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文化內涵與困境
《邊城》的文化內涵與困境
《邊城》是個虛擬的世界,是個理想化的世界,在《邊城》中有許多現在已經消失了的人性的光輝,也有湘西的一些習俗。這就是《邊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邊城》的文化內涵與困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的文化內涵與困境
摘 要:《邊城》以散文化的語言和敘事傾向的淡化為整個作品營造了一種優美而清涼的氛圍,使讀者在閱讀中體驗到一種夢幻感和超離感,使讀者感到湘西文化之美。
關鍵詞:邊城;沈從文;文化內涵;困境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成熟期的代表作,汪曾祺曾說:“《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樣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煙臺瑪瑙櫻桃。” 沈從文個人也談到,自己受到廢名作品的影響很大,他的小說通常以散文化的語言和敘事傾向的淡化為作品營造了一種優美而清涼的氛圍,使讀者在進入閱讀狀態後體驗到一種夢幻感和超離感。《邊城》顯然也體現出這種審美特徵。
一、《邊城》的文化內涵
小說以舒緩優美的筆調塑造了一個作者眼中的湘西世界,或者說是他心目中的湘西世界。這個湘西世界經作者目光的回望、純淨心靈的過濾,脫去了野蠻和落後,成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沈從文一直自詡“鄉下人”,他對故鄉湘西有著很深厚的鄉土情結,同時他又不像其他鄉土作家如魯迅、蹇先艾等人深蘊著對貧困落後的故鄉的批判現實精神,去表現一種愛之深痛之切。他願意選取湘西美好的一面來給已經漸漸失掉這份純真與淳樸的現實湘西一個對照,一個警醒。他的創作追求也是很明確的。可以說,優美而健康的人性在《邊城》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天真質樸如小獸的翠翠,慈祥善良的老船伕,熱情豪爽的船總順順,甚至過渡的路人,賣肉的商販,無不體現著一種生命的本真狀態。這是他對現實湘西的個人化處理,是他理想中的烏托邦。這種引人向善的描寫又把人性拔高到一種愛與美的神性,這也是作者小說的基本立場。對照他的其他作品《蕭蕭》《三三》,作者對蕭蕭命運悲劇性的淡化處理,對她懵懂生命的悲憫態度;對三三母女的溫暖情感,對三三的淳樸善良的描寫都體現出作者的文化追求。然而,沈從文又談到,“我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這說明,解讀《邊城》並不能僅僅從一個烏托邦的湘西世界出發,還應看到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仔細讀來,《邊城》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小說的開篇就埋有伏筆,寫了上一代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而後寫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同樣經歷了一系列的誤會與巧合(包括儺送邀請翠翠去家裡坐坐反而被翠翠誤會,儺送過渡時翠翠剛好去後山採虎耳草等細小的情節),還有老船伕因女兒的不幸而促成的謹小慎微的性格,造成了船總家對他的誤會等等,這些共同造成了這對年輕戀人最終相離的悲劇。據說,沈從文在寫《邊城》初稿時曾賦予作品一個完全的悲劇結局,但經由夫人張兆和的反對與建議,又將結局改為半開放性的。由此可見這部作品的深層悲劇意蘊。
就是如此一部田園牧歌式的美麗小說,文章也沒有脫離現實完全成為一部臆想式作品,諸多不和諧因素也比比皆是。例如船總順順對“碾坊”婚事的安排,翠翠在高樓上聽到的談話,都展現了一種功利化追求,這也許是作者的痛惜之處,也是現代文明對原始湘西世界的一種侵入,然而作者舉重若輕,著力淡化了這一矛盾。作為文中重要意象的“白塔”,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塌而後又重修,象徵著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以及對重塑湘西未來的渴望。沈從文一邊試圖挽留湘西的神話,另一方面又預見到“湘西世界”無法挽回的歷史命運。他試圖從人性道德的角度,去透視一個民族可能的生存狀態及未來走向。
二、《邊城》的寫作困境
《邊城》也存在其寫作困境,學者王德威認為“《邊城》中表現的人性的‘簡陋’與‘貧困’。”這主要是指主人公“翠翠”這個人物形象缺乏主體性,在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敘述中,翠翠幾乎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接受地位,缺乏獨立性和自由性。但我在思考的是,假如翠翠的形象是獨立自主的女性,《邊城》這個故事還會不會發生,這種清新朦朧的美學追求還能不能達到,藝術效果還能不能如此深入人心,也就值得討論了。關於對湘西世界的美化描寫,評論界也有學者提到邊城是一個“反現代化的城堡”,對古老湘西的深情維護,是沈從文在“心理上的慰藉”。《邊城》是老嫗絮絮地講的一個完美的童話。童話大多很美,但童話的毛病在於太過完美。不少學者說沈從文“瞭解湘西人民生活……他僅曉得他們一些情形,並不曾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沒曾血肉相連”。所以“沈從文作品反映生活面很廣闊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霧中的花,雲中的月”,給人以 “虛”的感覺。王曉明還注意到沈從文的`文體有矯情的毛病,由於其創作心態的矛盾,所以創作中總受這種心態牽制,在表達朦朧感受的湘西小說中總是有意無意去讚美那些與城市文化相對立的東西,不管是原始的性愛還是愚昧的迷信。這些也許是《邊城》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困境。
三、結束語
總之,《邊城》有一種優美而清涼的氛圍,有一種夢幻感和超離感,對這部作品文化內涵的探討有很多。但任何文學評論都是一家之言,只要讀者能從中領略到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美麗,才是對於讀者的最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汪曾祺談師友[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2]沈從文.邊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附文
《邊城》的主題賞析: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