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對文章進行加工處理。

  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老師只是引導你學習、發現、思考、討論。我們要改變過去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大膽置疑。課堂上,我們若不願動腦筋,坐等老師的答案,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收穫。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老師是對手,而不是模本,否則永不能青出於籃"。一篇文章,老師有老師的理解。老師的理解融入了教師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師的話也好,教參的話也好,都是一家之言。我們學生可以有、也應該有自己的理解,這理解之中融入了我們自己的知識和積累和生活經驗,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說不定我們自己的理解更好。課堂上我們若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一定很高興,因為他希望與我們進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既可以啟用我們的思維,還可以鍛鍊我們的多種能力。所以,我建議同學們多思考,多提問,多設計,使課堂活動豐富多樣,精彩紛呈。活動,活動,活躍的人願意動,不活躍的人動了就會活。

  三、養成自控式學習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自控式學習習慣是指在自控式學習活動中,由於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內在需要的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監督而能自動學習的行為傾向。它雖然屬於非智力因素,並不直接參與智慧活動,但在智慧活動中具有動力和調節效能,屬於意志活動範疇。語文學習尤其要有這種習慣,如用心聽講、作業書寫規範、獨立完成作業、制訂學習計劃、多讀、多背、多思考、經常練筆、看報等

  語文學習的方法很多,我只向同學們介紹這三種,希望大家掌握好這三種方法,並琢磨、總結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有了好方法,加上勤奮,還怕學不到知識嗎?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忽視了方法。不過,我最後還得補充一句:不是每種方法都對你管用,要學好語文,你得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法。

  【總結】2013年已經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更多頻道:

  《宇宙的邊疆》課文解讀

  宇宙現在是這樣,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永遠是這樣。只要一想起宇宙,我們就難以平靜——我們心情激動,感嘆不已,如同回憶起許久以前的一次懸崖失足那樣令人暈眩①顫慄②。(①暈眩:yūnxuàn,頭暈眼花,形容看不清楚,弄不明白。②顫慄:同“戰慄”,發抖。)我們知道我們在探索最深奧的秘密。[開頭連用三個“這樣”,突出宇宙的無限永恆,接著抒寫探索宇宙時的心情,用以烘托出宇宙科學的特點──它是探索“最深奧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齡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們的小小行星只不過是無限永恆的時空中的一個有限世界。從宏觀來看,人類所關心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人類朝氣蓬勃、勇敢好學、前途無量。幾千年來,我們對宇宙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地位作出了最驚人的和出乎意料的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回想起來是很令人興奮的。這些探索活動提醒我們: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所以,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這段文字旨在說明探索宇宙對於人類前途的決定意義。文章先從宏觀的角度,指出地球和人類對於無限的宇宙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接著馬上一轉,強調人類前途無量。人類為什麼前途無量?因為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中激活了好奇心、理解力,懂得了“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而這證明了人類能夠探索和了解宇宙,所以說人類的未來取決於對宇宙的探索。]

  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於懷疑,又要富於想象。想象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境界,沒有想象,我們就到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宇宙神奧非凡,它有典雅的事實,錯綜的關係,微妙的機制。[作者提出探索宇宙必不可少的兩個素質:勇於懷疑、富於想象。為什麼?因為“宇宙神奧非凡”,沒有這樣的素質,就不能解開宇宙的奧秘。]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濱。我們現有的知識大部分是從地球上獲得的。近來,我們已經開始向大海涉足,當然,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①節。(①踝:huái,踝子骨,腳踝兩旁凸起的部分。)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本能告訴我們,我們是在這個大海里誕生的。我們還鄉心切。[把宇宙太空比喻為汪洋大海。“開始向大海涉足”比喻載人宇宙飛船升空。“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比喻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剛剛起步。“還鄉心切”比喻人類探索太空、走向太空心情急切。“鄉”比喻宇宙太空,意思是生命來自太空,人類來自太空。]雖然我們的夙望①可能會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們並不是在做無謂的空想。(①夙望:早就有的願望。夙,sù,早。)[自古以來,人類都以為太空是“天神”享有專利的故鄉,可是現在人類也要進入太空,所以說是“冒犯‘天神’”。本段文字用形象的比喻說明,從本質上說,探索宇宙是人類返回家鄉。]

