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金剛經讀書筆記

欣賞金剛經讀書筆記

  “十三經”我讀過,也就是“讀過”,要說理解,感悟,差得遠呢,跟虔誠的佛弟子們差了一大截,還沒有皈依,便是最好的證明;理解,更比做學問的學者、學問僧和居士們更差“十萬八千里”。

  我只是喜歡,喜歡讀而已。

  最喜歡《金剛經》和《維摩詰經》。一篇是美散文,一部是“故事會”。

  把神聖的佛經看成散文,故事會,大不敬?

  網上見過太多皈依的虔誠佛弟子,高談闊論,旁徵博引“大師”們語錄;或摘錄這個大師說的某一句,那位大德著作某一段,拿來頂禮膜拜,力圖證明宇宙之永恆真理,證明朝廷擁佛之正確,證明信佛與朝廷合拍,和諧,造就國泰民安之盛世。這讓我感動不已,但三言兩語之後,驚愕對方原來只讀過《四十二章經》,或所謂的“淨土三經”等,更有甚者,連一本佛經也沒讀過,知識來源全在聽人說說,或吮吸度娘奶汁而得。論佛理,不引證佛說,卻只知道後世弟子的言論,匪夷所思,卻讓我折服。

  哇,照此比來,我起碼是手捧佛經,一句一章奉讀,所以,“戲說”非“謗佛”,而是敬佛。

  不過,也要為佛弟子們辯護一句,信佛不一定非要讀經,不管是聽和尚講經還是度娘幫忙,只要信心有了,相信,進而皈依,就是目的。信仰不是做學問,更不是像我這樣,為了好玩,人家有了安身立命的去處,應該羨慕。

  言歸正傳。

  既然是“經”,總是富含哲理的,是哲學思辨的產物,粘上“哲學”或“思辨”,任何事物都可能變得枯燥無味,佛經同樣,先放一放嘛,等興趣來了再去思考,永遠沒興趣也無妨,欣賞散文,聽聽故事,蠻好,何必做傷神的哲理思考呢?讀佛經本身不就是跟佛談心,聆聽佛陀教誨嗎?

  《金剛經》和《心經》特點是,沒有佛教基礎知識,《心經》只供“有嘴無心”的初學者背誦;《金剛經》則就是丁點佛教知識也沒有的也能讀懂。

  兩經沒有大篇幅的讚頌之詞構成的“心靈雞湯”,特別是《金剛經》,開頭就把人帶入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場合,兩行字就讓你身臨其境,享受靜謐,祥和的氣氛。

  話說古印度,一個叫做“舍衛國”的小國家的國都舍衛城郊區,有一座園林,叫“祗樹給孤獨園”。此園據說是一個叫做“孤獨長者”和一個什麼太子精心建造送給佛陀,作為修行和說法場地,為佛陀在世講經說法的兩大園林之一。園內有“茂林修竹”,佛祖在這兒住了二十五年。園子很大,佛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能同時容納兩千五百人,夠大的。

  好,場景介紹了,到了該吃飯的時候,佛陀穿好衣服,手託討飯缽,進舍衛城裡討飯去了。看到沒有:最早的和尚,包括佛祖他老人家,不帶自己燒飯的,就要飯吃。要飯也有規矩,《金剛經》說是:“次第乞”,即從碰到的第一家開始,按順序敲門要飯,而且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決不允許挑三揀四。

  經文說,佛祖“次第乞已,還至本處”,討飯歸來,吃完,洗洗腳,把鋪位弄弄乾淨,鋪整齊後坐下來。

  此時,十大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在眾人中站了起來,只見他袒露右臂,右膝跪地,合掌而恭敬地對師傅佛祖提問題:尊貴的世尊啊!我們這些有著善良之心的男女信徒們,已經發願,要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梵語讀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啊!我們應該在什麼地方安頓,如何降服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呢?

