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嶽王廟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旅遊從業人員,時常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進行實地口語導遊的基礎和前提。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杭州嶽王廟導遊詞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 篇1
南宋時期,湯陰縣岳飛自幼由母親悉心教導,習文練武,一心報效國家。岳飛從戎,岳母於其背刺以“精忠報國”四字訓誡。《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王廟位於杭州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嶽王廟是歷代眷念民族好漢岳飛的場合。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棲霞嶺南麓,有一組古樸雄偉、莊嚴肅穆的建築群——岳飛墓廟。這裡背枕青山,面臨西湖,是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的長眠之地,也是我國規模較大的紀念岳飛的名勝古蹟之一。800多年來,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鬥志。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南宋隆興元(1163年),孝宗天子趙慎下詔為岳飛平反,將岳飛屍體從九曲從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於棲霞岑下。嘉定十四年,宋寧宗天子將岳飛墓傍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好事院,即《褒忠衍福禪寺》,以表揚岳飛的好事。
元時廟廢。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建,宣德間毀於火警,浙江右布政使黃敷仲重修。明英宗天順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府同知馬偉等奏請為岳飛建廟,詔書準建,天順三年(1459年),馬偉將“褒忠衍福禪寺”改建為《嶽王廟》,後毀於兵火,宏治間宦官麥秀重建。正德八年(1513年),都批示李隆用鑄鐵鑄制秦檜、王氏、万俟卨(莫棋謝)三跪像於岳飛墓前,因為遊人悔恨這些民族莠民,後採竟被擊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總督御使胡宗憲修復岳廟,重鑄跪像,也被擊壞。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範淶重鑄跪像,並增鑄張俊跪像,往後至清代,於順治八年(1651年),巡撫都御使範承謨,康熙二十一年(1732年)兩淮轉運使羅文瑜,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鐸,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總督範時崇、雍正九年(1731年)總督李衛等多次重修。此刻的嶽王廟,大多是清代的構築,經民國七年(1918年)大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周恩來核准釋出杭州岳飛廟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門樓:這重門樓,簷角飛翹、斗拱疊彩,為清代歇山重簷式建築,懸掛著一塊黑底鎦金的“嶽王廟”豎匾,門樓前是近年重修恢復的廟前廣場和“碧血丹心”石牌坊,這座屢毀屢建的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原為智果觀音院,建廟後名為“褒忠衍福寺”,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雖經幾次大修,仍保留著濃郁的清代風格,新中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公佈岳飛墓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和1995年岳飛墓先後被杭州市和浙江省授予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近又被國家教委等六個部門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整個基地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佔地達157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主要由墓區和廟區二部分組成。
忠烈祠:進入門樓往右請繼續參觀。庭院內的參天古樹,鬱鬱蔥蔥,生機盎然,巍峨屹立的六百年樟樹既是岳飛墓廟八百年曆史滄桑的最好見證,又是杭州市的市樹。現在的嶽王廟佔地23.5畝,建築面積2793平方米,總體佈局上可分為墓園區、忠烈祠區和啟忠祠區三大部分。青石板通道的盡頭就是忠烈祠正殿,忠烈祠正殿飛簷斗拱,莊嚴雄偉,面積500多平方米,也是清代重簷歇山頂建築。大家請抬頭看,簷前懸掛著的一塊“心昭天日”橫匾,出自葉劍英元帥的手筆。“心昭天日”四字,取材於岳飛臨死前在獄案上寫下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袒露了岳飛光明磊落的一生,蒼天可鑑。