  因為宇宙遼闊無垠①,所以那些我們所熟悉的適用於地球的量度單位——米、英里等等已經沒有意義。(①垠:yín,邊,界限。)我們用光速來量度距離。一束光每秒鐘傳播18.6萬英里,約30萬公里,也就是7倍於地球的周長。一束光從太陽傳播到地球用8分鐘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說,太陽離我們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內約穿過10萬億公里(相當於6萬億英里)的空間,這個長度單位——光在一年裡所透過的距離——稱為一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時間的單位,而是度量距離的極大單位。[介紹研究宇宙常用的長度單位: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地方,但決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個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恆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廣袤①、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際空間永恆的黑夜裡。(①廣袤:?uàn?mào,形容面積遼闊。廣,東西距離的長度;袤,南北距離的長度。)那是一個奇特而荒蕪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恆星和星系就顯得特別稀罕而珍貴。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後接33個0)。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可見天體①是多麼寶貴。(①天體:宇宙間各種客體物質的通稱。包括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慧星、流星等。人類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人造行星等,可作為“人造天體”。)[本段用數字具體說明天體在宇宙中所佔比例之小,藉以說明宇宙之廣袤遼闊。]

  本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中心內容是向讀者介紹宇宙,即宇宙中有關天體的知識。以上幾段文字是在正式解說之前的開場白,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1至4段說明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以此激起讀者(聽眾)的興趣。第5段說明什麼是“光年”。因為這是解說宇宙時經常要提到的一個重要術語。第6段說明天體在宇宙中所佔空間和比例之少。這是為了避免人們的誤會,因為下文解說宇宙實際內容都是介紹行星、恆星或星系,人們很容易誤以為這些就代表了宇宙。

  從一個星系際①的優越地位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模糊纖細的光須像海水的泡沫一樣遍佈在空間的浪濤上,這些光須就是星系。(①星系際:星系的邊際。)其中有些是孤獨的徘徊者,大部分則群集在一起,擠作一團,在大宇宙的黑夜裡不停地飄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極其宏偉壯觀的宇宙。我們隸屬於這些星雲,我們所見到的星雲離地球80億光年,處在已知宇宙的中心。[電視片解說詞要隨時交代電視鏡頭的內容,使讀者(聽眾)跟上電視鏡頭的轉換。這段文字告訴聽眾(讀者),電視鏡頭在掃視了茫茫宇宙之後,現在正對著宇宙的中心,即離地球80億光年的星雲,解說也從這裡開始。]

  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群(上千億個恆星)組成的,每個恆星對某人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太陽。在星系裡有恆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慧生命和宇宙間的文明。但是從遠處著眼,星系更多地讓人想起一堆動人的發現物——貝殼,或許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裡創造的永恆的產物。[介紹星系的組成。最後一句照應第3段和第5段,說明星系在宇宙中好比是汪洋大海里的貝殼、珊瑚,藉以突出宇宙的廣袤無垠。]

  宇宙間有若干千億(1011)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恆星組成。在所有星系裡,行星的數量跟恆星的總數大概一樣多,即1011×1011=1022。在這樣龐大的數量裡,難道只有一個普通的恆星──太陽──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隨著嗎?為什麼我們這些隱藏在宇宙中某個被遺忘角落裡的人類就這樣幸運呢?我認為,宇宙裡很可能到處都充滿著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我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80億光年以外嵌著銀河系的星系團催迫著我們去探索。探索太陽和地球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確信,有人居住的這個行星只不過是一丁點兒的岩石和金屬,它靠著反射太陽光而發出微光。在這樣的大距離裡,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段文字分為三層:第一層介紹宇宙中星系、恆星、行星的數量。第二層推想“宇宙裡很可能到處都充滿著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第三層過渡,“80億光年以外嵌著銀河系的星系團催迫著我們去探索”,告訴聽眾(讀者)電視鏡頭開始離開宇宙的中心。]

