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館導遊詞-內蒙古導遊詞

內蒙古博物館導遊詞-內蒙古導遊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時常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內蒙古博物館導遊詞-內蒙古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內蒙古博物館導遊詞-內蒙古導遊詞1

  星期日,我又一次來到了位於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和中山路交匯處的內蒙古博物院,這是我第三次來這裡了,但是,這裡的各種展品還是深深地吸引著我。在這裡,我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體驗了遠古的神秘,明白了抗戰的艱難,在這裡,我受益匪淺。

  神秘的遠古自然——遠古世界

  我們先來到了“遠古世界”展廳,這個展廳主要向遊客們展示了遠古時代的各種生物,比如說:恐龍、烏龜、猛獁象等。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錫林郭勒盟的查干諾爾出土的查干諾爾龍,這個恐龍身長26米,有12米高,重達40到50噸,是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這條恐龍站在這個展廳中央的一塊大石頭上。由於體型巨大,它整整佔用了兩層展廳。它真是一個大塊頭啊,如果它還活著的話,那我們在它的眼裡一定奇小無比。世界上竟然存在著這麼大的動物,這真是一個奇蹟。

  神奇的太空世界——飛天神舟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飛天神舟”展廳,這裡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的飛天之路。剛進展廳,我們便看到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飛船從內蒙古升空,航天員在內蒙古著陸。”由此可見,內蒙古在我國航天事業上的重要地位。這個展廳首先介紹了宇宙的形成,然後,又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各種飛行器,以及科學家們所付出的艱辛地努力。從祖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到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對接,祖國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航天之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載著一顆顆衛星,帶著一艘艘飛船飛上了廣袤、無邊無際的太空,它是祖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那些辛勤工作的“幕後英雄”們,譜寫了一曲飛天的樂章。

  勇敢的成吉思汗——草原天驕

  一提到成吉思汗,人們一定會想起毛澤東“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但是,當我來到“草原天驕”展廳,卻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勇敢、睿智和善於用人的一面。在這裡,我深刻體會到了成吉思汗的智慧和他的蒙古軍隊的強大。成吉思汗這個卓有見識的軍事家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為他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軍隊;他之所以擁有最先進的武器,是因為他善於用人。他每攻下一個國家,就會把這個國家的能工巧匠留下來給他製造兵器,你說,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能不強大嗎?成吉思汗這個聰明的軍事家留下的,是驚人的智慧。

  此次的內蒙古博物院之行,又一次開拓了我的視野,又一次豐富了我的知識,又一次增長了我的見識,使我受益匪淺!

內蒙古博物館導遊詞-內蒙古導遊詞2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景點是內蒙古博物館。現在在我們車行前方出現的一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頂樓塑有奔騰的駿馬的白色建築,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了。內蒙古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5月1日,內部分為四大展廳,在這裡您除了可以領略到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瞭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序外,還可以看到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體會與恐龍近距離接觸的震撼!現在就請您隨同我一起進館參觀。

  我們現在參觀的第一展廳為古生物廳。生命是地球上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地球約有45億年的歷史,而在它形成初期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原始海洋大約在39億年前出現,當時地球表面火山噴發頻繁,地殼發生褶皺,有的隆起形成高原和山峰,有的收縮下陷形成窪地和山谷。我們現在所處的呼和浩特位於陰山腳下,其實這是經歷了地殼的幾次變遷而形成的地貌,當年這裡曾經是著名的陰山海峽,由此您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內蒙古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了。

  大約在32億年以前,生命在原始海洋裡誕生,也在其中發展和演化。人們按照地殼運動和生物演化的順序,一般將地球歷史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

  元古代——低等藻類時代。大量出土的化石資料證明,在距今十八億年至六億年的震旦紀,內蒙古陰山地區曾是洶湧的海洋,繁盛著低等植物藍、綠藻。這一時期出土的藻類化石,是內蒙古迄今為止知道的最早的生命遺物。