請大家進入殿內參觀。我們正面看到的就是新塑的岳飛戎裝座像,像高4.75m,岳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右手握拳,左手握劍,顯出正氣凜然、胸懷韜略、盡忠報國名將的非凡氣慨。這座像是1979年由原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陳長庚等所創作,既有元帥的英勇氣慨,又有儒將的瀟灑風度,坐像上端懸掛著岳飛親筆手書“還我河山”四字橫匾,表示出這位民族英雄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岳飛的生平,公元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一個貧苦的農家,相傳他出生時,有大鵬飛臨屋上,因而取名為飛,字鵬舉,他是宋代傑出的軍事將領和民族英雄。十二世紀初葉,世居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推翻遼王朝,建立金國,不斷舉兵南侵,對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公元1127年,徽、欽二帝被金所擄,“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同年5月,趙構在應天稱帝,史稱南宋,金軍繼續南侵後,南宋定都杭州。尚處於早期奴隸制社會的女真進入中原後,給高度發展的宋朝封建文明帶來了極度大的破壞,部分被佔地區甚至出現了經濟、文化的大倒退,以漢族為主的各族人民,不甘忍受奴役和蹂躪紛起反抗,從黃河流域到大江南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在宋金兩國之間燃起民族戰爭的時候,出身寒微的岳飛以“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為一生心願,積極投身於抗金保家的衛國戰爭,並在戰爭中嶄露頭角。他英勇善戰,用兵有方,逐步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出類拔萃的名將,他率領“岳家軍”轉戰大江南北,與其它抗金將領一起,扭轉了南宋在軍事上的敗局,阻擋了金軍將戰爭火焰燃向長江以南的囂張氣焰,保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但最後,年僅39歲的岳飛被宋高崇趙構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南宋大理寺獄,釀成了千古奇冤,成為了一個歷史的悲劇。
各位遊客,請看大殿內還有許多匾聯都是出自當代書法家之手,象沙孟海、啟功、劉海粟等,他們從各個角度讚揚了這位民族英雄。大殿天花板上還繪有“百鶴圖”,白鶴象徵長壽,這200多隻形態各異的丹頂白鶴飛翔於蒼松翠柏間,象徵著岳飛的愛國精神萬古長青。
在大殿後面的牆上,繪有1981年創作的九幅大型彩色壁畫,記錄了岳飛氣壯山河的一生,它們分別是岳飛少年時代的“勤學苦練”;岳飛以收復中原為畢生追求的“還我河山”;岳家軍第四次北伐中的輝煌勝利“郾城大捷”;收復中原勝利在望卻終為投降派所破壞的“被迫班師”;岳飛面對權貴誣陷迫害而不屈不撓的“風波冤獄”;體現岳飛傑出軍事思想的“聯結河朔”;傳說中的“岳母刺字”;描繪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錦繡大地的“大好河山”。各位遊客如果有興趣,可以仔細欣賞一下。
參觀完了正殿,請到東西兩廡繼續參觀,東西兩廡是分祀牛皋、張憲的輔文候祠和烈文候祠。牛皋、張憲都是岳飛的部將,跟隨岳飛轉戰大江南北,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們兩個也同時被秦檜所害。
精忠柏亭:順著臺階往前走,大家請看在右邊的圍牆上有愛國將領馮玉祥於1936年題寫的“民族英雄”石刻,再往前行,有一依牆而築的半亭,這就是精忠柏亭了。
亭內陳列著八段柏樹的化石,它就是“精忠柏”。根據清代文獻記載:“精忠柏”原是南宋大理寺風波亭畔的一棵古柏,在岳飛受冤遭難之日突然枯死,堅如鐵石,僵立不倒。人們認為這是岳飛“盡忠報國”精神和堅貞不屈民族氣節的象徵,故稱之為“精忠柏”,清朝的官員把這些化石收集起來,建亭陳列,讓它永遠陪伴著岳飛的忠魂。其實柏樹變為化石,是整個地質史,生物發展史的重要見徵,是一億多年前的事,800多年來,廣大人民崇敬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民國故事、歷史傳說,以此來歌頌岳飛、紀念岳飛,“精忠柏”的傳說,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
亭前還有一座“精忠柏臺圖”碑,上面是清同治年間司獄吳廷康親自繪鐫的精忠柏圖,碑陰有清代著名經學大師、教育家俞樾撰稿並書寫的“精忠柏臺記”,喜歡文物古蹟的遊客可得仔細欣賞一番。現在大家來到了墓園區。在通往岳飛墓的甬道兩側,共陳列著127塊碑刻,這些碑刻大多為歷代所留下的,也有部分是根據拓片新刻的。北碑廊陳列的是岳飛的詩詞、奏扎、手書和岳飛《滿江紅》詞碑,《滿江紅》詞是岳飛的代表作,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岳飛熱烈的愛國情懷和恢復中原,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雄心壯志,詞本身所體現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它在藝術上所達到的完美境界,使它成為千古絕唱。在眾多奏扎碑中有岳飛不顧身卑職微,力諫剛即位的宋高宗,組織軍民北伐抗金,反對棄都南逃的《南京上皇帝書》;有宋金第一次“紹興和議”達成後岳飛授意幕僚張節夫起草的《謝講和赦表》,表面上祝賀宋金達成和議,其實是公開表示對“和議”的不滿,堅決抗金到底;還有第四次北伐中上的《乞止班師詔奏》,是岳飛不肯放棄統一祖國的大好時機,反抗朝延命其班師的詔令,而在郾城前線向朝延提出最後決戰請求。此外,北碑廊還有相傳為岳飛手書的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
