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後感2000字(精選10篇)

《紅樓夢》讀後感2000字(精選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樓夢》讀後感2000字(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樓夢》讀後感1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枉凝眉》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杯具。《紅樓夢》不只描述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並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應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感情的杯具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杯具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應對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並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援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所以僅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經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夢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我的夢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汙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我的夢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終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一樣,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紅樓夢》博大精深,常讀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紅樓夢》讀後感2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紅樓夢中林黛玉低吟的悲涼詩句一直被獨孤人士吟唱至今,出自曹雪芹手筆的詩句,似乎已暗示了《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呢,當時並不懂其中的含義,那印象中大喧鬧而繁華的大觀園彷彿就是童年對《紅樓夢》的的理解。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戶人家的興衰史,童年的我是這麼理解的。

  再次仔細品讀之後,隨著視野的漸漸開闊,似乎《紅樓夢》不僅是一個古人所描述的黯然,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隨著哀傷的語調所描述的悲傷與悽慘,我,亦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紅樓夢》中感觸最深的則屬黛玉了,亦許黛玉死了是最好的結局,我並不是一個喜歡看悲劇的人。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喝下孟婆湯,忘記了前世的是是非非,亦許,黛玉的臉上會重新綻放出笑容,亦說不定? 高鄂的續書的,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自哀自怨的凡俗女子。可是,她還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我覺得黛玉若是得不到幸福,還不如離開,罷了。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亦許很多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援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來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林黛玉,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

  黛玉是叛逆的,亦是孤獨的,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宛如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信念,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富不僅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

  更有絕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嫋娜風流的外形之美,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劇性格之美。曹雪芹而且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劇性格,還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奇特的想象和詩意,創造了亙古未有的“還淚”之說,以象徵林黛玉是帶著宿根、宿情、宿恨來到人世的。她一生下來,就有“先天不足之症”;會吃飯時便吃藥,而且不許哭,不能見外人。命運對她太殘酷,太不公平了。少年喪母,不久又喪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長期寄居在賈府。我們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是她剛剛來到賈府。作者透過鳳姐語言,描繪了她天仙似的人品。鳳姐一見就驚歎道:“天下竟有這樣標緻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然而,使她動人心魄、更具藝術魅力的則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裡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裡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於是她無奈著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結局。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著狂熱的內涵;它,傳承著深刻的思想;它,透散著醉人的感傷……

  《紅樓夢》讀後感3

  少年看紅樓,笑傳奇故事;

  青年讀紅樓,罵封建情史;

  中年賞紅樓,嘆炎涼世態;

  晚年品紅樓,憶起伏人生。

  一生在讀《紅樓》,品味大不相同。

  《紅樓》如故陳舊,而我笑看人生。

  ——錢三分

  《紅樓夢》這本書,我讀了三遍。從懵懂無知幼年時的兒童讀物,到後來十幾歲看哥哥大字典般厚厚的原著,如今放假在家的我又找來她只為打發清閒的時光。隨著一天天長大,看她的心情也各有不同。兒時的我是抱著看故事的心理去讀她,被翻譯過又刪減後的她只是一本兒童故事書;十幾歲的我看著那磚頭塊兒一樣的書,雖已近白話的她還是讓我搔頭抓耳,囫圇吞棗;現在的我能慢慢品讀她了,可能還只是淺顯的理解,但足以讓我被她吸引。

  她是以寶黛釵三人的愛情悲劇為線索展開的,也是描寫了金陵十二釵各自的人生悲劇。她前篇華麗的辭藻為大家描繪了一個個古典的美人兒和古代大家豪放的'氣派,但又隱含沒落之勢。後來悲慘的結局又表現了世事無常和官官相護敗落的必然之勢。賈雨村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讓人分不禁憤憤不平;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又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幽默風趣,善良樸實的鄉下老太太的形象;葬花的黛玉是我見猶憐;而李紈和黛玉分別創立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又讓我們感受到了滿紙的詩情畫意。總之她中有笑有淚,有恨有悔,雖沒有清宮劇裡那般的勾心鬥角,但也是花開花落、此起彼伏。

  ——說王熙鳳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黛玉初進賈府,賈母戲言的“鳳辣子”,恰可以概括她的性格。心狠手辣、精明能幹是她的代名詞,察言觀色、機變逢迎是她的標籤,可最後的她卻只落得個病死床前的結果。她雖狠毒,卻也是個能幹的主兒,王夫人將整個家交由她打理,亦是井井有條。可嘆她是末世之才,倘若她是男子,是否可以一展才能?

