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詩看元旦-盧恩俊

走進古詩看元旦-盧恩俊

  作者:盧恩俊

  元旦,一個閃爍著詩意光芒的詞彙:一元復始,一輪新年初始的太陽在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而當我們走進古詩看元旦,則更會見其光彩熠熠!

  寫元旦最早的詩當屬南朝蕭子云的《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中國的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元旦一詞最早則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也有“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所以古詩中的元旦,不是現在通行的`公曆一月一日,而是指的陰曆正月初一。

  然而,古代並沒有法定新歲第一日一定叫元旦,因此其他叫法也不少。這些叫法在古詩中多有體現。《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隋元會大饗歌》中稱“元春”:“展禮肆樂,協此元春”;曹植《元會》詩中稱“元祚”:“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晉·庾闡《揚都賦》詩中稱“元辰”:“歲惟元辰,陰陽代紀”;晉·辛蘭曾《元正》詩中稱“元正”:“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唐·楊師道《奉和正日臨朝應詔》詩中稱“元辰”:“皇猷被寰宇,端扆屬元辰”;唐·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詩中稱“新正”:“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唐·杜甫《遠懷舍弟穎、觀等》詩中稱“元日”:“舊時元日會,鄉黨羨吾廬”;唐·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稱“元朔”:“獻歲視元朔,萬方鹹在庭”;唐·溫庭筠《元日》詩中稱“端日”:“緒風調玉吹,端日應銅渾”;宋·范成大《爆竹行》詩中稱“歲朝”:“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宋·宋伯仁《歲旦》詩中稱“歲旦”等。這些都是元旦的其他叫法。

  再就是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也不一致,伴隨朝代變更亦有變動。夏在正月初一,商在臘月初一,周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定為十月初一,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恢復夏朝以正月初一為元旦的紀年方法,故又稱“夏曆”,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但當時並未正式公佈。直到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才正式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西曆(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品讀古詩,盡享樂歲圖。“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晉·周處《風土記》曰:“除夕之夜,改年更歲,人們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因此,“守”有“除”與“迎”的雙層含義,人們格外看重這一天。古人因此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元旦“樂歲圖”。

  元旦樂歲詩最有名的要屬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那首名作《元日》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人擇取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元旦迎新圖;而唐·成文斡的《元旦》——“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嚐”,則充分體現了年老童心與兒孫同樂的喜慶場面;唐代詩人厲元的“玉座臨新歲,朝盈萬國人。火連雙闕曉,仗到五門春。瑞雪銷鴛瓦,祥光在日輪。天顏不敢視,稱賀拜空頻”,讀之就像走進了一幅典雅隆重的宮廷賀年圖;“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明·陳獻章的這首《元旦試筆》,更是將人們歡慶佳節的樂歲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陸游的這首《己酉元旦》,描寫一夜細雨融化了殘雪,陽光燦爛,晴空一片,陰鬱一掃而光,又是何等清新美好。此刻,把酒寫聯,辭舊迎新,真是一件賞心樂事。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不著“元旦”“元日”等詞彙,卻寫出了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

  品讀古詩,領悟述懷情。“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元旦是回首舊歲、衝刺來年的起點。北宋·蘇東坡《守歲》詩中道:“欲知垂盡歲,猶似走壑蛇……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詩人把飛逝的時光比作鑽洞的長蛇,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如同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詩人如此強烈地感嘆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今日讀來仍是醒世警人。而唐·孟浩然《回家元日》——“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既表達了大唐盛世老百姓迎春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自己身為讀書人卻仍惦記百姓疾苦的情懷。宋·宋伯仁的《歲旦》雲:“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詩人不僅知足常樂地歡度著新年,還告訴世人:春來了,只要快樂在心,安詳沉靜,一切順其自然,定會健康長壽。明代才子文徵明,25歲大好年華時元旦揮毫賦詩,既回首感慨“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幾番除”,又激奮“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詞”。清·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字裡行間躍動著一顆赤誠的童心,反映出他脫離官場後恬靜愉悅的心緒。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耄耋之年寫了《除夕》一詩:“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足見老人依然惜時奮進之意,如此守歲達旦,心裡萌動一股活力,來年與時俱進,怎能不創造出人生新的輝煌?

  “古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元旦,是盤點人生、領悟生命的驛站。在這舊年與新年交替的門檻上,盤點過往,感悟人生,雖是時光飛逝,人生苦短,歲月不居,但“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我們自醒自悟,不斷補給加油,在新的一年裡,必能開啟一段昂揚向上的新徵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