南碑廊陳列的是歷代名人憑弔岳飛的詩詞及後人重修岳廟的碑文。其中有明朝蘇州名士文徵明的《滿江紅》詞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宋高宗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真正元兇,還有乾隆御詩碑和乾隆皇子的詩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院落東面照壁上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仍為洪珠所書。
繞過“分屍檜”,走過“精忠橋”,穿過墓闕重門,大家便來到了岳飛墓。
岳飛墓坐西朝東,與四周的古柏青松交相輝映,墓前立“宋嶽鄂王墓”碑。岳飛生前是湖北武昌的宣撫使,那裡簡稱“鄂州”,“鄂王”是南宋嘉泰四年朝延追封的爵號,現存的墓碑為明朝的遺物。岳飛墓的左前側是他的長子岳雲墓,後被追封為“繼忠候”,他和大將張憲都是與岳飛同日被害的。墓道兩旁陳列著三對石翁仲和石虎、石羊、石馬,是明代的遺物,它們象徵著岳飛生前的儀衛,墓前的望柱上,新刻著一副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重書的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會判偽真”。
岳飛的墓起先不在這裡,當時岳飛被害後,有一個善良忠直的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出他的遺體,將他偷偷地埋葬在錢塘門外的九曲叢祠,就是今天的少年宮寶石山一帶。以岳飛帶佩的玉環殉葬,上面種了兩棵枯樹體為標記,墓碑上刻著“賈宜人墓”。岳飛死後20年,宋孝宗即位,為了平息民憤,下詔恢復岳飛生前官職,並將遺骸遷葬到棲霞嶺現在這個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面對岳飛墓跪著四個殘害岳飛的奸臣,他們分別是秦檜、秦王氏、張俊、万俟卨四奸像從明正德八年以來,八次補毀,九次重鑄,廣大人民因痛恨這四凶,常常動手打它以洩憤,四奸像屢毀屢建,一直沿革至今。
四奸人中秦檜是當時的宰相,他為主向金求和,殘害愛國志士,是殺害岳飛的主兇。王氏,秦檜的老婆,她助紂為虐,在秦檜欲殺岳飛而又苦於找不到罪證時,她嘲笑秦檜缺乏果斷,並警告秦檜說:“捉虎容易,縱虎難”,王氏的提醒,使秦檜下了殺害岳飛的決心。万俟卨是當時的御史中丞,秦檜的死黨,他秉承秦檜的旨意,主審岳飛,用嚴刑逼供,岳飛不從,就叫人編造假供詞,製造了千古奇冤。張俊,是南宋初期的“中興四將”之一,他氣量狹小,妒功忌賢,岳飛曾是他的部下,後因岳飛屢建戰功,位將相與他平起平坐,他心中憤然不平,從而追隨秦檜,參與陷害岳飛,成為對忠臣義士投井下石的可恥罪人。這四奸人反剪雙手,赤身而跪,面目可憎。這正如墓闕門框上寫的那樣“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它的意思是說,青山非常有幸地埋上了忠臣的遺骨,白鐵沒有罪孽卻澆鑄了四個奸臣。這副亦隸亦篆,出自陸維釗先生手筆的楹聯,寫出了百姓們愛憎分明的心願。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 篇2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嶽王廟的主建築物忠烈祠,這是一座重簷歇山頂,面闊5間的大殿。各位請抬頭看,忠烈祠正中間懸掛著一塊“心昭天日”的橫匾。這裡面有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當年大理寺主審官何鑄等人嚴刑拷打岳飛,逼他在預先準備好的假供詞上畫押,岳飛萬般無奈之中,他脫去上衣,讓何鑄等人看了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滿腔憤怒的在供詞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意思是說天上的太陽是明亮的,我的心像太陽一樣光明磊落,我抗金報國的心境只有蒼天才明白,我的冤案總有一天會得到平反昭雪的。據說當時何鑄也大為感動,悍然淚下。我國已故的葉劍英元帥根據這個故事寫下了“心昭天日”這塊匾,然而葉帥卻沒有在這塊匾上落款,那是他為了表示對岳飛的敬仰之情,自謙自己不能和岳飛相提並論而沒有簽名。
東西廡:東廡是奉祀張憲的地方而西廡是奉祀牛皋的地方。他們早年跟隨岳飛抗擊金兵, 死後也都葬於杭州。南宋景寧2年1261年,張憲被追封“烈文侯”牛皋也同時被追封為“輔文侯”。 迎面看到的就是岳飛的坐像,高4.75米,是1979年由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在的中國美院的師生創作的。只見岳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蹬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劍,目光炯炯,英姿颯爽。大家注意,岳飛的帥盔,金甲,武靴體現了武將的風采而蟒袍則是王者的打扮,這是因為岳飛雖為武將,但死後被追封為鄂王,官至一品,官服為紫色,繡3條蟒袍。各位再看坐像上端,有一塊“還我河山”的草書橫匾,這是岳飛的親筆手書,它是這位抗金英雄畢生奮鬥的目標。