  ——說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一改繡衣為青衣,青絲落地,是紅妝淚,也是昔年恨。三個姐姐的悲慘命運,也讓她看破了紅塵,從此青燈古佛,無問塵世。父母早逝的她性格孤僻,這也造就了她的心冷嘴冷,不管他人性命。但她的悲劇又何嘗不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幼無雙親的她只是用堅硬的外殼包裹自己,免去世間煩惱;大家族的沒落小姐只能選擇出家為尼,讓虔誠的誦經聲洗滌自己的靈魂,讓沉沉的鐘聲敲打著無處安放的心。

  ——說寶釵、黛玉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這兩個人的命運可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個同寶玉是“金玉良緣”,一個又是“木石前盟”,到底是糾纏不清。先說寶釵,我認為她就是標準的世族小姐。過於死板,恪守禮節,頗富才情,但又太過嫻雅,沒有女子應有的靈動情感。所以她與寶玉才是雖可舉案齊眉,但終究意難平。說來我最喜歡的還是黛玉,雖然她有點愛鬧脾氣,在現在看來是有點作。但她脫離了封建制度的束縛,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也是一個勇氣可嘉的女子。更何況她生得傾城傾國,有兼曠世詩才,也算是奇女子一枚。她的才情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但可嘆她雖有“病如西子勝三分”的嬌弱,也抵不過世人的封建,為了寶玉“著想”,賈母一眾還是偷樑換柱將寶釵嫁與寶玉。但結局呢?“金玉”未成良緣,黛玉含恨而終,寶玉剃度出家。黛玉臨死前喊的“寶玉,寶玉,你好……”我想會不會是“你好狠的心呢?”畢竟她對寶玉是如此的多疑,想必是愛到了極致,不願同他人分享她的寶哥哥。兩個兩小無猜的人兒,都是彼此心中的白月光,偏生女子生性多疑又體弱多病,終使這“閬苑仙葩”與“美玉無瑕”含恨終生。

  再說這石頭記(別名)背後的故事。開篇的一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是作者曹雪芹的自我評價。發出此種感嘆的他正是這寶玉的前身,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的錦衣富貴、紈絝風流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的絕世名作。家道沒落的他在大起大落之時是否會感嘆世事的難料?黛玉是否是他愛而不得的女子的化身?他是否有感嘆過自己曾經快活風流而今卻無法挽救家族的沒落?他應當也是一位“雖怒時而若笑,即嗔時而有情”的翩翩公子吧,他應當也有過如寶黛般純潔的愛情吧。

  我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讀懂的會更多。世人感嘆不同,或是因心境不同吧。

  《紅樓夢》讀後感4

  讀過《紅樓夢》的人無不驚歎曹雪芹先生對人物性格的傳神刻畫。黛玉的敏感、離愁;寶釵的溫柔、賢惠;湘雲的憨厚、可愛……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不同來源於性格,來源於不同人的修養,對外物的看法或者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本月閱讀了由美國醫學博士斯泰拉·切斯與亞歷山大·托馬斯共同撰寫,譚碧雲翻譯的《氣質論》一書。本書帶領讀者從概念,包括氣質的定義及其擴充套件這項定義的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到對氣質及其對於各類相關實踐與特殊群體影響的具體探索之中。本書提出了九種氣質類別、三大氣質叢集、擬合優度等理論和概念,為許多方面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如兒童精神病學,心理治療,親子教育,學校教育,職業指導,兒科醫療護理等其他一些內容。可以說這是一本具有理論支撐的好書,它的專業性與實踐性是無可厚非的,推薦給父母和老師閱讀。但同時對於一些專業詞彙的理解與領域的認知還是讓人非常吃力的,在此我也只能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個人比較喜歡第一部分,概念的產生和研究方法讓心理學變得更加客觀,結果的應用則讓他變得更加睿智和寬容。在閱讀各式各樣的調查報告中我們不難發現:個體差異看起來在出生時就已存在,這些差異會受到後天個人經歷的影響,但卻不是由後天的因素決定。這裡需要我們明白“天性或教養”兩個概念,一種認為出生即存在差異,而另一面即與17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說”不謀而合。其實沒有絕對的定論,畢竟研究的資料總是狹隘而並不全面的,只能說在成長過程中有先天存在的差異,也有後天個人經歷等因素引起的差異,無論哪種,都需要我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去做出及時的指引。

  但是在閱讀書中有這樣一則案例震撼了我:案例中的母親因為精通心理學知識,所以在她的心理勾畫了一個所謂正常孩子應該有的模板,她在潛意識認為好動、喜歡爭辯的孩子才是正常的,所以她覺得非常苦惱,為自己安靜、不擅表達的孩子而苦惱,她努力想釋放兒子所謂被壓抑的攻擊性,事實上卻打擊了他保持自己行為的信心,好在這一切在幾次心理諮詢面談之後有了改觀,她開始欣賞這個安靜而上進的孩子,她也不將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了。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確實認可,很多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我們很直觀的感受到一個母親的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原生家庭對於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的影響。但在切斯的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即便面對父母的嚴重失職,也有積極健康成長的孩子。相反在關係健康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會出現許多兒童心理問題。在閱讀中,我深感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它不是我們為了應對考試而去記憶的條條框框、理論知識,而應該是我們在面對一個個活生生個體時,可以透過行為的現象而能獲悉背後存在的問題,當然,現在的教育中也存在一個瘋狂的現象:

