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來龍去脈

蘭亭集序來龍去脈

  導語:《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

  蘭亭集序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裡,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專案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灸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闢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 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 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五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複製品),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維妙維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遊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原文對照翻譯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