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潮陽縣城功績
韓愈潮陽縣城功績
風水上把山脈稱為龍,在粵東省尾國角有一條蓮花山脈,它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大致起於梅州地區,其餘脈向西一直延伸至惠州等地區,這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的大致地理分界線,蓮花山脈向東則分成大南山和南陽兩條餘脈,向東這兩條餘脈,在南海邊隔出了一塊平原,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三江縱橫,這就是潮汕平原。
蓮花山脈中潮汕平原延伸出大南山餘脈,成為潮陽和普寧兩縣的大致分界嶺,如果說潮汕平原是兩山環一海,那麼整個潮陽的地勢大致也是兩山環一海,前面所說南面就是紅場雷嶺所在位置的大南山,而北面則為以小北山為山脈,大南山和小北山圍繞下,就在潮汕平原的中部的劃出一個潮陽小平原。潮陽的母親河:練江在這個潮陽小平原中蜿蜒穿而過。
在練江臨時近出海的地方,按其大致形狀,民間稱其為龜頭海,也有稱為大湖,潮陽八景之一大湖晴波就在此處,在龜頭海的北岸,又有兩條山脈,一條從梅花金浦附近開始,自西向北延伸,一條從鳳崗大南附近開始,自東向北延伸,兩條山脈又從潮陽小平原中再隔出一塊更小的平原,這就是現在棉城鎮所在的位置。
海潮古剎獨腳聯
自古名山僧佔多,前者梅花金浦附近向北延伸的山脈,一座潮汕地區最早的巖寺就在這條山脈的起頭處建成,原名海潮古剎,至唐朝時,這座古寺出了一位潮汕地區的出名禪師,他是中國禪宗第六代弟子,法號惠照,就在這作古巖寺中修行,這座巖寺現在稱為西巖。
而惠照禪師又有一名高徒,他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在學成雲遊眾名山後悟禪機,回到開頭提到的鳳崗大南開始另一條山脈中建立了另外一座古寺:白牛嚴寺,又叫白牛庵,這就是俗稱的東巖,七年之後他又在練江旁龍山灣創辦靈山寺,靈山寺所在地也因成為佛教勝地成名為銅盂。這位惠照禪師的高徒就是潮汕人常熟悉的大顛祖師。
與大顛禪師同時代即唐代時期,潮汕平原迎來一位影響整個潮汕地區的最重要歷史人物,他就是全國聞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韓愈。
在唐朝時,佛教開始成為當時流行風尚,以至唐朝皇帝親自迎佛骨舍利,韓愈因為堅守儒家的正統地位,反對佛教,於是上奏了一篇《諫佛骨表》,此舉觸了皇帝龍鱗,一時龍顏大怒,韓愈從刑部侍郎身份被貶為潮州刺史,這相當於中央法院院長即被貶為地方書記,而且是當時處於蠻荒之地的省尾國角潮州,這相當於是流放。這種貶職來得是如此之快,甚至不等他休息片刻要求他立即走馬上任,這種身份的變化就算換作現代人也算是莫大的逆境。
赴潮州就職路上,一路的艱辛讓他覺得前途毫無希望,韓愈就已抱定了老死在潮州的決心,他選擇了以詩歌排憂解憤,寫出了《左遷至藍關致族孫湘》等傳世名篇詩歌,不斷表示出他思歸,悔恨的心態。
可是到潮州後潮州人淳樸民風,奇特潮菜等韓愈給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他完全被潮州的'風土人情給折服,潮州給他重生機會,他還特意作詩歌頌潮菜,這是上天註定他必定與潮州結緣,在很快適應了潮汕的風物環境後,韓愈立即著手開始儒家最擅長的教育事業開展,他把自已的工資全部拿出來辦教育事業,並推舉潮安仕傑趙德作為教育局長,開展潮州教學事業。從此開始了潮州百年樹人的人才計劃,為潮州的文化鋪下了百年文脈。
當官重水利是天經地易的事情,在完成教育事業的改革時,針對水害和颱風治理,韓愈並沒有用粗暴地以修水利的名義用捐錢徵地等官僚常見手段向民間灘派費用,而是用文人特有的方式即到各地崇拜物件處如神廟處,宣傳他的儒家治國信心,先後寫出《祭鱷魚文》,《祭大湖神文》,《又祭止雨文》,《又祭大湖神文》,《祭界石神文》每一篇都是傳世名文。這舉動完全尊重潮汕人信神的心理,他以文人的姿態折服了潮州人的全體民心。
短短的幾個月,韓愈所舉動迅速贏得了民心,得到了民眾自發的支援,民眾的力量是無窮的,走馬牽山就是韓愈折服民心之後的力量,這個傳達說大致就是說當韓愈準備開始著手整頓水利時,民間的力量一時間爆發出來,他剛把標杆插好,民眾就自發地把泥沙搬來,甚至形成了一座山。