  一個孩子只是一些行為異於常人,都會被某種心理學理論定義為病態,而且將這種病態怪罪到父母身上。結果孩子們並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父母也受到愧疚感的折磨。比如案例中艾倫對自己的行為要求是近乎追求完美,雖然父母在諮詢前一度處於深深的自責狀態,但其實她的原生家庭並沒有過多的責任,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孩子固有的一些個人特質,這些孩子因無法接受成年人對他們的期望,從而產生過度的壓力和自我懷疑,最終導致問題行為的產生。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更應該慎重,不要輕易的為一個孩子的行為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籤,也不要急於將問題規則上父母、家庭,更應該做的是對問題本身進行由淺而深的探究,聯絡孩子在成長曆程中的經歷來對問題作出及時的指引。

  在本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擬合優度”,即當一個有機體的能力、動機與行為風格和外在環境要求與期望一致時,結果就是達到擬合優度。這個概念的界定讓我想到了“慾望與現實”的一種專業表述。比如案例中的格勞麗亞,父母總是在一些問題上妥協,從而來尋求“世界和平”的局面,但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父母也決不妥協,但其實這的問題指引是有偏差的,好比說在嬰兒時期的時候只要保障孩子最基礎的需求,即營養、清潔、健康,只需簡單順應孩子的氣質個性,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她的需求又會出現不一樣,所以作為父母在擬合度差的時候經常發生權力爭鬥,這是毫無益處的,只有符合擬合優度的日常安排,才能起到真正的良心作用。這種安排不僅恢復了父母的權威,孩子的氣質個性也重新獲得尊重,教會了她適合其成長階段的社交經驗,而且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孩子的成長步入了積極的軌道。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更深知擬合優度這個概念可以使我們設計透過父母指引的方式來對孩子的問題進行預防、早期干預和治療的方法。

  當然,父母指引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敗,因為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同理他內在的性格與外在的氣質也是獨一無二的,並不存在氣質有無好壞之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現,也不可強求和誰的一樣。

  《紅樓夢》讀後感5

  臧克家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誠不我欺矣。當我隨著紛至沓來的村民走進嶄新的農家書屋,看著愛不釋手的摩挲著書架上的每一本圖書,尋找著自己心儀已久的精神食糧的鄉親們,在這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的氛圍裡,忍不住激動起來,我又重逢了我的良師益友———《紅樓夢》。

  婦孺皆知的她,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年少的我首先接觸的名著就是她,此後,她就常伴在我的身邊,塑造了我的人格,教會了我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方法,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凡、充實、快樂、自然。陪我度過人生最失意的幾年,又見證我一步步從低谷走出,以致於成為我本科畢業論文的首選。

  也許有人會煩於《紅樓夢》只不過是些家長裡短的日常瑣事。為報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為人的絳珠仙子決定把一生的眼淚償還給他。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字裡行間洋溢著古典美的哀婉和感傷。華麗唯美的描情繪景、工整嚴謹的詩詞行文,無邊的現實主義的寫作規範……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曹翁都將古典文學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誕生伊始,她就以強大的魅力征服了無數的心,而寶玉無疑是曹翁寄託最深,塑造最成功的藝術典型。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的他,“聰明靈慧,略可望成”,是女媧補天的“通靈寶玉”,是日趨衰亡的賈府希望之所在,但卻走上了與封建家長期望截然相反的叛逆之路。

  無論棍棒相加,還是溫情規勸,都不能使他回頭。是他,在禮教幾千年囚禁和虐殺女性的牢獄中,第一次發出“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兒便覺濁臭逼人”的吶喊,又是何等振聾發聵。

  關於他的結局,很多人都說是當了和尚。其實不然,原因有四:其一曹翁多次點出了他的結局,第一回寫到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初見通靈寶玉,更有詩為證“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百二十回,士隱更明確對雨村說出了寶玉的下落“前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帶下凡,如今塵緣已滿,仍是此二人攜歸本處,這便是寶玉的下落”。

  這歸本處,就是他真正的結局。他又說“仙草歸真,焉有通靈不復原之理?”絳珠仙子已歸太虛幻境,通靈寶玉自當復原為頑石。同一回又說“空空道人見那補天未用之石仍在那裡”,這都說明他最後又回到青埂峰復原為無用的頑石,出家當和尚只是高鶚安排的結局,不是曹翁原意。

  其二,高鶚在結尾也多處含蓄的點出了寶玉的結局。他沒有經歷曹翁“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艱難窘迫,自然達不到曹翁的思想高度,但他又無法違背殘酷的社會現實。思想上的矛盾反映在書中,就造就了寶玉結局的矛盾。一方面“蘭桂齊芳“,讓寶玉被封“文廟真人”,成為寶玉自己痛恨的“祿蠹”;他又無法左右寶玉按自己的性格發展,他含蓄的指出了寶玉的真正結局,百二十回士隱對雨村說的“寶玉下落”和空空道人青埂峰下再遇寶玉的描寫都說明了這點,而且透過寶玉最後裝束的描寫我們也可看出他的結局,“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我們不能見了光頭就罵禿驢,如是和尚,他應身著袈裟才對,而不應是這樣不倫不類的裝束,他的結局應該是歸彼大荒才符合實際。

