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職業意識思考範本

《弟子規》與職業意識思考範本

  現代社會,要想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中華浩瀚的典籍文化是民族永不泯滅的法寶。幾千年前的中華文明早給世人交待了一個規矩:道義之交,可以終身。

  回顧從前學業之餘讀過的《三字經》、《四書五經》、《增廣昔時賢文》和《弟子規》等名篇,都是古人教我們如何學習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通篇要求人們從小就要在瑣碎的生活小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我最初讀到的是草本,有個幼學瓊林篇目。那時,不會太多的想到職業化的東西,只是當作修身的體驗。

  2014年6月30日,晚在學校興時過的今天,由單位的培訓安排,讓我重溫到它的偉大生命力。

  由清朝李毓秀和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的《弟子規》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通篇以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為依託,講人的日常生活最細微處的行為規範,背後蘊含著深刻的人本道義思想。

  由於讀過本篇,加上有過宗族家訓的探討經歷,於是就對早先的一點認知多了些感受,《訓蒙文》不單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也是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本。本次培訓,課程開篇援引了一些優秀人物與事件,來印證《弟子規》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輝與前輩先賢的.大智和大慧。同時,透過傳統道德教育著作《弟子規》之於時間、形象、儀態、過錯、說話、恩怨、取捨的管理真諦,之於幸福、功名、衝突、快樂與責任心於平常心的解讀,給我們揭示了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工作、如何開展工作、怎樣才能快樂工作的簡單道理,指出了作為一名企業職工,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嚴謹高效的職業人,如何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汲取並運用這些孔孟先賢的道德教育之真諦,發現生活之美、發現工作之美,有效管理自己,增強自己的職業意識與責任心,實現工作、生活所賦與的責任。重溫後,醍糊灌頂,發人深醒。借興談幾點職業意識思考。

  一、力行,學文。《弟子規》昭示我們,如果所學的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就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而如果只懂得賣力去做,不肯讀書學習,而固執於自己的見解,就不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為此,我們不僅要善於學習,善於實踐,還要善於學用結合。我們要反對只學習不實踐的死讀書,不做華而不實的無用人;反對光實踐懶學習的不讀書,不做不明事理的固執人。聯想到最近我們開展糾“四風“的剖析活動,大家要想克服“學用脫節”的表現,就不要自暴自棄,想崇尚科學、或聖賢,就應該循序漸進,合理安排寬裕的學習時間,抓緊繫統性的學習一些東西,以求達功到自然成的境界。

  二、定位,角色。《弟子規》告慰我們,人一生下來,最初的人生角色,就是為人子弟。人生第一個角色做好了,才有資格做好其他角色。好比一個人從小不孝順父母,長大之後也做不好父母的角色,因為他從小不恭敬父母,他就看不到父母優良的地方,他也就無法繼承,從而他做不好一個父母的角色。其次是忠誠度。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放在企業中來說就是,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孝悌,在家孝敬父母才會忠於企業、上司,學會了尊重父母兄弟,才會在企業尊重上司、同事,與他們和睦相處。可以說,愛公司、愛團隊、愛客戶、愛產品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都是發源於孝和愛,塑造每個員工自身的精神信仰,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統一團隊的價值觀。

  三、溝通,合作。《弟子規》明示我們,過去講究的商業思想其實與現代企業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則是相同的,每個員工都可以從中吸取營養,提高自身的素質。應對、許諾、崇尚、非貌是說我們對人要熱情接待,慎重許諾,注重品行,非貌閱人。對於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地答應客戶;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進退兩難。你行為高尚,名聲自然會高;因為客戶敬重的是你的品行,而不是看你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客戶,也不要對弱小客戶傲慢無禮;不要嫌棄過去的客戶,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客戶。不要接受客戶的賄賂。不論是什麼客戶,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有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不論是什麼客戶,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有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企業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溝通和合作,每個員工都要有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方法。企業與客戶、企業內部之間的等級觀念、利益攸關點不同於學校和家庭,因此,適宜、有分寸的職業禮儀事關員工個人形象,影響企業的形象和效益。

  人來一世,無外乎兩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固然沒有一定的法則和標準,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則,一定有它的技巧與規律。《弟子規》講的做人規則,也是人間的規律——作為人,所必需遵從的規律。《弟子規》透過113件小事悄然塑造人的高尚正確的價值觀和素養,正是我們每個員工建立內心價值觀需要教育的理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