  以上三段是課文的第二部分,電視片的鏡頭瞄準離地球80億光年的已知宇宙的中心,作者概括地解說了宇宙間的重要物質星系。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群組成的,宇宙間有若干千億(1011)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恆星和1000億個行星組成。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的旅程只到達地球上的天文學所通稱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寬達數百萬光年,大約由20個子星系組成,是一個稀疏、模糊而又實實在在的星系團。其中的一個星系是M31,從地球上看,這個星系位於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渦星系①一樣,它是一個由恆星、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火輪。(①旋渦星系:具有漩渦結構的星系。一般有一個很亮的核心部分,又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旋臂從核心延伸出來,旋臂中含有光度極大的早型巨星、超巨星和亮星雲。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是旋渦星系。)M31有兩個衛星,它透過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學定律——將矮橢圓星系①束縛在一起。(①矮橢圓星系:橢圓星系是呈橢圓形狀的星系,具有較均勻的內部結構,包含的恆星年齡較老。矮橢圓星系,指質量較小的橢圓星系。)整個宇宙中的自然法則②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離地球200萬光年。(②法則:規律。這裡指的就是上文所說的萬有引力定律。)[解說寬達數百萬光年的“本星系群”,重點解說了其中的一個子星系,即M31星系。“我們現在離地球200萬光年”,這個句子既交代了M31星系與地球的距離,又把聽眾的視線從整個“本星系群”吸引至M31星系這個點。]

  M31 以外是另一個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們自已的星系。它的旋渦臂緩慢地轉動著——每2.5億年旋轉一週。現在,我們離地球4萬光年,我們正處於密集的銀河中心。但是,假如我們希望找到地球的話,就必須將方向扭轉到銀河系的邊遠地帶,扭轉到接近遙遠的旋渦臂邊緣的模糊的地方。[電視片的鏡頭由M31星系轉到人類所在的星系後,立即交代“現在,我們離地球4萬光年,我們正處於密集的銀河中心”,然後再移至銀河系的邊遠地帶。透過這些解說讓聽眾的視線隨著電視片的鏡頭不斷移動。]

  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恆星即使在兩個旋臂之間,也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氣勢磅礴的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雖然像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這段文字集中解說銀河系中的恆星,先解說恆星的體積和密度:有些密度小但體積很大,有些體積小但密度很大。]有些恆星跟太陽一樣是孤獨的;多數恆星有伴侶,通常是成雙成對,互相環繞。但是那些星團不斷地從三星系逐漸轉化成由數十個恆星組成的鬆散的星團,再轉化成由百萬個恆星組成的璀璨奪目的大球狀星團。有些雙星緊靠在一起,星體物質在他們之間川流不息,多數雙星都像木星與太陽一樣分離開來。[解說恆星的無規則的組成和變化。]有些恆星——超新星①——的亮度跟它們所在的整個星系的亮度一樣;有些恆星——黑洞②——在幾公里以外就看不見了。(①超新星:爆發時光變突然增到原來的1000萬倍以上的爆發性變星。②黑洞:由萬有引力場產生的一個物質高度凝聚的區域,其引力強度極高,以致連光線也無法從這個區域逃逸出去。)有些恆星的光彩長年不減;有些恆星閃爍不定,或以勻稱的節奏閃爍著。[解說不同恆星千奇百怪的亮度變化。]有些恆星穩重端莊地轉動著 高中語文,有些恆星狂熱地旋轉著,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解說恆星的轉動。]多數恆星主要是以可見光或紅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恆星也是X光或射電波的光源。[解說恆星各種不同的光波。]發藍光的恆星是年青的星,會發熱;發黃光的恆星是常見的星,它們已經到了中年;發紅光的恆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發白光或黑光的恆星則已奄奄一息。[解說光的顏色和恆星壽命的關係。]銀河裡大約有4千億個各種各樣的恆星,它們的運轉既複雜又巧妙。對於所有這些恆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為止比較瞭解的卻只有一個。[解說銀河系裡恆星的數量多,變化複雜,而人類對其知之甚少。這兩個句子對全段有歸結的作用。]

