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桔柏渡(在昭化縣)》原文及註釋
杜甫《桔柏渡(在昭化縣)》原文及註釋
原文
青冥寒江渡,駕竹為長橋。
竿溼煙漠漠,江永風蕭蕭。
連笮動嫋娜,征衣颯飄颻。
急流鴇鷁散,絕岸黿鼉驕。
西轅自茲異,東逝不可要。
高通荊門路,闊會滄海潮。
孤光隱顧眄,遊子悵寂寥。
無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註釋
①桔柏渡:在今四川廣元縣南八十里嘉陵江畔,至今仍為渡口。
②青冥:高遠貌。
③竿溼煙:全詩校:“一作竹竿溼。”
④江永:江水源遠流長。永,全詩校:“一作水。”
⑤連笮:用竹索編成的橋,嫋娜:搖晃貌。
⑥飄颻:飄動貌。
⑦鴻:鳥名,似雁而大。鷁:水鳥名,羽色蒼白,善飛。
⑧黿:黿是爬行動物,外形像龜,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綠色,近圓形,長有許多小疙瘩。鼉,鼉是鱷形目鱷亞科鼉屬的其中1種(學名:Alligator sinensis),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太湖,又名中華鱷、揚子鱷(Yangzi Crocodile),俗名叫地龍、豬婆龍,是中國的特有動物。
⑨西轅:車轅向西,指身向西行。
⑩東逝:水向東流。
11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
12會:會合。
13孤光:遠光,含昏暗意。顧眄:指視線。
14寂寥:寂寞冷落。
15洗心胸:消除憂思。
16山椒:山頂。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繁體對照
桔柏渡(在昭化縣)
青冥寒江渡,駕竹為長橋。
竿濕煙漠漠,江永風蕭蕭。
連笮動嫋娜,征衣颯飄颻。
急流鴇鷁散,絕岸黿鼉驕。
西轅自茲異,東逝不可要。
高通荊門路,闊會滄海潮。
孤光隱顧眄,遊子悵寂寥。
無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