中嶽廟的鎮廟鐵人在中嶽廟眾多的文物古蹟中,站立在崇聖門東側的四尊鐵人顯得特別引人注目。鐵人分別立於神庫四周,為鎮庫鐵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鑄造。鐵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這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儲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人們也稱他們為“鎮廟鐵人”。
岳飛的生平:他字鵬舉,1103年生於河北省湯陰縣一個普通的農家。他所處的時代是12世紀初,當時我國北方境內的女真族割地為王,建立了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掠奪戰爭。1127年攻入北宋的首都東京(今天河南開封),俘虜了徽宗,欽宗2個皇帝,後舉兵男下,佔領了大片河山。在這樣的背景下,20的岳雲應召入伍,後來成為南宋的一位名將。由於他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善於用兵,所以屢次打敗金兵,金兵見岳飛率領的軍隊所向披擬,於是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而岳飛堅持抗戰,力圖收復失地的主張,卻遭到了以宋高宗趙構,丞相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的反對,最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殺害,遇害時他年僅39歲,同時遇害的還有他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 前四幅畫像:
(1)勤學苦練 圖中白衣少年就是岳飛,只見他手拉3000餘斤的強弓,坐在大樹下的白鬍子長者是岳飛的師傅周侗,他是岳飛的同鄉,特別是精於遠射,曾是梁山好漢80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師傅。岳飛從小練就了一身殺敵的本領為他以後奮勇殺敵,打下了基礎。真可謂“自苦英雄出少年”
(2)岳母刺字 相傳岳飛充軍後失去了父親,他母親姚氏對他的影響很大。“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岳母送他參軍。臨行前,岳母為了讓他牢記要愛國家,愛人們,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激勵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
(3)收復健康 南宋建炎3年(1129年)冬天,金兵大舉南侵,趙構一路南逃渡過錢塘江,流亡東海,直到溫州,後因颱風大做而偃旗息鼓。第2年春,金兵逐步北移,返回健康(今南京)。岳飛得到這個訊息後,在沒有等到上級張俊的命令前,主動出擊給於金兵予以打擊,一舉收復健康這個軍事重地。這是岳飛獨自率軍抗金以來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4)連結河朔 壁畫正中的這個將軍就是岳飛,站在他對面的那位便是河朔忠義民兵的首領。河朔中的河指的是黃河,朔的北的意思,河朔泛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河朔人民深受金兵的奴役之苦和亡國之恥,紛紛進行對金的武裝反抗。岳飛善於團結所有的抗金力量,制定了聯結河朔忠義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針,各路民兵先後投奔他的部隊,使得河朔民兵成了岳家軍的骨幹和主力,在抗金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 篇3
從西湖乘船回到岸上後,我和爺爺奶奶就去吃了午飯,然後便去了這次上海之旅的第十一站——杭州嶽王廟。
一進廟門,兩棵香樟樹首先映入我的眼簾,據說它們應經有五百多歲了,是岳飛出生入死的好夥伴。步入正殿,一尊威武的雕像就赫然顯現在我的眼前,想必他一定就是岳飛了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樣,高大威武,紫盔紫甲,身披戰袍,兩隻眼睛炯炯有神,神情威嚴,手握一柄閃閃發光的寶劍。雕像的上面還有一塊岳飛親自寫的金匾,“還我山河”四個大字寫的鏗鏘有力,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熠熠生輝,充分體現出了岳飛將軍“精忠報國”的堅定決心和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廟的兩側還有許多壁畫,在向我們講述著岳飛和將士們抗擊金兵的故事,廟頂的天花板上,繪畫著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白鶴,一隻只都在展翅高飛,非常壯觀。
我們又走進了“岳飛紀念館”,紀念館裡有著關於岳飛的郵票、書籍等等,我還知道了岳飛是民族英雄,遭人誣陷遇害時年僅三十六歲,讓人為岳飛悲慘的命運而感到悲哀。紀念館的牆壁上,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抄寫的《滿江紅》,看完後,我感覺熱血沸騰。
再往裡走,我們就來到了岳飛的墓園裡。墓園中間是岳飛墳墓,兩邊是岳飛的兒子岳雲和女婿張憲的墳墓,這兩人也為光復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後也和岳飛一樣遇害於奸臣的手中。岳墳的對面有一道柵欄,裡面跪著三個壞人的雕像,一個是大奸臣秦檜,一個是心如蛇蠍的秦檜的老婆,還有一個就是臭名昭著的万俟卨,我心裡感到氣憤極了,大宋皇帝竟然那麼昏庸無道,岳飛一家對大宋立下了無數功勞,可他卻聽信奸臣秦檜的謊話,多麼令人氣憤,多麼可悲啊!