  每個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個島嶼,它們與其鄰居隔光年之距遙遙相望。我可以想象,在無數星球上的生物對宇宙的模糊認識是如何產生的:他們在開始的時候都以為,除了他們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們周圍的那些區區可數的恆星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星星了。我們是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對宇宙的正確認識是逐漸形成的。[在內容上,這段文字承上段末句而來,由於宇宙是如此遼闊如此複雜,人類在起始階段對宇宙的認識不可避免有其侷限性;在結構上,這段文字有過渡的作用,由上段解說恆星過渡到下段解說行星。]

  有些恆星可能被數百萬個沒有生物的由岩石構成的小星球所包圍,這些小星球是在它們演化的某個初級階段凍結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許多恆星都有跟我們類似的行星系:在外圍具有由大氣環所包圍的行星和冰凍衛星,而在接近中心處則有溫熱的、天藍色的、覆蓋著雲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經有高階動物,他們也許正在從事某種巨大的工程建設來改造他們的行星世界,他們是我們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們跟我們的差別很大嗎?他們的形狀、生物、化學、神經、生態、歷史、政治、科學、技術、藝術、音樂、宗教、哲學等方面的情況如何?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的。[本段解說恆星周圍的行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說明行星和行星系的形成及其特徵;第二層推想有些行星上可能也存在高階動物乃至人類。]

  以上五段是課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轉入具體解說宇宙中的星系──地球所在的本星系。先概括解說本星系及其子星系M31星系和銀河系,接著重點解說恆星和行星。

  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後院——離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圍著我們的太陽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這些雪球由冰塊、岩石和有機分子組成:它們就是彗核。每當恆星經過的時候都對它們產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後迫使它們當中的一個雪球傾倒到內太陽系。由於太陽熱的作用,冰塊被蒸發,於是就出現了美麗的彗尾。[從這一段開始解說太陽系。本段解說位於太陽最外層、距離地球1光年的慧星。先介紹慧核,再介紹慧尾。]

  我們現在來到我們星系的行星上。這些星球相當之大,它們都是太陽的俘獲物。由於重力作用,它們被迫作近似圓周運動。它們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冥王星覆蓋著甲烷冰,它唯一的夥伴是它的巨大衛星卡戎①。(①卡戎: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約1.9餘萬公里的圓形軌道上運轉,其執行週期與冥王星自轉週期相等。在西方神話中,卡戎是通往冥界的冥河。)冥王星是被太陽照亮的,因為太陽離它很遠,從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陽只不過是一個明亮的光點。巨大的氣體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陽系的寶石——和木星都分別有一個冰凍衛星做伴相隨。[這些行星近年均被發現有更多的衛星甚至衛星群相伴隨。]在氣體行星及其冰凍衛星的內側就是充滿岩石的溫暖的內太陽系。例如,在那裡有紅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聳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捲火星的大沙暴,並且,完全可能還有一些初級形態的生物。所有太陽系的行星都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恆星,它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氫氣和氦氣的熱核反應爐,它的強光照耀著整個太陽系。[此段解說太陽的行星系。作者按照由外及內的順序,先解說覆蓋著甲烷冰的冥王星,再解說由氣體行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及其冰凍衛星組成的外太陽系,然後介紹內太陽系的火星(地球也在內太陽系),最後介紹太陽。]

  經過一番漫遊之後,我們終於回到了我們這個弱小的淺藍色星球。宇宙汪洋茫無際涯,範圍之大,難以想象,而這個星球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沒於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解說地球對於宇宙的意義。地球對於宇宙微不足道,也許沒有任何的意義,繼續突出宇宙之大。]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母親。人類是在這裡誕生和成長的,是在這裡成熟起來的。正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激發了探索宇畝的熱情。也正是在這裡,我們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解說地球對於人類的意義。地球不只是人類的家,而且還激發了人類探索宇畝的熱情。“痛苦和不安”暗示了:人類現在還只有一個地球,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人類卻並不珍惜地球,正在不斷地破壞甚至毀滅地球。]

