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導遊詞(通用15篇)
古城西安導遊詞(通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作為一種解說的文體,它的作用是幫助遊客在旅遊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所旅遊的景點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城西安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
各位尊敬的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們這回西安之旅的導遊。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導好了。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世界遺產之一,秦兵馬俑。景點位於西安臨潼,我們坐的車也是去臨潼的,行程大約四十分鐘。我想提到西安的臨潼,你們肯定會想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桶。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按次序下車。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後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始皇說:“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覺得這樣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們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挺不錯,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那時候秦始皇的一點頭,今天就見不著這氣魄雄偉的兵馬俑軍隊。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點了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麼大,那麼數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個。一號坑上面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再細細遊賞,遊覽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有的神態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有的則是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慮如果作戰,戰勝敵人。滿是大將風範。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個體格健壯,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
接著繼續來看騎兵俑,仔細觀察,它們身上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左手持弓箭,彷彿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打仗時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駒。看前方,那陶馬跟真馬一樣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如果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還是騎兵俑,都好像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連陶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報國,走進它的身旁,似乎能感愛到輕微的呼吸聲……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各位親愛的遊客們,時光飛逝,今天的秦兵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現在我們準備啟程回賓館,接著後幾天的活動內容……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儲存完整。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倡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3
各位尊敬的遊客: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特別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遊覽的西安城牆,它是世世代代陝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徵。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4
各位尊敬的遊客:
西安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遺存,歷經八年擴建而成的,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而又儲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築,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牆建築型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矩形城池,牆體全長13.74公里,南、北垣稍長於東、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稱“敵臺”,全城共98座敵臺;每座敵臺上建有屯兵敵樓1座。城四隅各建角樓1座。東、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門1座,各門外均建有護門甕城,甕城上建有城樓、箭樓各1座。甕城外臨內側護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橋”的閘樓(亦稱譙樓)1座。孔廟(即“碑林”)旁側城頂建有魁星樓1座。
城牆頂面以三層大磚墁砌,稱“海墁”。海墁外沿建垛牆,全城共有垛口5984個,內沿建“女兒牆”。城垣內面建有登城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西安明城牆歷經六百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損壞嚴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開始對西安城牆及護城河、環城林進行全面整修。按照規劃,將逐步恢復這一古城牆的舊有風貌。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瞭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曆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5
各位尊敬的遊客:
鐘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萬曆九年遷址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成為一做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萬曆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作怪,於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反應了這段傳說。
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
鐘樓建成198年後,經歷了一場整體搬遷。這次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擴有關,鐘樓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整體遷移的過程。
鐘樓初建時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後的二百年間,西安城不斷擴建,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天的地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6
各位尊敬的遊客:
唐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雲、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鍾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於世的絕少手筆。景雲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我們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雲鍾錄製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於當時的戰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現在請大家看遠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便是《石臺孝經》。《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此碑作釋作序並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7
各位尊敬的遊客:
鐘樓地處西安繁華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它古時用來在清晨敲鐘報時,故稱鐘樓。從建成之日起,鐘樓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徵,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鐘樓始建於1384年。鐘樓的基座是正方形,佔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寬35.5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高36米。外部重簷3層,但內部僅上下兩層。樓簷四角攢頂,簷下飾有彩繪斗拱。“斗拱”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築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觀。斗拱在商代就已出現,在我國青銅器的花紋上,可以看到較完整的斗拱圖象。
特點: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斗拱,攢頂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
巨鍾軼聞: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8
各位尊敬的遊客:
西安街是西安聞名的美食文化街區,是西安特色小吃最齊集的街區,也是來西安必去的處所。其汗青久長,距今已有上千年汗青。
西安街作為西安風情的代表之一,是街區多條街道的統稱,由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數條街道構成,在鐘鼓樓後。
其深摯的文化秘聞,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肆,近300種特色風味小吃,讓人樂不思蜀,欲罷不能的魅力地址!