  其三,眾所周知,宗教是統治階級的工具,出家為僧與他留在賈府振興家業有何區別?都是“祿蠹”。更何況這與他性格是相悖的,他歷來對和尚道士深惡痛絕,冷嘲熱諷,甚至嫌和尚們髒,恐氣味燻了尤三姐,又豈會自己當和尚?雖然他稱和尚為師,多次求和尚帶了他去,也只是求帶他回太虛幻境,而不是進廟出家。

  其四,寶玉結局無非兩種,即“真寶玉”還是“假寶玉”,曹翁塑造了一個面貌、身材、思想、舉止甚至脾氣言語都一樣的甄寶玉,他最終“浪子回頭”未辜負“天恩祖德”,成為日趨沒落的統治階級補天的“真寶玉”,寶玉口中的“祿蠹”,以致於“有了他,我竟要連我這個相貌都不要了”,從心儀已久到深惡痛絕,他對甄寶玉失望透頂。

  曹翁為什麼要塑造兩個完全一樣但結局不同的寶玉呢?很顯然,是為了真假對照。這個統治階級寄予厚望的補天寶玉,始終是塊“假寶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無材補天”的真頑石。因而,作為“真寶玉”對立面的“假寶玉”,結局也必然是迥異的,他不可能出家當和尚,因為和尚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塊可以補天的“真寶玉”。

  但是,他是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

  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曹翁用美麗女性的淚水釀出了芳醇甘冽的藝術之酒,剔除時代的侷限,其藝術性和思想性即使在幾百年後的今天,細品起,仍是熠熠生輝。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樣,讀著《紅樓夢》一路走來,只覺頓悟頗深: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讀後感6

  《紅樓夢》中寫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作品充滿了青春的笑和淚、愛和怨、酒和詩。史湘雲作為眾芳中的一員,被喻為海棠的象徵,她有著林黛玉的聰穎和真摯,卻沒有她的憂鬱和褊狹;她有著薛寶釵的才思和醇厚,卻不像她那樣冷漠和矯情;她有王熙鳳的潑辣和爽利,卻沒有她的殘忍和貪婪,她是一個內外兼修的美女。

  一、貌美

  湘雲因其姿容瀟灑、高雅脫俗深得眾人喜愛。《紅樓夢》中並無對史湘雲相貌的正面描摹,可是卻從側面寫她和寶玉面貌彷彿。三十一回中寶釵提到:“他在那裡住著,把寶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額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寶兄弟,就是多兩個墜子。他站在那椅子後邊,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寶玉,你過來,仔細那上頭掛的燈穗子,招下灰來,迷了眼。’”寶玉的面貌書中是描述過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述的寶玉的外貌,真可謂美極,湘雲和他相像,女兒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兒的俊朗。

  二、才情美

  湘雲才思敏捷,是個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她熱衷於創辦詩社,在詩歌評論中也有自我獨到的見解。群芳宴史湘雲掣得海棠花籤,簽上的詩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這是蘇軾詠海棠的名句。吟詠白海棠,史湘雲來遲了,在別人幾乎已將意思說盡的情景下,她竟一連弄了兩首,且新穎別緻,另有意趣,贏得了眾人的讚歎和激賞,被評為壓卷之作。

  大觀園的最終一次詩會,她的柳絮詞,寫得嫵媚清鮮,黛玉看後笑道:“好得很,又新鮮,又趣味兒。”湘雲詩興到來時,熱情洋溢,忘乎所以,被謔稱為“詩瘋子”。蘆雪庵聯詩,她一邊是忙忙的吃菜,句如連珠,詩如泉湧,力戰黛玉、寶釵、寶琴三傑。林黛玉是大觀園中公認的最有詩人氣度和才賦的少女了,作者寫她多次讚賞湘雲的詩,可見湘雲的詩才的確是出眾的。此外,第三十一回,湘雲與丫環翠縷拾金麒麟論陰陽,與翠縷的一問一答中,可能看出:湘雲較之寶釵,黛玉才華出眾,學識淵博,懂得周易之理,陰陽學說,諸子百家無所不知。兼有寶釵的才思,又有著黛玉的聰慧、少女的活力。

  三、率真美

  第一、她的笑。讀過《紅樓夢》的人,恐怕都不會忘記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王熙鳳的出場,無獨有偶,湘雲的出場也是先聲奪人的,她是和著笑聲出場的。湘雲是大觀園女兒國裡笑得最多一個少女,她常是“大說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著嘴呵呵的笑”,有時笑得“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甚至笑得“連人帶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裡,哪裡的空氣就活躍起來,就有了歡聲笑語。