從嶽王廟裡出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岳飛是一位偉大的英雄,我們應該世世代代敬仰他,他在我們的心裡會永垂不朽!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 篇4
南宋時期,湯陰縣岳飛自幼由母親悉心教導,習文練武,一心報效國家。岳飛從戎,岳母於其背刺以“精忠報國”四字訓誡。《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王廟位於杭州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嶽王廟是歷代眷念民族好漢岳飛的場合。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棲霞嶺南麓,有一組古樸雄偉、莊嚴肅穆的建築群——岳飛墓廟。這裡背枕青山,面臨西湖,是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的長眠之地,也是我國規模較大的紀念岳飛的名勝古蹟之一。800多年來,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鬥志。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南宋隆興元(1163年),孝宗天子趙慎下詔為岳飛平反,將岳飛屍體從九曲從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於棲霞岑下。嘉定十四年,宋寧宗天子將岳飛墓傍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好事院,即《褒忠衍福禪寺》,以表揚岳飛的好事。
元時廟廢。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建,宣德間毀於火警,浙江右布政使黃敷仲重修。明英宗天順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府同知馬偉等奏請為岳飛建廟,詔書準建,天順三年(1459年),馬偉將“褒忠衍福禪寺”改建為《嶽王廟》,後毀於兵火,宏治間宦官麥秀重建。正德八年(1513年),都批示李隆用鑄鐵鑄制秦檜、王氏、万俟卨(莫棋謝)三跪像於岳飛墓前,因為遊人悔恨這些民族莠民,後採竟被擊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總督御使胡宗憲修復岳廟,重鑄跪像,也被擊壞。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範淶重鑄跪像,並增鑄張俊跪像,往後至清代,於順治八年(1651年),巡撫都御使範承謨,康熙二十一年(1732年)兩淮轉運使羅文瑜,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鐸,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總督範時崇、雍正九年(1731年)總督李衛等多次重修。此刻的嶽王廟,大多是清代的構築,經民國七年(1918年)大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周恩來核准釋出杭州岳飛廟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門樓:這重門樓,簷角飛翹、斗拱疊彩,為清代歇山重簷式建築,懸掛著一塊黑底鎦金的“嶽王廟”豎匾,門樓前是近年重修恢復的廟前廣場和“碧血丹心”石牌坊,這座屢毀屢建的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原為智果觀音院,建廟後名為“褒忠衍福寺”,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雖經幾次大修,仍保留著濃郁的清代風格,新中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公佈岳飛墓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和1995年岳飛墓先後被杭州市和浙江省授予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近又被國家教委等六個部門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整個基地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佔地達157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主要由墓區和廟區二部分組成。