街作為飲食齊集的街區而著名,這裡固然被看成了針對外地旅客的旅遊點,但著實內地住民一向把這裡當做吃小吃、逛街休閒的首要場合,尤其是炎天的夜市上在此用飯乘涼消磨時刻的市民的更多。著實整個"回坊"地域都是飯店林立,各類百般的食肆與攤點密密麻麻連成一片,箇中不乏內地人最承認的老字號小店。"回坊"地域除了北院門、大進修巷、西羊市外,還包羅大皮院、東羊市、北廣濟街、橋梓口等一大片地區,老西安把這一帶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尋最布衣最真實的西安餬口。不外後幾個處所要從街向深處走得遠些,不輕易找到,外地旅客相對較少。
晚上的街有著與白日差異的出色,整條街被濃重的商人氣味覆蓋,階梯兩旁遍佈掛著電燈、汽燈的各類攤鋪,首要銷售糕餅、乾果、蜜餞、小吃。這些小攤後頭則是很多策劃內地風味小吃的飯店,人多時不僅店裡人滿為患,連店門口也會擺滿桌椅。烤肉串、涮牛肚的煙火在不甚豁亮的燈光下瀰漫整條街,門庭若市的人群都是邊逛、邊吃,詩詞歌賦,看到小攤上中意的物件就和攤主還還價。還可以到鼓樓廣場的座椅上歇歇腳,看賣鷂子的小販把數十米長的鷂子一向放到馬路撲面的高樓頂上,統統都佈滿真實熱鬧的餬口熱情。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9
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們:
您們好!
歡迎您們來西安旅遊,很榮幸認識大家,更榮幸為大家導遊,首先,我代表王王旅行社熱忱地歡迎大家的到來,歡迎大家到我們神奇美麗的西安來做客,我姓李,叫王李,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導就行。為我們駕車的師傅姓李,李先生行車多年,行車安全交。給他,大家請放心好了。我們的車輛雖然不大,但卻容納五湖四海,因在座的朋友們來自祖國不一樣的地方,有道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既然我們能夠從13億人口中,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一樣時刻走到一齊,相聚在楚雄,相聚在這小小的車廂裡,這就是緣份!所以我推薦大家都能認識一下,好不好?
好,從此刻起,我們大家就算認‘識了,相信各位朋友都能十分珍惜人生旅途中這一段同行的緣份,在這天的旅遊活動中彼此關照,進一步加深我們之間的友誼。
想必在座大多數人是第一次來西安,對西安比較陌生,但不要緊,大家儘可一能放鬆身心,在西安盡情享受旅遊的樂趣,因為我和李先生是值得依靠的,我們必須會盡力為大家做好各種服務,因為李李這座城市是值得依靠的,必須會使您體會到“賓至如歸””在家千日好,出門也不難”的感覺,期望李李的好山好水好人,能送給你一份好情緒,期望這份好情緒能伴隨您一生一世。
既然已經熟了,在此給大家提幾點要求,想必大家也不會見怪。
一是因為各位的生活習慣和愛好一不一樣,期望有煙癮的朋友儘量不要在車裡拍煙;二是,大家看,我們的城市比較乾淨,期望大家不要亂扔紙屑果皮,第三因為是一日遊,大家都期望在短時光內能夠了解楚雄,所以,請大家必須遵守王王王王時光,最後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在座的朋友們如果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特殊要求,請必須不客氣地提出來,我們必須盡力幫你解決。
根據預訂的計劃,我們這天的旅遊線路是這樣的。
我和司機先生將努力工作,使大家在楚雄的旅行成功,祝大家在楚雄身體健康,旅途愉快!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0
各位尊敬的遊客:
西安碑林建設於公元1087年,是保藏我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裡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富厚,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蒐集了古代的文獻文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成長的部門成績,反應了中外文化交換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生涯唐代石經的基本上成長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羅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謄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身謄寫的。孝經是孔子的門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門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標是暗示本身要以“孝”管理全國。後頭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臺構成,上刻有活躍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較量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構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首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羅《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常識分子必讀之書。由於其時印刷術不很發家,為了停止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呈現錯誤,並能永世生涯,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今朝僅存的一套完備的石刻經書。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1
各位尊敬的遊客:
走進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只見民俗文化一條街上青磚灰瓦、雕樑畫棟的傳統建築鱗次櫛比,透過門窗向屋內看去,特色十足的手工作坊裡,有現做現磨香油的、有傳統手工藝製作盧記豆腐的、有加工酸奶的……一幕幕傳統工藝精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爬山遊大唐昭陵,韋貴妃,長樂公主地宮。來袁家村賞花,杏花,梨花,桃花,蘋果花應接不暇。
袁家村主要景點有:昭陵、昭陵博物館、禮泉御桃觀光園等。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陵園面積30萬畝,周長60公里,陪葬墓200多座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陵山上廣植松柏,風景獨特,山勢孤聳回絕,登上陵山,勁風呼嘯、亂雲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右盼乾陵、攬物思情,追憶先祖功業、激勵人生志節。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昭陵博物館位於李弈骨埃冀ㄓ1972年,原名為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晉升為昭陵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目前,昭陵博物館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四個展廳。分別為昭陵文物精華展、唐墓壁畫展、以及碑林一、二展廳。