  佛祖回答:善哉善哉!須菩提啊,就跟你所說的那樣,如來是全力顧護菩薩,悉心叮囑諸位菩薩的,今天你們想聽,我就來為你們說,既然發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該如何安頓和降服自心。須菩提:是的是的,世尊啊!我們願意聽您教誨。

  後面,這師徒二人就大乘佛教的宇宙觀展開了饒有趣味的問答。須菩提“抖呵呵”的提問,佛祖睿智,絕妙的比喻回答。我們這些讀經人也就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佛教“義理”的哲學思辨之中。會有人暫時覺得枯燥,但稍微耐心一點兒,也會在思辨的奧妙中找到有趣。比如,佛陀在說了一通不要為任何現象迷惑,更不能執著於毫無根基的現象的哲理之後,突然問須菩提:哎,須菩提啊,我跟你說了什麼沒有啊?此時,聰明的須菩提已經領會佛陀問話的意圖了,立馬回答:佛祖啊,你什麼也沒有跟我說。哈哈,前面師徒二人明明進行了長時間對話,白紙黑字在哪兒,怎麼能說佛祖什麼也沒說?

  其實佛祖說在考驗須菩提,是不是將佛說當做教條,執著於教條。因為前面佛祖已在反覆強調;不要著任何“相”,即不能執著於任何現象,或言論,因為它們都不可能永遠存在的`,包括佛說在內。佛祖很滿意須菩提的回答,接著做了進一步說明:佛法好比過河的筏子,河過去了,筏子就沒有用了,應當拋棄。佛祖的用意不難猜測,既然我佛說的都是過眼煙雲,那還有什麼捨不得拋棄呢?

  最後一段被人們譽為畫龍點睛之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佛教術語,指因因緣而生的東東。一般而言,專指六道輪迴裡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東東。也就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裡的一切東西。物質世界容易理解;精神世界:人類產生的一切思想,語言等等,最重要也包括佛說之法,即佛法。這句話直譯就是: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跟夢幻水泡一樣,跟露水,閃電一樣,都是剎那生滅的,就應該這樣看待這個世界上的事物。

  大乘佛教空宗認為,既然一切有為法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那就說明這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夠永恆存在的,不能永遠存在,就是空。正如《金剛經》裡說的各種“相”和佛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即空的,是不能執著於這些東西的。

  所以有人說《金剛經》通篇說空,但沒有一個空字,就是這個意思。我的理解是,透過空,《金剛經》是在教人不能執著。

  其實,曉得了這個道理,《心經》也就“貫通了”,剩下幾個名詞概念弄弄懂就得。佛陀告誡須菩提:看問題就要這樣看。這是金剛經最後的總結。其實這個總結的意思指向,不管是不是我佛弟子,幾乎沒有人不贊成的,諸如“想開點”,“多大事啊?”“不要鑽牛角尖”等等,等等就是這“總結”的“衍生”產品而被我們掛在嘴邊,碰到事情就叨叨個不停的,自我安慰或安慰別人的“金玉良言”。

  回到前面,那麼到底心該如何安頓?佛陀說了:“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不要把心放在任何地方,因為一旦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個你認為對頭的地方,那肯定就是執著某一個事物了,執著於某一事物,就是執著於“空”。六祖慧能在《壇經》裡告訴我們,自己就是在街上賣柴時,聽到人家誦讀《金剛經》這一句後而起了出家念頭的。

  沒一句咒語,更沒有什麼超能力修煉的法術,幾乎所有佛經一樣,就是對話集:弟子迷迷糊糊問道,師傅清清楚楚說道。《金剛經》最“動人”之處是,佛祖一再強調:不要把佛說掛在嘴邊,到了一定時候就得拋棄,如果哪個弟子將佛說是當成永恆不變的真理,動不動就拿出來教訓別人,那就是謗佛!早幾百年前,佛祖最初說的《增一阿含經》中那一段“加藍人問法”的經文,就闡述了佛教基本教義:不要執著於任何教條,不要被聖人,聖言忽悠,自己的理解,看法和觀點最重要!

  小乘教派說“大乘非佛說”,不管是非佛說,讀《金剛經》可知,大乘佛教還是繼承了佛祖的“初心”的。

  其實更“好玩”的是《維摩詰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