他短短的七個多月刺潮給潮汕平原帶來的深遠影響,自此韓愈來潮後,給潮汕這個蠻荒之地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自此潮汕的山水皆為此而改姓韓,連潮州的江也稱為韓江,韓愈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民眾的擁護,他一到田間,看到老婦因蕃著塊苗被偷就勸插著藤,因此引發了農業的改革,從傳說可以看得出韓愈認同潮汕人的神明信仰之後的成就,甚至他走後對於潮於韓江的除鱷害的功績也掛到了韓愈身上,這是任何神人都無法匹敵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神奇,如果潮州人還有知,把它敬為萬代宗師應不為過。
但是促進韓愈完成這一份心態的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前面所說的潮汕佛教先賢:大顛祖師,韓愈因貶佛而被貶來潮,他聞說在潮陽有一位聞潮陽有高僧法號大顛,便託書潮陽縣尉告大顛以示造訪。古籍是這樣記載的:“愈與孟簡書稱,潮州時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與之語,雖不甚解,要自胸中無滯礙,自以為難得,因與來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廬,及來袁州,留衣作別。”在大顛禪師這裡,韓愈也看到了佛教對人生的獨到見解,他開始不排斥佛教,但這並不代表他完全信仰佛教,在這裡,韓愈以禮以節,把儒家和佛家的思想擺到平等的層面上面,他與大顛法師成了忘年之交,儒佛的思想在潮陽碰撞和交匯,交相互映。
在韓愈未到潮陽之前,潮陽的縣治即縣政府就在現在銅盂和和平交界的小北山的南面的崑山上,當韓愈從潮州乘船從棉城後溪古渡登上潮陽的土地時,就被這片土地一個新興鄉的地方所吸引,他兩次到潮陽的目的就是為了祭祀新興鄉南面龜頭海的大湖神,《祭大湖神文》就是為了這次祭神而寫。
在祭神的同時韓愈順路到東巖的白牛庵拜訪大顛禪師,在東巖白牛庵上,大顛禪師以錫杖開泉為韓愈止渴,白牛庵也自此改名為卓錫寺,與此同時,韓愈縱觀潮陽地理,似乎看到了本文前面所介紹的場景,潮汕平原中有一個潮陽平原,而潮陽平原之內,還有這麼一個左右環山,練江作障,面海背洋新興鄉,於是,他以刺史的身份做了一件影響力潮陽人千年的大事,將潮陽的縣治從崑山移到東巖和西巖這兩條山脈所環繞新興鄉這個地方。
韓愈薦請孝廉舉人範思禺署理縣事,從此新興鄉這個地方成為潮陽人千餘年來的縣政府所在地,韓愈又將自已俸祿出給新興鄉置鄉校,辦學示教,以揚儒家之風,經過韓愈的教化,新興鄉這個地方蠻煙初化,民風士習日漸,賢才輩出,自此新興鄉“海濱鄒魯”的稱號享譽海內外,當然這個稱號並非新興鄉專屬,但凡韓愈有所做過教化功績的地方,都受韓文公的文風所影響,都稱為“海濱鄒魯”。
韓愈之後數百年,新興鄉既立為縣治,經過歷代興建,新興鄉修建了一條護城河,這條護城河,從練江北面海新河作入口,一直連線到韓愈踏上潮陽土地的第一個渡口:後溪古渡,它成功打通了練江和榕江的水系,有了這條護城河,練江上的船舶從此可以直接開往榕江。
沿著這條護城河,河上建成的橋樑也將新興鄉分為四大方位,即現今天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四大區域,又在這四門的中央,建起了一座能夠代表潮陽文化的千年古塔:文光塔有詩如此介紹:“寶塔如彩筆,碧空似錦箋,龜頭海是硯,朝天寫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輝照潮陽。”為了美化環境,又在護城河內的區域遍植木棉樹,於是新興鄉自成改名為棉城,自此,千百年來,棉城成為潮陽的縣城的地位無人能撼及。
時代在變化,隨著棉城的舊城改造,五十年來,棉城發生了番天的大改造,很多古蹟古巷早已不復存在,隨著潮陽縣被拆分潮陽和潮南兩個區,今日的棉城,其實很難再找到當時縣城的輝煌,但是有一條沒有變,現今潮陽區政府所在的地方,就是唐朝時韓愈特地從當時新興鄉範氏的祖地上接收過來的。自建成縣衙後,它再也沒有變過。
最後,用後溪古渡韓愈渡江亭的對聯結束本文說明韓愈對潮陽的功績:“開理學淵源詩書長昭日月,化蠻煙瘴雨壑廓功垂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