  第二、她的說。這不是贊她說的妙,而是講她說的直,快人快語。而最能說明她心直口快的事,發生在薛寶釵生日看完戲後,當大家猜出戲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說時,湘雲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兒。”脂硯齋評湘雲“事無不可對人言”,可見口快口直是湘雲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現。史湘雲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說笑,在實際行動中也有不少表現。《紅樓夢》前80回,寫了史湘雲兩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藥茵,醉後睡姿優美動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無所顧忌。這些日常生活場景,看似平淡無奇,卻把湘雲豪放爽直的獨特之美,經過生機盎然的意境,色彩協調的畫面,動人心魄的人物儀態,表現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為人、為事。她很少或者說根本不會為自我打算什麼,爭取什麼。即使之後勸說寶玉讀書,遭到寶玉的責備之後,她以後再也沒說過類似的話。並且對寶玉一如既往,毫無芥蒂。她就是這樣一個胸無心機,不用心機的姑娘。湘雲沒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兒,也沒有薛寶釵的世故精明。她是個直來直去,有話明講,從不因口舌齟齬而耿耿於懷的爽快人。

  異常值得一提的是,史湘雲與奴婢之間異常親密的關係,無論對平兒、襲人或者香菱、翠縷,她都一視同仁,從來不“拿小姐的款”。湘雲思想性格不與封建傳統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體現,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史湘雲的身世是悽悽切切的,但她沒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樣自怨自艾,悲天憫人,用眼淚和嘆息來折磨自我,她總是以樂觀、曠達、寬宏量忘卻自我的不幸和不快,那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她那豪情率真的可愛性格,更沒有扼殺她生活的熱情和活力。愛說愛笑,敢作敢為,率真和豪爽,這是史湘雲性格難能可貴的一點。

  總之,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此刻獨具特色的湘雲身上,正是二百年來絕大多數讀者深深喜愛、熱烈讚歎這一藝術形象的主要原因。

  《紅樓夢》讀後感7

  君如陌上塵。

  我用我的眼睛翻閱著書,固執、浮華的塵埃早在時光的流逝中被抹去,昨天的夢朦朧地露出了紅樓。

  看完後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那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悽苦,可沒有這苦,又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穿越時空,回首那漫長而悽慘的愛情歷史,一個孤獨的大家庭的歷史,也是無法過去的。寶玉和黛玉相遇了。命運已經註定在那一刻。正是在這個大花園裡,寶黛的感情開始醞釀。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天命註定,但與賈母的心意不同。書中所有的故事,不論是家族的衰敗還是男女的情愛,他們都在談論真理。人生就像扁舟,浩瀚的大海像世界一樣寬廣。在這片大海中,小船應該如何航行穿過有風浪的大海,我認為只有積極地迎接浪濤的沖刷,穩步地邁出每一步,才能讓自己的小船變成一艘大船,經受住更大的波浪。有一句名言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

  書中還有對道德、對人性的深層領悟。賈瑞,一個有著很大的淫心的人,情慾令他一步步墮落,直至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大事件爆發。有時我們開啟報紙,看到許多荒謬的新聞,各式各樣的犯罪與事件,常會在心裡說怎麼會有這樣禽獸不如的人。可是當你看了《紅樓夢》賈瑞這一章,我們就能體會到人的脆弱與無奈。平常我們有很多道德、法律、禮教的學習,我們也很認真的用這些法則,禁止自己做違法和不道德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我也許有那個犯罪的慾望,只是我的理性控制了我的感性,獲得了內心的平衡。正是因為如此,你會對那個控制不住感性衝動的人,有一種悲憫。

  我一直不太相信平常給一個人灌輸太多的法律規則、道德教訓,他就不會做有違理性的事情。賈瑞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平常教訓的太嚴,反而讓它一碰到這樣的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一直覺得,美德教育是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你對人性有所瞭解以後,會有一種人性上的開放與活潑。在嚴格的教育裡,當一切都變成了道德、法律的時候,一個孩子在認識人性的時候,其實是很難把握的。可是如果他讀了很多的小說,他對小說裡的人性和各方面事情有了解後,它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就不會孤單,因為他看到小說裡的人也遇到或發生過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會太慌張。

  也是這樣的原因,我覺得像《紅樓夢》這樣的小說,或者描寫人性的電影,對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一個社會里如果只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住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訓、處罰,而是瞭解、知情,當你對人性本身有一個全面認知以後,你會會心一笑。

  在這一回裡,你看到了賈瑞的真實狀況,你對人性有了深層的領悟。也許賈瑞是用一種贖罪的方式,把他的情慾帶到了死亡。人世間每一個的生命,都自有其貴賤貧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經毫無差別了。每個人在受他自己命運的苦。不同命運的苦,都是不自知,同賈瑞的不自知一樣,王熙鳳也不知。

  我也記得秦可卿的死,大概在第十三回,王熙鳳對她是很疼愛的。作者在寫完賈瑞的死後就寫到她,讓我們看清了王熙鳳這個人的好惡。這一次是關於葬禮的奢侈和送葬行列的浩大,四大郡王全部到齊,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社會喪禮不是個別人、個別家族的事,而是整個家族在社會里的社交跟門面。曹雪芹在家破人亡後寫這部小說時,回憶當年的繁華富貴,這其中包括喪禮的風光,他有一點茫然,感覺到認識的空幻,所以在他筆下,死亡也好像一部戲一樣。