  古生代——從無脊椎動物(三葉蟲時代)到脊椎動物(魚類時代)。古生代的內蒙古是海洋佔有時的時代。那時,南部有“鄂爾多斯海”,東部、東北部有“蒙古——興安海”。陳列的三葉蟲、珊瑚等無脊椎動物化石,是當時海洋世界的主人。同時大量裸厥厥類植物化石表明,在古生代晚期陸地面積不斷擴大,使內蒙古出現了原始森林。

  中生代——恐龍時代。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前的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內蒙古在中生代時期曾是恐龍等爬行類生息的樂園。恐龍可分為兩大類:蜥臀類和鳥臀類。這是根據恐龍的腰帶(骨盆)構造不同而劃分的。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恐龍似乎都是一些龐然大物,但您現在看到的鸚鵡嘴龍是一類身體較小的恐龍,有的甚至只有貓那麼大。它的腳似鳥腳,靠兩足行走。頭既短又重,嘴彎曲成鉤狀,象鸚鵡的嘴,所以叫鸚鵡嘴龍。它主要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一些昆蟲為食。

  接下來大家所看到的就是非常著名的劍龍了。劍龍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背部有這些大型骨板的分佈,您能猜出這是做什麼用的嗎?有科學家認為它起的是調節體溫的作用。劍龍是一種典型的食草恐龍,它的身軀相當於現在的大象,但是它只有一個小的可憐的腦袋,腦容量比小狗還要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很苯的恐龍。

  轉過來您看到的就是似鳥龍。他們生活在白堊紀後期,身材比較輕巧,約2米長,形狀頗似鴕鳥,因此有鴕鳥龍之名。他們都有強健的後肢,可以迅速行動:前肢像手,用來抓取食物。但它沒有牙齒,顎像鳥而無力。

  這邊展出的恐龍復原模型中,除了我們剛才認識的幾種恐龍外,這隻頭骨較大的恐龍叫做原角龍。它和著名的三角龍外行極為相似,但是體形較小,而且頭上也沒有長角。在內蒙地區曾大量發現原角龍的骨骼、巢穴以及恐龍蛋。原角龍的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恐龍蛋,此次發現(1920年),使原角龍在恐龍界名勝鵲起。

  穿過這個山洞,展現在您面前的就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了。它的名字叫查干諾爾龍,長26米,高9米,抬頭可達13米。是1985年自治區政府在錫林郭勒盟建一個大型化工廠時發現的,全身骨骼的百分之七十儲存完好。站在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面前,您能想象的出嗎?它竟然是一種植食性動物。同時根據骨骼結構分析,查干諾爾龍的行動也並不遲緩和笨重。由此您可以想象,在一億多年前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植物蔥鬱,查干諾爾龍成群結隊地在那裡遨遊。它們用集體的力量抵禦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奏出了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難怪這條恐龍赴日本及美國展出時,雖然這兩個國家的觀眾曾經見過許多奇異的恐龍,但還是為查干諾爾龍的雄姿所傾倒,不由得為這遠古的內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蹟而萬分感嘆。

  中生代時的地球,生機勃勃,充滿了恐龍家族的喧鬧聲,然而到了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動物群卻在地球上奇蹟般消失了,滅絕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假說:小行星撞擊地球說;植物中毒說;氣候變化說;火山爆發說;蛋殼變厚說;傳染病說等,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今天,由於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在地球上的物種也正以平均每天30種的速度決滅著,在您參觀的過程中,就至少有一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了。地球只有一個,讓我們從恐龍的滅絕中得到啟示!