忠烈祠:進入門樓往右請繼續參觀。庭院內的參天古樹,鬱鬱蔥蔥,生機盎然,巍峨屹立的六百年樟樹既是岳飛墓廟八百年曆史滄桑的最好見證,又是杭州市的市樹。現在的嶽王廟佔地23。5畝,建築面積2793平方米,總體佈局上可分為墓園區、忠烈祠區和啟忠祠區三大部分。青石板通道的盡頭就是忠烈祠正殿,忠烈祠正殿飛簷斗拱,莊嚴雄偉,面積500多平方米,也是清代重簷歇山頂建築。大家請抬頭看,簷前懸掛著的一塊“心昭天日”橫匾,出自葉劍英元帥的手筆。“心昭天日”四字,取材於岳飛臨死前在獄案上寫下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袒露了岳飛光明磊落的一生,蒼天可鑑。
請大家進入殿內參觀。我們正面看到的就是新塑的岳飛戎裝座像,像高4.75m,岳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右手握拳,左手握劍,顯出正氣凜然、胸懷韜略、盡忠報國名將的非凡氣慨。這座像是1979年由原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陳長庚等所創作,既有元帥的英勇氣慨,又有儒將的瀟灑風度,坐像上端懸掛著岳飛親筆手書“還我河山”四字橫匾,表示出這位民族英雄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岳飛的生平,公元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一個貧苦的農家,相傳他出生時,有大鵬飛臨屋上,因而取名為飛,字鵬舉,他是宋代傑出的軍事將領和民族英雄。十二世紀初葉,世居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推翻遼王朝,建立金國,不斷舉兵南侵,對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公元1127年,徽、欽二帝被金所擄,“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同年5月,趙構在應天稱帝,史稱南宋,金軍繼續南侵後,南宋定都杭州。尚處於早期奴隸制社會的女真進入中原後,給高度發展的宋朝封建文明帶來了極度大的破壞,部分被佔地區甚至出現了經濟、文化的大倒退,以漢族為主的各族人民,不甘忍受奴役和蹂躪紛起反抗,從黃河流域到大江南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在宋金兩國之間燃起民族戰爭的時候,出身寒微的岳飛以“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為一生心願,積極投身於抗金保家的衛國戰爭,並在戰爭中嶄露頭角。他英勇善戰,用兵有方,逐步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出類拔萃的名將,他率領“岳家軍”轉戰大江南北,與其它抗金將領一起,扭轉了南宋在軍事上的敗局,阻擋了金軍將戰爭火焰燃向長江以南的囂張氣焰,保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但最後,年僅39歲的岳飛被宋高崇趙構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南宋大理寺獄,釀成了千古奇冤,成為了一個歷史的悲劇。
各位遊客,請看大殿內還有許多匾聯都是出自當代書法家之手,象沙孟海、啟功、劉海粟等,他們從各個角度讚揚了這位民族英雄。大殿天花板上還繪有“百鶴圖”,白鶴象徵長壽,這200多隻形態各異的丹頂白鶴飛翔於蒼松翠柏間,象徵著岳飛的愛國精神萬古長青。
在大殿後面的牆上,繪有1981年創作的九幅大型彩色壁畫,記錄了岳飛氣壯山河的一生,它們分別是岳飛少年時代的“勤學苦練”;岳飛以收復中原為畢生追求的“還我河山”;岳家軍第四次北伐中的輝煌勝利“郾城大捷”;收復中原勝利在望卻終為投降派所破壞的“被迫班師”;岳飛面對權貴誣陷迫害而不屈不撓的“風波冤獄”;體現岳飛傑出軍事思想的“聯結河朔”;傳說中的“岳母刺字”;描繪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錦繡大地的“大好河山”。各位遊客如果有興趣,可以仔細欣賞一下。
參觀完了正殿,請到東西兩廡繼續參觀,東西兩廡是分祀牛皋、張憲的輔文候祠和烈文候祠。牛皋、張憲都是岳飛的部將,跟隨岳飛轉戰大江南北,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們兩個也同時被秦檜所害。
精忠柏亭:順著臺階往前走,大家請看在右邊的圍牆上有愛國將領馮玉祥於1936年題寫的“民族英雄”石刻,再往前行,有一依牆而築的半亭,這就是精忠柏亭了。
亭內陳列著八段柏樹的化石,它就是“精忠柏”。根據清代文獻記載:“精忠柏”原是南宋大理寺風波亭畔的一棵古柏,在岳飛受冤遭難之日突然枯死,堅如鐵石,僵立不倒。人們認為這是岳飛“盡忠報國”精神和堅貞不屈民族氣節的象徵,故稱之為“精忠柏”,清朝的官員把這些化石收集起來,建亭陳列,讓它永遠陪伴著岳飛的忠魂。其實柏樹變為化石,是整個地質史,生物發展史的重要見徵,是一億多年前的事,800多年來,廣大人民崇敬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民國故事、歷史傳說,以此來歌頌岳飛、紀念岳飛,“精忠柏”的傳說,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