  同時紅樓夢中的現代管理元素也堪比現在,就像秦可卿很聰明的想到,應該趁家裡還有能力的時候,多在祖墳旁邊購置一些田產,因為一旦有人犯罪,家產全部充公時,祖墳上的田產是不能充公的,因為孝道不可以傷害。這樣會讓自己以後有退路。曹雪芹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他在被抄家時根本沒有一個歸宿。所以他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紅樓夢裡。他很遺憾,當家庭富裕時,沒人想到這一點,所以他在困難時沒有地方可去。秦可卿出生時名聲不好,她會為自己想退路,會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過得完日子。

  這樣的一本書,寫了各個階段的不同,各個地方的勾心鬥角,人心的叵測,都會超出其它書的吸引人。曹雪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傾入了許多自己的感悟與悔恨,他悔恨在家富人興為什麼沒有想到很多,為什麼只有在日子都過不下去的時候才想到周全一時的辦法。但我希望人生會像這樣,像他這樣,大起大落都蠶食而盡。畢竟人生不會風順,走的每一步,也許都是對下一秒的全盤付出。

  《紅樓夢》讀後感8

  最近看王小山的《又厚又黑紅樓夢》。有人說這個書名會因為借用《紅樓夢》的宏大主題而被人罵。我看不然,說這話的人是小瞧了這書,以為作者談古論今、嬉笑怒罵皆是過過嘴癮,卻不知此書寓意極深,作者借用這種嬉皮笑臉的不正經不嚴肅的戲說姿態來告訴世人:紅樓夢是一部偉大之作,卻不是聖賢之作;是文學經典,卻不是文學神壇。

  聖賢,一般來說指的是古代的那些人格楷模和道德典範,以及播布這類人格和道德審美理想的思想家,譬如孔子。孔子直到今天都被尊稱為聖賢,尊稱也就罷了,不過是個名稱。怕的是真的在心裡尊其為聖,絕無懷疑地仰望。王小山在此書中有篇聖賢的光芒,講到除了星空,世間並無可仰望之人或物。我覺得此話大有道理。星空是絕對的存在和永恆的審美,仰望聖賢如星空,那麼就是篤信聖賢是絕對的真理和不朽的審美!

  聖賢所講的道理真的是絕對的真理嗎?聖賢所創造的審美是不朽的審美嗎?不,不是。世界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推陳出新的世界,這一刻對的美的認知下一刻就有可能被否定,然後在下下一刻這個否定又被新的認知來否定。否定又否定,永無止息。

  兩千年前的聖賢思想,在否定又否定的輪迴裡涅槃,漸漸化作護花之泥,滋養著人類的精神花園。兩千年前的聖賢思想並未完全消失,但是其形態已不復存在、其光芒不再耀眼,因為兩千年前的聖賢思想,已一次次在否定又否定的烈火裡死去,一次次在去糟存精後被重新滾入人類的精神雪球中。精神雪球滾得遠比兩千年前壯觀的現代人,仰望兩千年前的聖賢思想如仰望星空般絕對與不朽,這是一種認知倒退呢,還是故作愚昧?

  紅樓夢是偉大之作,紅樓夢的偉大偉大在它不朽的審美,而兩千年前的聖賢思想在今日已然腐化枯朽。不朽之美豈能同時又是腐朽之物呢?所以,我贊同王小山的觀點:紅樓夢偉大卻不聖賢!

  又,聖賢思想是主張男尊女卑的,而紅樓夢宣揚的卻是男濁女清、女兒尊貴;聖賢思想是隻講三從四德不講愛情的,而紅樓夢的中心主旨就是描寫愛情。由此可見,紅樓夢不光不聖賢,還反聖賢呢。

  這本書由許多篇精短雜文組成,每篇文章都摳出紅樓夢裡的一個細節作引子,再由這引子勾連出作者對現世對人生的感觸與思考。在這許多篇感觸與思考裡,作者痛快地抒發著自己的感想,卻鮮有給人以標準答案。這說明作者雖然滿腔見識與感慨,卻並無說教於人的意思,他不過是把問題擺出來供大家思考、探究罷了。這樣不說教於人的態度是一種徹悟人生後的大智慧。繁雜豐富、永不停息的思維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不需要某人、某物、某事提供或成為某標準答案!人類不需要神壇!

  現代的紅學會就是把紅樓夢擺上了神壇,在紅學會看來,只有紅學會的專家才配解說紅樓,業餘愛好者解說紅樓是對紅樓的褻瀆。

  紅樓夢這本書是屬於所有人的,所有或貧或富、或智或愚的人。少數人將其圈上神壇,使之成為少數自詡擁有紅樓夢的絕對審美視角與絕對標準答案者的囚書。這樣的行為等於夜郎自大地藐視大部分人類的智慧。

  作者在文章裡高呼解散紅學會,認為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解讀,沒有任何一種解讀是絕對的真理。真該為這個提議拍手稱妙。紅樓是一部奇書,奇書奇在其博大精深,更奇在其神秘莫測。有紅樓愛好者探究紅樓秘密也無不可,但是成立研究所和學會專門來研究卻是大可不必。紅樓夢的作者到底是誰到現在都尚存爭議,為什麼研究了那麼多年還尚存爭議?因為可靠資料失落啊!既然可靠資料失落,那麼所有人的解讀都可能對,也都可能不對。憑什麼認定紅學會的解讀就高於其他人的解讀呢?又,何苦一定要研究個明白呢?讓紅樓夢繼續神秘下去不好嗎?讓紅樓繼續神秘下去,與讓維納斯繼續斷臂下去,是一個道理。永難修復的缺憾與恰到好處的留白亦是一種審美,一種生命力更長遠的審美!紅樓夢的不朽審美里,就包涵了缺憾美!

