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工具讀史記
巧用工具讀史記
巧用工具讀《史記》
高二語文選修課本《史記》,歷來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高度重視。從高考知識樹上看,這是屬於文言文範圍的考點,然而,每一次高考的題目,都是課外文言文,而且都是人物傳記性的文字,這與《史記》的體例風格完全一致。《史記》選讀,是開啟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的鑰匙,是通往語文高考高分的橋樑,當我們仔細品讀每一篇文章的時候,不難發現,“通用工具”就在這字裡行間。
“整體建構”教學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的“通用工具”是“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寫”。作為著名的史傳文學作品——《史記》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大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家喻戶曉、彪炳千秋的歷史人物,之所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煜煜生輝、歷久彌新,關鍵在於作者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手段有其史家的獨到之處(也就是解決了“怎麼寫”的問題)。
從字母“a”的變化角度來講,就是一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從隱性工具的角度來講,就是“刻畫人物、體現人物個性的藝術特徵”。那麼從顯性工具的角度來講呢,那就是,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史記》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作品。讀《史記》的“通用工具”也有與讀其它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史記》作為傳記文學的典範,它不能虛構人物經歷、活動和生活環境,創造人物性格特徵。它只能在比較客觀地敘述人物事蹟的基礎上,來把握和顯示人物性格。唯其如此,《史記》在描寫人物時,就更注重在人物經歷的事件中發掘本身的矛盾衝突。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成為《史記》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要素之一。
我們來看近幾年的山東高考語文試卷第11題,題目都是“下面能體現人物性格的一組”就是對這一工具的切實驗證。《史記》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一種外觀的、白描的、顯性的方法,它沒有人物內心活動的'大量剖白,老師只能引導學生在人物的言行中,體會和觀察人物的思想變化,心理狀態這些隱性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必須展示出閱讀《史記》的“通用工具”,找出每一篇文章中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閱讀《史記》,把握作品的內涵,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讓一個個遠古的人物在學生的頭腦中鮮活起來。
當然,高考題目不一定就出《史記》中的篇目,但是,無論從哪裡選材料,所有的內容都不能出《史記》之右,如果能運用工具巧讀《史記》,我們可以假定,一個學生能熟練地品讀《史記》這樣的“絕唱”,那麼其它的史書又怎麼難得住他呢,到時候,可真就是想讀不懂都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