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古詩吧!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註釋

  ①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② 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洛水貫都,以像星漢”此處或以星津橋指代天津三橋。”東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 。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③ 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線洛水南岸的裡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開啟,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

  ⑤ 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

  ⑥ 遊伎:歌女、舞女。一作“遊騎(jì)”

  ⑦穠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豔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⑧落梅:曲調名。

  ⑨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唐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⑩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正月十五日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上元節。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採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中間兩聯是節日歡樂氣氛的具體寫照:萬家空巷,一起湧上街頭;人人雀躍,不分富貴貧賤。上聯寫達官貴人,走馬觀花,馬蹄濺起飛揚的塵土;明月當空,照耀著簇簇攢動的人群。下聯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遊伎們豔裝行歌,唱著“落梅”一類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說遊行的歌伎們濃裝豔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說她們邊走邊舞,邊舞邊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漢樂府《橫吹曲》的典調之一。這裡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這些描寫不難想象,洛陽城裡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覺已至深更半夜,但歡騰的人群仍然樂而忘返,希望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過去。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裡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正月十五夜燈

  唐代: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註釋

  千門,形容宮毀群建築宏偉,眾多,千門萬戶。如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於門”。

  內人,宮中歌午藝妓,入宜春院,稱“內人”。

  著,同著,猶“有”。此句形容歌聲高唱入雲,又兼喻歌樂聲悅耳動聽,宛若仙樂下凡。

  本詩描寫 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

  唐宮內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雲,有鳥瞰式全景、有特寫武近景,場面壯觀,氣象恢宏。

  千門開鎖萬燈明:“千門開鎖”就是指很多門的鎖都打開了,“千門”泛指很多門,門鎖都打開了即人都出門了。

  “萬燈明”萬燈,泛指很多燈,明則是亮起來了。正月中旬動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動”震動。形容熱鬧。“帝京”是指京城、國都百內人連袖舞:“三百內人”應該是指很多的宮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數眾多的,非實指。“連袖舞”是指一時天上著詞聲跳舞。“一時”是說當時,“天上著詞聲”是指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也是極言歌舞的熱鬧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數的眾多,聲可直傳天上。

  古蟾宮·元宵

  明代:王磐

  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裡有鬧紅塵香車寶馬?祗不過送黃昏古木寒鴉。詩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風,憔悴了梅花。

  註釋

  ⑴元宵: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這天晚上,民間有掛彩燈,觀彩燈的習俗。

  ⑵今歲嗟呀:今年到處都是嘆息的聲音。

  ⑶鬧紅塵:塵世熱鬧。香車寶馬:豪華的車馬。

  ⑷消乏:消沉,貧乏。

  這首散曲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小令描寫了往年元宵節的熱鬧、歡樂氣氛,同時又寫了寫作當年元宵節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對比,反映出明代國家日漸衰敗,百姓生活每況愈下的情形,對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深表同情,對官府的殘酷統治表示強烈不滿。

  此曲用“今歲”、“往歲”的對比手法, 描寫了元宵節冷落的`景象。“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 怨也千家。”正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實況和廣大人民對反動統治的憤懣情緒。據《堯山堂外紀》載:“弘治、正德時,‘高郵元宵最盛, 好事者多攜佳燈美酒, 即西樓為樂。……後經荒歲苛政, 閭閻凋敝, 良宵遂索然矣。’”這段話正可做為這首小令的最佳註腳。

  十五夜觀燈

  唐代: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譯文在色彩華麗的燈光裡,夫妻舉辦芳宴玩樂慶祝,精緻的燈具下,年輕人顯得更加光鮮豔麗。

  燈光絢麗的色彩遙遙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的點綴著天際。

  連線天河的燈光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著高樓的燈似乎月亮懸掛空中。

  還有美麗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註釋①錦:色彩華麗,這裡指色彩華麗的花燈,正月十五有放花燈的習俗。

  ②開芳宴:始於唐代的一種習俗,由夫婦中的男方主辦,活動內容一般為夫妻對坐進行宴飲或賞樂觀戲。宋羅燁《醉翁談錄》“常開芳宴,表夫妻相愛耳。”開,舉行。

  ③蘭缸:也作“蘭釭”,是燃燒蘭膏的燈具,也常用來表示精緻的燈具。

  ④早年:年輕的時候,這裡指年輕人。

  ⑤縟彩:也作“縟採”,絢麗的色彩。

  ⑥漢:天河,銀河。《迢迢牽牛星》中有“皎皎河漢女”,即為銀河中的織女星。

  ⑦依:靠著,依靠。《說文》依,倚也。

  ⑧千金笑:指美麗女子的笑。

  ⑨九枝:一干九枝的燈具,枝上放置蠟燭或加燈油,也泛指一干多枝的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