  所以,把對紅樓的研究當一種興趣與遊戲,享受探尋之樂就可以了,若把這研究當做神聖事業來做,那就墮入對紅樓最大的誤讀了。

  紅樓夢被大家喜愛,不是因為紅學會給其定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聖地位,而是因為紅樓夢親近凡俗、詳描人性、煙火味濃,能在大多數普通人的心裡激起共鳴,完成一次次愉妙至極的審美。

  作者王小山在書中講到一個身體和靈魂分離的平行世界,在這個平行世界裡,人的靈魂和軀體分離,物化成一個個動物精靈。成人的精靈是固定的,小孩子的精靈則可以不停變化、成長。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他的精靈可能是一頭雪豹;一個愚蠢的人,他的精靈可能只是一隻螳螂。

  我想,假如書籍也有靈魂的話。那麼紅樓夢這本書的靈魂所化的精靈,該是隻樂於悠遊人間的蝴蝶,而絕非被圈禁於神壇之上的老鷹吧!

  最後,我想說,口口聲聲說自己懂紅樓堪當紅樓知己的,都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倒是王小山這樣,愛紅樓卻不言懂紅樓、不爭當紅樓知己的,倒算得紅樓的大半個知己呢。

  《紅樓夢》讀後感9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讀《紅樓夢》。當時我12歲,在城關中學上初一,吳曉冰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她的言傳身教令我如沐春風,使我對語文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那年寒假,吳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就是閱讀一本名著。

  我的母親,對我有著重要影響的又一位女性,她從不吝惜給我買書錢,即使那時家裡並不寬裕。她帶我到書店,我在書架前徘徊了很久,終於挑了一本《紅樓夢》,彼時在我年幼的心中,《紅樓夢》是一本最著名的名著,更何況它的價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貴的。

  但一個12歲的孩童,想要讀懂紅樓夢,並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幾頁,我就讀不下去了,開篇講的神話故事,繞得我雲裡霧裡,並不熟悉的表達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讀。

  但也就是因為家裡並不寬裕,沒有其他的遊戲方式,過了幾天,只好重新拿出來再讀,跳過晦澀難懂的部分,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認,那種吸引首先是豪門大戶裡的富貴生活對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書中寫到的每一處院落,每一件華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鯗,劉姥姥夾不起來的鵪鶉蛋,寶釵送給黛玉的燕窩,寶玉捱打之後想吃的小荷葉小蓮蓬的湯,賈母嫌太油膩的鴨子肉粥,寶玉給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動的棗泥餡兒的山藥糕,不勝列舉,給了我一場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觀園中分得一處院落來住著,閒時串串門子,拜訪好友,吟詩作賦;也想拿手帕攏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紛紛的石榻上淺睡;也想在飄雪的琉璃世界,和一眾好友圍爐烤鹿肉,飲溫酒。我像初進賈府的林黛玉,小心翼翼地揣摩各類人物的心境;也像剛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貪看富貴人家的一飲一食。書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辭和欣賞不來的詩詞,不妨礙閱讀,便暫且割下。

  日復一日,很快《紅樓夢》就被我讀完了,每每合上書,只覺唇齒留香,捨不得束之高閣,於是我開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這一次閱讀,我不是從頭到尾細讀,乃是隨性所至,翻到哪一頁便從哪一頁讀起。讀熟了之後,心裡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頁。記得那時最愛讀的,是寶玉同黛玉吵架,老媽子同小丫頭吵架,當姨娘的排揎當小姐的,當主子的掌摑當奴才的,當老子的教訓當兒子的,當丈夫的要殺當媳婦的,當主母的陷害當姨娘的。品之如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寶釵在榮國府興利除弊,撐起賈府改革事項那一節,引發各類矛盾衝突,更是百讀不厭。

  後來隨著年齡增加,學識增長,閱歷豐厚,書中那些不懂的詞也懂了,不能欣賞的詩句也能欣賞了。於是就特別愛讀書中所寫到的詩句,它們或長或短,卻都和人物性格命運息息相關。怡紅院中,群芳夜宴,眾人佔花名兒,寶釵抽到牡丹,籤曰“任是無情也動人”,不就是寶釵這個“氣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最好的註解嗎。湘雲生日,寶釵替她張羅請眾人吃螃蟹賞菊作詩,黛玉《問菊》中說“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不就是她自己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寫照嗎。