亭前還有一座“精忠柏臺圖”碑,上面是清同治年間司獄吳廷康親自繪鐫的精忠柏圖,碑陰有清代著名經學大師、教育家俞樾撰稿並書寫的“精忠柏臺記”,喜歡文物古蹟的遊客可得仔細欣賞一番。現在大家來到了墓園區。在通往岳飛墓的甬道兩側,共陳列著127塊碑刻,這些碑刻大多為歷代所留下的,也有部分是根據拓片新刻的。北碑廊陳列的是岳飛的詩詞、奏扎、手書和岳飛《滿江紅》詞碑,《滿江紅》詞是岳飛的代表作,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岳飛熱烈的愛國情懷和恢復中原,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雄心壯志,詞本身所體現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它在藝術上所達到的完美境界,使它成為千古絕唱。在眾多奏扎碑中有岳飛不顧身卑職微,力諫剛即位的宋高宗,組織軍民北伐抗金,反對棄都南逃的《南京上皇帝書》;有宋金第一次“紹興和議”達成後岳飛授意幕僚張節夫起草的《謝講和赦表》,表面上祝賀宋金達成和議,其實是公開表示對“和議”的不滿,堅決抗金到底;還有第四次北伐中上的《乞止班師詔奏》,是岳飛不肯放棄統一祖國的大好時機,反抗朝延命其班師的詔令,而在郾城前線向朝延提出最後決戰請求。此外,北碑廊還有相傳為岳飛手書的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
南碑廊陳列的是歷代名人憑弔岳飛的詩詞及後人重修岳廟的碑文。其中有明朝蘇州名士文徵明的《滿江紅》詞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宋高宗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真正元兇,還有乾隆御詩碑和乾隆皇子的詩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院落東面照壁上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仍為洪珠所書。
繞過“分屍檜”,走過“精忠橋”,穿過墓闕重門,大家便來到了岳飛墓。
岳飛墓坐西朝東,與四周的古柏青松交相輝映,墓前立“宋嶽鄂王墓”碑。岳飛生前是湖北武昌的宣撫使,那裡簡稱“鄂州”,“鄂王”是南宋嘉泰四年朝延追封的爵號,現存的墓碑為明朝的遺物。岳飛墓的左前側是他的長子岳雲墓,後被追封為“繼忠候”,他和大將張憲都是與岳飛同日被害的。墓道兩旁陳列著三對石翁仲和石虎、石羊、石馬,是明代的遺物,它們象徵著岳飛生前的儀衛,墓前的望柱上,新刻著一副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重書的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會判偽真”。
岳飛的墓起先不在這裡,當時岳飛被害後,有一個善良忠直的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出他的遺體,將他偷偷地埋葬在錢塘門外的九曲叢祠,就是今天的少年宮寶石山一帶。以岳飛帶佩的玉環殉葬,上面種了兩棵枯樹體為標記,墓碑上刻著“賈宜人墓”。岳飛死後20年,宋孝宗即位,為了平息民憤,下詔恢復岳飛生前官職,並將遺骸遷葬到棲霞嶺現在這個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面對岳飛墓跪著四個殘害岳飛的奸臣,他們分別是秦檜、秦王氏、張俊、万俟卨四奸像從明正德八年以來,八次補毀,九次重鑄,廣大人民因痛恨這四凶,常常動手打它以洩憤,四奸像屢毀屢建,一直沿革至今。
四奸人中秦檜是當時的宰相,他為主向金求和,殘害愛國志士,是殺害岳飛的主兇。王氏,秦檜的老婆,她助紂為虐,在秦檜欲殺岳飛而又苦於找不到罪證時,她嘲笑秦檜缺乏果斷,並警告秦檜說:“捉虎容易,縱虎難”,王氏的提醒,使秦檜下了殺害岳飛的決心。万俟卨是當時的御史中丞,秦檜的死黨,他秉承秦檜的旨意,主審岳飛,用嚴刑逼供,岳飛不從,就叫人編造假供詞,製造了千古奇冤。張俊,是南宋初期的“中興四將”之一,他氣量狹小,妒功忌賢,岳飛曾是他的部下,後因岳飛屢建戰功,位將相與他平起平坐,他心中憤然不平,從而追隨秦檜,參與陷害岳飛,成為對忠臣義士投井下石的可恥罪人。這四奸人反剪雙手,赤身而跪,面目可憎。這正如墓闕門框上寫的那樣“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它的意思是說,青山非常有幸地埋上了忠臣的遺骨,白鐵沒有罪孽卻澆鑄了四個奸臣。這副亦隸亦篆,出自陸維釗先生手筆的楹聯,寫出了百姓們愛憎分明的心願。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是您們的導遊xx,很榮幸為大家服務。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岳飛了吧?他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他以“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為一生心願。