  人類有幸來到地球這個行星上。這裡有充滿氧氣的藍天,有碧波盪漾的海洋,有涼爽的森林,還有柔軟的草地。這無疑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星球。從整個宇宙來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行程所經歷過的所有時空當中,只有這個行星上的人類開始對宇宙進行探索。必定有許多這樣的星球散佈在整個宇宙空間裡,但是,我們對它們的探索從這裡開始。我們有人類百萬年來用巨大的代價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我們這個世界人才濟濟,人們勤學好問。我們的時代以知識為榮。我們是很幸運的。人類是宇宙的產物,現在暫時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本段文字是上段文字第二層的深化,解說了兩個問題,一是地球為什麼能成為人類的家?因為“景色迷人,天下稀有”;二是人類探索宇宙為什麼一定會成功?因為“有人類百萬年來用巨大的代價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我們這個世界人才濟濟,人們勤學好問。我們的時代以知識為榮”。文章最後說:“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這裡的“家園”指的是宇宙太空。]

  文章末尾四段解說太陽系,作者按照由外及內的順序依次解說慧星、冥王星、氣體行星和內太陽系的火星,最後解說地球。

  高中語文學習中應該注意什麼

  高中語文學習中應該注意什麼呢?方法很多,我們可以用魯迅的“拿來主義”拿來,“轉益多師”,運用腦髓,形成自己的見解。概括起來,就是一套常規,五個提升,八條建議——

  建立一套常規:

  語文課學習常規程式

  一、探索準備

  1、思想準備(心理準備)

  ①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語文的重要性,以“我需要學語文”的態度全身

  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不要受“語文學習沒有成就感”“語文多學一點少學一點沒關係”等錯誤說法的影響。 要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學習型社會中人的特點。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我學”是基於一種外在強迫。“我要學”是基於一種內在需要。內在需要是基於一種學習興趣,一種學習責任。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有探究欲是人的天性。學習是生命的律動,是生命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進取性行為。學習是需要而不僅僅是任務。學習者是學習的主人而不只是任務的完成者。沒有走進去,必然沒興趣;片面講興趣,必然沒興趣。我們要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接受走向探索,在探索中增強信心,在進步中享受快樂,在追求中獲得喜悅,在喜悅中增強興趣,在興趣中走向成功。

  中國古代哲人說過:“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語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現。漢語的人文精神是人類語言中最為突出的。漢民族從不把語言僅僅看作一個客觀、靜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物件,而把語言看作是一個人參與其中的,與人文環境互相觀照的、動態的、內容上自足的表達與闡釋過程。漢語的理解和分析,必須著眼於它的主體意識、人文環境、事理邏輯、表達功能、語意內涵,從而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我們抱著這樣的認識來對待語文學習,我們就會感受到這是一種生命的律動,是一種人生意義的體現,那麼,就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正確認識,或者在遇到困難時,有信心、有毅力去克服、去戰勝。

  我們要把語文學習當作是愛國的具體表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提升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包括養成熱愛祖國語文的態度,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正確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態度。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於對自己的語言行為負責的態度。

  ②自己主動學習,不要等待依靠,堅決克服“老師講的才聽,老師要求的才讀,老師要收要批的才做,老師要驗收的才背”的陋習,記住:你是為你自己學習不是為老師學習;人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習慣於做奴隸;人要自己能設計自己,不要習慣於被別人管著才能學習,我曾戲噱地講,要從囚犯心理中走出來。同時也要尊重和理解老師和同學,對老師和同學的說法要聽要想,有不同意見,可以恰當地提出商討意見,不可偏激而影響學習心境。要知道,我們的學習是為了成人而不是為了應命,是生命歡歌而不是苦海掙扎,是生命需求而不是外在強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