昭陵博物館現存由40餘座陪葬墓出土的8000多件精美文物,如國寶級文物――貼金彩繪文武官俑,有唐三彩中極為少見的藍綵女立俑,有展現中西方友情和文明橋樑的絲綢之路等。唐墓壁畫展廳裡為大家展出了由8個陪葬墓中出土的88幅等級居全國之最的精美壁畫。昭陵碑林是與孔府碑林、西安碑林齊名的中國三大碑林之一。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2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兵馬俑參觀遊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很高興能夠為大家講解,希望大家遊覽愉快。
在開始遊覽以前,我先提醒大家注意不要亂扔垃圾,不要照相,不要抽菸,不要高聲喧譁,請大家跟緊不要走散。下面,就開始本次遊覽。
兵馬俑的俑坑分為一、二、三號,一號俑坑最大,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67米,總面積 4260平方米,俑坑內兵馬俑最多,大約6千餘個,俑坑上面有一個拱形大廳,當你走進大廳,站在高處看的話,能夠發現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的十分整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的戰鬥隊形,就好象當年秦始皇帶領著千軍萬馬準備與敵軍作戰。
大家請看,這是將軍俑,它身材魁梧,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位運籌帷幄、機智果敢的大將軍。
再看這個武士俑,高約8米,體格健壯,體型勻稱,和我們真人非常相像。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好像隨時準備與敵軍決一死戰。
上身穿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戰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的兵馬俑,想必不用介紹大家都知道是騎兵俑,它們的神態就好似隨時準備聽候軍令、上馬衝殺。
好了,時間過得真快,本次講解到此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下面是自由參觀時間,再次提醒大家在遊覽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再見!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3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梁。今天由我負責向大家介紹我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000米處的秦兵馬俑。它南依驪山,北依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眾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
歡迎大家來到秦兵馬俑館內參觀。兵馬俑三個俑坑,最大的是一號坑。三個俑坑面積有20000平方米多,相當於50個籃球場。坑內兵馬俑近8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個整齊的長方形軍陣,真像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大家猜這位頭戴著鶡冠,身披鎧甲,手持寶劍,挺著胸,威風凜凜的俑是誰?A武士俑B騎兵俑C將軍俑。你們猜出來了嗎?什麼,猜不出來!我告訴答案吧,是C將軍俑。
哈哈,接下來,我說一下騎兵俑。他的頭戴圓形小帽,身著緊袖,下穿緊口被足蹬、長筒馬靴,披掛短小的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個個體格健壯,體型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好了,今天的遊覽接近尾聲了,願你們這次參觀秦兵馬俑的經歷成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記憶。我是導遊,謝謝!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4
親愛的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古城西安導遊詞 篇15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
現在我們進入的就是著名的5A級景點唐華清宮。唐華清宮位於美麗的驪山北麓,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宮殿。周、秦、漢、隋、唐的歷代皇帝,都在這裡建立過溫泉宮。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牧的《過華清宮》中均提到過這裡,“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說的就是唐代興盛時期的華清宮。
朋友們,我們面前的是九龍湖,九龍湖的對面就是《長恨歌》裡的長生殿,“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描寫的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順著路往東走,這裡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創作出《霓裳羽衣曲》的梨園,梨園是唐代著名的舞蹈聖地,也是和西域諸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五間廳的西面,是著名的唐代御湯,也就是楊貴妃洗澡的溫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寫的就是當時的沐浴場景。華清池後面的驪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流經這裡的地下水被加熱成43度,這裡的溫泉富含各種礦物質,是與古羅馬卡瑞卡拉、英國巴斯溫泉齊名的世界三大溫泉之一。大家可以在兩個噴泉處感受一下驪山溫泉,是不是覺得這裡水質純淨,洗過之後細膩柔滑?
現在我們已經遊覽了華清池主要景點,親愛的遊客朋友們,相信你們已經對這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歡迎你們再來臨潼、再來西安、再來美麗的陝西,謝謝你們的參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