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年級元宵節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2017三年級元宵節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新春佳節的鞭炮聲剛剛散盡,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緊隨而至。下面是三年級元宵節的手抄報圖片大全,和小編來看一下吧。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了,今年的元宵節特別熱鬧。
有關元宵節的由來,據說是在漢武帝時代,宮中有位宮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親人,但又無法出宮,有位大臣叫東方朔,他知道後決定要幫助元宵,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東方朔假扮成算命師,來為人民算命並說:“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會有一位騎驢的女子,來燒這裡,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裡的老人都到城門等候,天黑時,女子就會來,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來了一位騎驢的女子(其實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說:“我是領旨來燒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給你們一個預言:長安在劫,火燒帝闕,十六天火,燄紅宵夜。”說完便離去了。漢武帝知道後請東方朔想辦法,東方朔說:“聽說火神愛吃湯圓,就叫元宵來做吧,畢竟她最會做湯圓,另外還要臣民一起做燈,十五晚上掛滿大街小巷,並點燃爆竹,到時候,火神就會以為那是大火,一定能瞞過祂。十五的晚上元宵照東方朔的指示,果然見到自己的家人;從此以後,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也因為供奉的湯圓是元宵做的,所以人們也叫湯圓“元宵”,正月十五也稱做“元宵節”。
每逢元宵節除了提燈籠、吃元宵外,當然各地都會辦的就是猜燈謎活動。但如今各地都有許多不同型態的節慶安排,像放天燈、放蜂炮、炸寒單等,變成每年固定舉辦的民俗慶典活動,也象徵年節即將告一段落,代表過完元宵後,又將是上學、工作的開始了。
相傳,春秋時節的一天,楚昭王路過長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著的東西,便命人打撈上來,仔細一看是一種外白內紅可以吃的東西。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楚昭王便前去請教孔子。孔子看見這種飄在水上的東西之後,說:“這個東西名叫浮萍果,誰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著個人將要復興國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戶都要煮這種外白內紅的元宵吃。
千百年來人們都還在吃著元宵,以表示人們對親人的思念。每當過元宵節的時侯,我們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媽媽把元宵煮好了的時侯,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擁上去爭著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的元宵後。大家又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看電視,吃糖,大家歡樂無比。
聽姥姥說,原來的元宵僅是放了紅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現在已經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應有盡有。現在的元宵和原來的元宵相比味道更好、營養價值更高了。
我特別喜歡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可以吃到美食,還可以讓我門團圓在一起,開開心心地渡過一個歡樂的節日。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習慣,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的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
漢族的傳統節日尤其讓我縈繞於心。元宵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的大節,有著兩千餘年的歷史,它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在端上幾碗熱騰騰的湯圓,大家開心的笑著,多溫馨的場面,讓人難以忘懷。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綵,觀燈遊賞,煙火當然是是必不可少的,夜晚放燈,那時可謂是萬家燈火連成一片,壯觀而美麗。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比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等等。元宵節,正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但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流逝得那麼快,眨眼間,正月十五就這樣過去了。一如既往,時間沒有停留在這一刻。孩子們該去上學了,大人們該去工作了。大家都在企盼著下一個元宵節,下一個更熱鬧的元宵節……
自古,農曆五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的民俗大節,“正月十五鬧元宵”生動地道出了節日的特點。喧鬧的戶外遊戲、盛大的歌舞遊樂,光彩奪目的火樹銀花,體現了百姓“正月十五鬧元宵”特狂歡精神。
元宵燈會少不了猜燈謎,你們“迷”是來的嗎?且聽我道來:“迷”源自有趣的故事,叫王少,為發洩對財主嫌貧愛富的憤恨之情,將暗含譏諷之意四句詩寫在又大又亮的花燈上,“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稱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光人衣裳不人。”王少在元宵之夜,打著這頂花燈來到財主家門前,這頂花燈來到財主家門前,財主與家人前來觀燈,看後氣急敗壞大喊:“竟然敢辱罵老爺!”說罷,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提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這四句詩迷,謎底是針。”開始把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之人猜測取樂。
寫到這兒,我聯古代的元宵之夜,電的時代,可當時的夜景卻被裝飾得“火樹銀花不夜天”,古人的智慧,高超的製作工藝,在燈具上淋漓盡致的。氣勢磅礴的大紅燈籠、玲瓏剔透的宮燈,設計精巧的走馬燈,華美的燈具,令我感動、令我讚歎、令我對祖國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
歷史記載著燈光的演變,燈在歷史中發展。古人的巧妙發明和精心,哪有今夜的五彩繽紛。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來到了,元宵節又稱上元佳節,是春節後迎來的又一個傳統佳節。
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歲月不斷流逝,但元宵節的很多民間習俗至今非常盛行。比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放煙花等活動,給元宵節增添了光彩。
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元宵節還有包元宵的習俗。今天我有幸跟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正巧碰到外婆在包元宵,我就跟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來和糯米粉,然後不斷地用力揉麵,一直揉的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著把面揉成寶塔的形狀,從“寶塔”的頂兒上拽下一塊塊麵糰,搓成圓團,中間掏個洞,兩隻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放在這個洞裡,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著把洞口封住,最後,把做好的元宵放在手心,兩隻手柔和地將元宵搓圓,這樣一個元宵就做成了。看了外婆包元宵,我的手忍不住癢癢了,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元宵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元宵了,我們把元宵放在燒開的水裡,不一會兒水滾開了,元宵一個個漂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的元宵真叫人眼饞!我們大家吃著這熱騰騰的元宵,心裡感到非常舒暢,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樂呵呵地說:“元宵象徵著我們的生活甜甜美美,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