  新生代——哺乳動物的大發展。動物經過漫長的進化道路,由低階向高階不斷髮展。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生代,是內蒙古哺乳類鼎盛時代,這裡的哺乳類化石,時代全、門類多,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下面向您重點介紹的是披毛犀及猛獁象化石。

  這裡向您展示的是一對披毛犀的化石骨架,他們出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披毛犀是二萬多年以前的一種古代哺乳動物,屬於奇蹄目的犀牛科,身上披有長毛,頭部有兩個角(鼻角和額角),與猛獁象同時代,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地方。這兩隻披毛犀一公一母,之所以如此展示是儲存了發掘時的原貌,你看他們頭對頭、腳對腳,身體呈側臥狀,這在我國披毛犀化石發現史上還是罕見的“中華之最”——人們稱之為動物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再往前走,我們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國最大的猛獁象。那您不禁要問,猛獁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和現在的大象有什麼不同嗎?科學家告訴我們:距今80萬到1萬年以前,地球上活躍著一種巨大的陸地動物。這種動物身高三四米,全身披著又濃又密的`長毛,即小朋友們常說的長毛象。它抖動著一對上百斤重的象牙,自由自在的在冰天雪地之中尋找食物。這種動物頭頂短而高,呈圓形,肩峰高聳,頭頂和肩峰之間有很深的凹槽,尾梢上有一叢毛。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它的背部隆起,類似駝峰,那裡面儲藏著豐富的脂肪,是它的養料庫。這種古老的高大動物就叫猛獁象。猛獁象是韃靼語的音譯,意思是“巨大”。猛獁象同生活在熱帶的現代象不同:現代象身體赤條條的,不怕熱;猛獁象卻身披長毛,不怕冷。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地球上正是最後一個冰期,冰期過後,氣候轉暖。由於猛獁象怕熱不怕冷,適應不了溫暖的氣候,就逐漸遷移、死亡。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後,終於滅絕。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具猛獁象化石骨架全長9米,高4。7米,象牙長它3。1米,同樣出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專家們經過推算,認為它活著的時候,體重至少在八九噸以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它的腹部還發現了成堆的糞化石,呈黑綠色,它生前咀嚼過的植物莖稈還清晰可見;當燃燒時,仍能散發出野草的香味。這在我國古象化石中還是首次發現。細心的遊客這時可能又要問了,為什麼下面還擺著一副象牙呢?其實這是從裝架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無論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查干諾爾龍還是猛獁象,他們的身軀都非常龐大,把他們的化石重新裝架恢復原貌是一件既耗時,技術含量又很高的事情,所以我們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上面裝的是一件輕很多的石膏模型,而把原物擺放在了下面。好了,對猛獁象的瞭解我們就在此先告一段落,旁邊展櫃裡還有一些同時期的王氏水牛、河套大角鹿等珍奇化石標本,看過之後我們就結束了第一個展廳的參觀,前往第二展廳民俗廳。

內蒙古博物館導遊詞-內蒙古導遊詞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內蒙古博物院集合了強烈的現代元素、地域表徵與民族特色,是濃縮了中國北方億萬年來生態變遷史與草原文明發展史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標誌。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區豐厚的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歷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資源優勢,其中,二層“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層“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近代——現代的縱向發展線條,簡明生動,通俗易懂;四層“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處,清新莊重,雅俗共賞。陳列多方位、多角度,縱橫交錯,點面結合,從宏觀到微觀系統描述了內蒙古的完整形象,個性鮮明,引人入勝。

  內蒙古博物院同時集中表現了自治區六十年來文博事業的發展成果。其內部設施實現智慧資訊化,安防預警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文物管理網路系統裝備先進;文物庫房、文物養護中心、古今生物標本修復室、陳列展覽製作室、技術資料資訊中心、學術研究室、青少年活動中心、行政辦公室、大型多媒體會議室等功能最佳化齊全,尤其注重在觀眾區提供各種人性化服務和文博產業化服務,把內蒙古博物院打造成為社會大眾教育、鑑賞、休閒、娛樂的高品位公共場所。

  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和中山路交匯處,是省區綜合性博物院,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內蒙古博物院博物院之一。博物院全年對外開放,展覽主要有“內蒙古生物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近現代文物陳列”和“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陳列”四部分內容。

  院內珍藏品達10萬餘件(套)。古生物化石標本的藏品跨越時代較全,所屬門類較多,為世界所矚目;還有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多種文物,可使遊客充分了解古老草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民族文物中,蒙古族藏品居全國博物院之首。反映內蒙古近現代革命歷史的文物,是博物院藏品的又一特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