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石舫》賞析

顧城《石舫》賞析

  石舫

  顧城

  這是一隻船

  永遠不能航行

  它那岩石的船身

  決定了這種命運

  它也不會沉沒

  因為從不航行

  世上一切船隻

  都沒這麼平穩

  也許因為平穩

  便有很長壽命

  也許因為長壽

  便有很大名聲

  盛名引來了遊人

  高興地把它坐乘

  不是要渡向彼岸

  目的是船本身

  一九八O年

  石舫,大是中國的“特產”,北京、南京、蘇州等地都可見到。當然,這種“石舫”已成“古董”,在今天,除了觀賞,別無用處。至於在過去,發揮過什麼作用,也未見歷史記載。這首詩只是詩人觀賞石舫時的即興之作。

  詩的第一節寫石舫雖具船形,卻“永遠不能航行”。船是要與水打交道的,而石舫則因為是岩石做成的,就決定了它不能下水,不能航行的“命運”。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造它呢?

  詩的第二節,詩人抓住石舫不能航行就不會沉沒的特點,指出“世上一切船隻/都沒這麼平穩”。詩人筆下,忽然充滿了諷喻:是“世上一切船隻”不如石舫呢,還是石舫不如一切船隻?既然叫做船,它只要不動就是平穩,每一塊石頭都平穩,何必使石頭造成“船形”才算平穩呢?這種平穩,實際是害怕與風浪相搏的.懦夫所歡迎的平穩。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清zheng府屈膝於列強的侵凌,甘心割地賠款,以求苟安,雖有海軍,形同虛設。所有的石舫大都是在失敗的形勢下造成的。北京頤和園及其石舫,就是為了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大慶而挪用海軍軍費造成的。石舫所象徵的“平穩”實際是對清zheng府fu敗無能的反諷。

  詩的第三節便從“平穩”引伸開去。石舫的“平穩”自然會有很長的“壽命”,“壽命”一長,代代相傳,名聲便很大,成為古蹟,供人觀賞。不擔風險,樂得一遊。在過去,石舫作為普渡眾生到達彼岸的象徵,可能尚可淨化某些人的心靈,但在今天,封閉已久的祖國,敞開了大門,石舫所象徵的“平穩”已無人欣賞了,儘管“盛名引來了遊人/高興地把它坐乘”,然而“不是要渡向彼岸/目的是船本身。”這一畫龍點睛之筆,點明石舫作為古蹟只有審美和審醜意義,而無實踐意義。

  詩是半格律詩,深入淺出,似與“崛起”的一代沒啥關聯。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大多是因果句,流轉如彈丸,呈現步步進展、上下叩擊的節奏感,可讀性*較強。

《顧城《石舫》賞》相關文章:

1.

2.

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