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
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那麼問題來了,導遊詞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1
在西安,必去的地方其中就有城牆了。西安城牆,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一段城牆,也是我國最著名的古代城牆之一。它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在明朝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就修建起來了,但它依然是那麼宏偉。
一進南門,看到的便是一個甕城。大家都聽說過“甕中捉鱉”吧。甕城,就是把敵軍趕進一個只有一個出入口的範圍內,居高臨下地打擊敵人,這使敵人無還手之力。走近甕城,看到的是一塊塊已經老舊的磚頭,但是甕城依然屹立著,我心裡暗暗讚歎著古人的智慧。我站在甕城裡,想象著當年數萬大軍進了城,手上拿著各種兵器,但被城上扔下來的弓箭或石頭隨便宰割的時候,我心裡一震,這是戰爭的殘酷,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接著,我們走上了城牆。城牆上十分寬闊,可以並排走兩輛車那麼寬,但地上的磚石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坑坑窪窪。我們突然瞧見了有借腳踏車的地方,於是騎上了腳踏車,在城牆上飛馳。此時正值黃昏,我們迎著太陽騎去,看著一輪紅日慢慢地從形態各異的房子中間落下。餘暉灑在城牆上,城牆變得閃閃發光,光芒照到了雲上,本就美麗的雲更是蒙上了一層橙色的薄霧。聽著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看著夕陽慢慢落下,心情特別的舒暢。
西安城牆,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是戰爭的殘酷,更是寶貴的歷史文化。摸著城牆上的磚塊,雖然它們已經老舊,甚至有些殘破不全,但它們身上閃著亮麗的光芒,我彷彿又看見了當年千千萬萬匹馬,千千萬萬個人從中經過的場景。我心裡升起一種由衷的自豪,這一切,都是華夏子孫的傑作,都是值得敬佩的。
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2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
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
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
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線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定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定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
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線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裡,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簷,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
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
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裡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衛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閒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牆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
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裡,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3
絢麗柔和的太陽高掛在天空,陽光給城牆道鍍了一層金,我們一家四口,在這城牆道上互相加油,我們推著兩輛雙人腳踏車,從南門出發,準備開始環城之旅。
春風拂過臉龐,一陣陣的清涼沁遍全身,陽光燦燦,為我們鋪成一條金色的路,讓我們乘著光束飛馳。歷經滄桑的城牆道從腳下掠過,坑坑窪窪的道路,像歷史的程序一般,坎坎坷坷,陽光和煦的香味和著滄桑的歷史,伴我們通行。歡笑編織成一首首歌,在我們耳邊迴響,百聽不厭。向右望去,古風淡雅的磚瓦房頂,靜憩在陽光裡,綠樹成蔭,輕輕搖曳,為我們加油鼓勁。丁香站在枝頭,向我們招手,沁人心脾的味道,讓我們的心變得飄逸享受,歡樂無比。
向前騎行,一道刺眼的光芒,嚇得我一激靈,我揉揉眼睛:“啊,原來是廣仁寺主殿之上的黃金房頂。”那光芒比太陽還亮,閃爍著彩光,金的、銀的、紫的、綠的,像一隻開了屏的孔雀,昂首挺胸的面對太陽,耀武揚威著,比著誰的色彩更鮮豔,房頂兩頭翹起的裝飾使這“孔雀”更加炯炯有神,我閉上眼睛,彷彿看到了莊嚴的佛像,心懷憧憬的祈拜者,深深感到了西安的道教文化。
在我們的談笑聲中,一段開闊筆直的馬路出現在我們右側,車水馬龍、人群繁忙,街道兩旁的商鋪大樓鱗次櫛比,高矮參差不齊,汽車的汽笛此起彼伏的響著,好似一場大型的露天音樂會,沿著道路向前望,盡頭隱隱約約,時而看不見,時而看得見,望著那充滿古風的的大廈,我被深深地震撼,城牆之中何地如此繁華,媽媽看透了我的不解:“這條是解放路,一條長到看似沒有盡頭的路,在媽媽小時候,這條路是全西安市最繁華的路了。”我張著嘴,由衷的讚歎:“飽受歲月滄桑,昔日的繁華卻不曾褪色,西安的商業維持的多麼好。”
繼續前行,頭頂已有汗水,但西安的魅力化作我的動力,支援我一直向前,之後,我們還看到了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的永興坊,肅靜淡雅、莊嚴沉穩的碑林博物館,看到了魅力西安。
夕陽西下,我們的環城之旅結束了,西安城、城牆韻,我愛西安。
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4
西安城牆,是古都西安的標誌性景觀。現存的城牆建於明朝初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牆。城牆總周長約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包括護城河、角樓等一系列設施。
目前西安城牆共有八處可以登城,分別是:東門(長樂門)、南門(永寧門)、西門(安定門)、北門(安遠門)、含光門、文昌門、和平門、尚德門,遊客可以就近登城。其中南門是西安城的迎賓門,也是遊客選擇最多登城的一個門。
除了步行,在城牆上騎腳踏車是一種很不錯的遊覽方式,在騎行中,你會有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目前在東、南、西、北等四門都有租借腳踏車服務,騎行結束後在上述任一門都可以返還腳踏車(景區規定會有變化,建議租借時再諮詢確定)。同時這四個門還提供觀光車環繞服務,你可以乘坐觀光電動車,在城牆上繞城一圈,全程約50分鐘。
南門城牆導遊詞範文介紹5
上一年的國慶節,爸爸媽媽和我到西安去看城牆。聽說,這座城牆是古代與現代時尚交匯的大走廊呢!
可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一定親自去看個究竟!
西安古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充套件形成。古城牆是灰色的,有四層樓那麼高!
上面很寬,可以並排跑四輛汽車呢!
沿著城牆外面掛著一串又一串的紅燈籠,非常好看也非常壯觀!
我們是從南城牆的“永寧門”上去的。我向天空望去隱隱約約看見許多風箏,十個小風箏排成一排,在空中翩翩起舞,像小鴿子一樣上下翻飛。我看了看四周,發現有一個賣風箏的老奶奶,我急忙跑過去叫她賣給我一串。我選的是“五福娃”風箏,一個福娃做兩隻小風箏,共十隻成一串。我迫不及待地叫爸爸拆開包裝,把“福娃”風箏放上天空。我牽著風箏線在古城牆上跑啊跑,風箏越飛越高,我快樂極了!
可是我一停下來風箏就像喝多了酒一樣,搖搖晃晃地掉了下來。唉!真遺憾!
走在城牆上,我一邊欣賞著周圍的風景,一邊感嘆古人的建造城牆的智慧。咦,有人在城牆上騎腳踏車!這我可沒見過!
於是,我要求爸爸帶我一起去騎腳踏車,爸爸同意了,媽媽不和我們一起騎想休息一下。我們租了一輛雙人車出發了,城牆的路面是用一塊塊條石鋪成的高低不平,坑坑窪窪。腳踏車一直抖來抖去,像散架了一樣,把我的手都振紅了。城牆的一圈好長呀,其他騎腳踏車的人都落在我們的後面!
我快活地喊叫著:“呦吼~”回到了目的地,我一看錶,不禁叫出了聲來:“爸爸,我們只用了50分鐘,其他人要一個半小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