  香菱學詩時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這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見了這景似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詩歌的說不出來的好處。語文課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無雙。寶釵進入大觀園,黛玉對她一直很冷淡,後來寶玉覺察到黛玉對寶釵的態度轉好,用《西廂記》裡的一處戲文問黛玉道“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借用“舉案齊眉”這個典故說明每每只是孟光對梁鴻尊敬有加,何時梁鴻也能對孟光舉案齊眉,把釵黛之間微妙的小兒女的心思一語道中卻又未曾戳破,比直言問她幾時接納了寶釵強上千百倍,黛玉不僅不惱,還稱讚說“這一句原問得好,你問得也好。”

  再後來,年歲增長了些,對書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開始懂得黛玉和寶玉從未互相說過一句喜歡的愛情更加純粹而徹底;也開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寶釵對於自己即將嫁給寶玉這件事只能暗自垂淚,我知道他們三人的愛情悲劇正是身處這座院子帶來的悲劇。繁瑣華麗的高門大戶像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麗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兒時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淚與荒唐言不過十分之一。

  如今,時代發展了,生活富足了,娛樂方式豐富多樣,電子資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處在終端的我們如上癮一般一條又一條的重新整理訊息,卻靜不下心來去一遍又一遍閱讀同一本書。我十分懷念那個坐在小小的房間裡心無旁騖翻閱一本書的小小的自己,那是生命最虔誠的模樣。

  《紅樓夢》讀後感10

  這可能是我看的次數最多的一本書了,高中閒暇的時候、上閱讀課的時候,我都會禁不住去翻找這本書來看,當時也僅僅是覺得她是名著,應該讀一讀,誰知初次讀的時候,覺得乏味無比,其中人物錯綜複雜,語言也是磕絆難懂,當時也就大概跳著來讀,挑一些裡面各些巾幗錦繡提的詩作做摘錄,然後在早自習上朗讀,樂此不疲。大學的時候,空閒的時間也相對多了,讀書的時間也就多了起來,每每這個時候,我就會拉上幾個和我一樣喜歡看書的好朋友,一起泡在圖書館看書,我呢,也像在挑戰某一項有趣的任務,特別揣摩紅樓中的各種人物細膩的心理活動,像是讀一本心理書,有時我也會將自己放入自己喜歡的人物情境中,去身臨其境的感受她的內心,甚至有時候會感覺自己就是她。

  也許所有的故事,都會或多或少地映照出現實的一些東西來,有可能是美好,亦或是醜陋。怎樣都離不開其所在當下的大環境。

  提起紅樓夢,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這句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作者一直在強調這是“夢”,是“荒唐言”,“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卻又一直在暗示讀者“解其中味”。

  《紅樓夢》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著實把其中的各種人物心理描摹的極其豐富,性格鮮明,也展示了在那樣的大背景下,人物所境遇的各種命運,強烈地批判了當時政府的腐敗、人心的醜陋,令人深思。

  賈寶玉,作為書中的男一號,最後的命運可能是其中反轉最大、結局最慘的。最初是寧國府花繞擁簇的公子哥,“他與別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愛,原系同姊妹們一處嬌養慣了的.若姊妹們有日不理他,他倒還安靜些,縱然他沒趣,不過出了二門,背地裡拿著他兩個小么兒出氣,咕唧一會子就完了.若這一日姊妹們和他多說一句話,他心裡一樂,便生出多少事來.所以囑咐你別睬他.他嘴裡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只休信他。”“每人一個奶孃並一個丫頭照管,餘者在外間上夜聽喚”,足以證明其身世顯赫。雖然有如此好的出身,卻未能有一個“好”性子,去迎合當時的腐敗背景,“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如此便於當下黑暗的社會勢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之後賈家因為政治鬥爭慘遭淪落,黛玉香消玉損,寶玉出家,適者生存劣者汰,他給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為什麼說他的結局最慘?黛玉死了,他還活著,他怎麼慘了?作者為什麼沒讓他跟黛玉一個結局,可想而知,當故事結束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悲慘的結局,黯然神傷,然後會深刻地體會到此刻寶玉苦痛的心理,沒讓其用死亡擺脫痛苦,而是用生不如死這種更加慘痛的方式更加完美地抨擊了當時黑暗的政治勢力給當時的社會以及百姓造成了多麼深重的影響。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紅樓夢》的作者無疑是一位大詩人,這本書不僅反映了現實,批判了黑暗,也讓讀者對裡面的詩作美美地欣賞了一把。《葬花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之一: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腋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當然是它讓我有了同感和共鳴,這跟我多愁善感的性格息息相關,所以每每讀這本書,自己總與同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對號入座,相信有大多數讀者都跟我一樣,去身臨其境,對號入座,去深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很羨慕王熙鳳那種性格,自信、獨立,但是書中的王熙鳳為何最終被拋屍荒野?相信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就是“過猶不及”。相信如果她生在這個時代,她也許不會那麼冷、那麼辣,那她也許就是人生的贏家,而在那個時代,她過於囂張,過於冷血。

  度,的確是很難把握的一個東西。

  書中奧妙千千萬,需要我們不停的探索和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