他英勇善戰,用兵有方,是宋代很厲害的抗金大將呢!可惜他被秦檜等人陷害,被皇帝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嶽王廟廟門。這是一座清代風格的兩層建築,正中間有一塊龍鳳盤繞,黑底鎦金的豎匾,上面寫著“嶽王廟”。這座建築有十二根紅漆柱子,中間兩根上寫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步入山門,穿過甬道,我們來到了忠烈祠門口。走進大門,能看見岳飛坐像。他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左手握拳,右手按劍,很是威武。他昂首挺胸,凝視前方,眉宇間透著威嚴和正氣,彷彿正在思考怎樣揮師北上收復失地,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他頭頂上懸著一塊匾,上面寫著“還我河山”。往兩邊看,四周的牆上畫著岳飛的事蹟,有“岳母刺字”、“刻苦學習”、“郾城大捷”、“被迫班師”、“風波冤獄”等。現在我們抬起頭,能看見372只仙鶴。它們有的在低頭飲水,有的展翅高飛,還有的單腳站在水裡。372幅仙鶴圖,沒有那兩幅是相同的。它們象徵著岳飛高潔的品格。
走出忠烈祠,繞過精忠柏亭,就是碑廊了。碑廊的盡頭是一塊大石碑,上面刻著岳飛的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走出碑廊,就是岳飛墓了。墓坐西朝南,左邊是他長子岳雲的墓。墓道旁有三對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馬,他們是岳飛生前的儀衛。岳飛墓的對面有四座跪像,他們是千古罪人秦檜、王氏、万俟卨和張俊。
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各位遊客再見。
杭州嶽王廟導遊詞 篇6
嶽王廟,廟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棲霞岑下,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0年),南宋隆興元(1163年),孝宗皇帝趙慎下詔為岳飛昭雪,將岳飛遺體從九曲從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於棲霞岑下。嘉定十四年,宋寧宗皇帝將岳飛墓傍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禪寺》,以表彰岳飛的功德。
元時廟廢。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建,宣德間毀於火災,浙江右布政使黃敷仲重修。明英宗天順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府同知馬偉等奏請為岳飛建廟,聖旨準建,天順三年(1459年),馬偉將“褒忠衍福禪寺”改建為《嶽王廟》,後毀於兵火,宏治間太監麥秀重建。正德八年(1520年),都指揮李隆用鑄鐵鑄制秦檜、王氏、万俟卨(莫棋謝)三跪像於岳飛墓前,由於遊人痛恨這些民族敗類,後採竟被擊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總督御使胡宗憲修復岳廟,重鑄跪像,也被擊壞。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範淶重鑄跪像,並增鑄張俊跪像,以後至清代,於順治八年(1651年),巡撫都御使範承謨,康熙二十一年(1732年)兩淮轉運使羅文瑜,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鐸,康熙五十四年(1720年)總督範時崇、雍正九年(1731年)總督李衛等多次重修。現在的嶽王廟,大多是清代的建築,經民國七年(1920年)大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周恩來批准公佈杭州岳飛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秋嶽墓被毀,岳廟亦破舊不堪。197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花人工五萬六千餘,幣四十萬元,重修岳廟,重建嶽墓。一九八○年修復岳飛墓時,發現基道兩側各有石俑一具!其中一具完整,岳飛的墓穴雖未清理,但墓基四周條石已經發現,明岳飛墓穴在此。一九八一年葉劍英題詞:“國花百萬建岳廟,重在教育後人”。並書:“心昭天日”。岳飛墓碑上寫著《宋嶽鄂王墓》的字樣。左側為岳雲墓、墓碑上寫著《宋繼忠侯岳雲墓》字樣。
杭州西湖岳飛墓廟,歷代為人們瞻仰拜謁之處。南宋亡國時,有太學生徐應鑣率二子一女在岳飛墓前集體自焚,以示亡國之痛。清代一位姓秦的文士拜謁嶽墓時,因感秦檜之惡責,恥于姓秦,故聯詩曰:“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現岳飛墓廟每天拜謁的國內外人士,多的到一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