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臺遊戲的分析與建議

站臺遊戲的分析與建議

  【案例描述】

  區域活動時間一到,在中二班“Happy站臺”的角色遊戲區裡,幼兒機械地重複著上火車去目的地、在火車上購物、下火車到旅遊跳蚤市場購紀念品然後再上火車返回出發地的遊戲。教師高興地看著幼兒按部就班地遊戲著,就轉到其他區去了。突然,“Happy站臺”角色遊戲區傳來了幼兒的尖叫聲,司機站在門口,指揮著乘客們下車:“火車失火了,乘客們趕快下車吧!”“不好了,火車著火了!”下了車的乘客在旁邊亂跑亂叫。教師急忙跑過去,生氣地斥責他們,並從頭到尾地把整個遊戲過程和玩法給他們講了一遍,要求他們像剛才那樣玩購物和上、下車的遊戲。可是沒過多久,幼兒又開始新花樣了,帥帥閉著眼睛躺在地上,笛笛跪在帥帥身邊輕輕地搖著他的胳膊說:“快醒醒,快醒醒。”恆恆在一旁說:“他肯定是生病暈倒了,需要醫生來搶救。”宇宇開始幫他按摩,薇薇在給他打針……但看到教師過來了,幼兒趕緊回到自已的座位上,擺弄著自己在火車上購買的物品,嘴裡卻小聲地說:“一點意思也沒有。”

  【案例分析】

  在“Happy站臺”角色遊戲區裡,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設定了售票員、司機、乘客、火車賣貨員以及旅遊跳蚤市場老闆等眾多角色,但幼兒玩了沒多久後就認為“一點意思也沒有”。為什麼幼兒會產生這樣的感受呢?透過觀察和分析,我們認為教師在組織該角色遊戲時存在以下問題:

  1.把個人設想當幼兒遊戲行為的標準和框架,怨視幼兒興趣需要。教師將自己的興趣、計劃強加給幼兒,要幼兒按照自已的`要求實施遊戲,如“從頭到尾地把整個遊戲過程和玩法給他們講了一遍”,讓孩子們在火車上要“像剛才那樣玩購物和上、下車的遊戲”。然而,在角色遊戲中幼兒的角色具有社會性,幼兒主要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或生活經驗為情節自由開展遊戲。也就是說,幼兒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指令碼”。教師如果強行將幼兒的遊戲言行與自已提供的一個約定俗成的遊戲框架或“指令碼”聯絡起來,那麼固定不變的角色遊戲情節和遊戲材料就難以維持幼兒的興趣。

  2.把外在形式和效果作為評判遊戲的標準,忽視幼兒內在的發展。遊戲結束後我們曾問教師:“為何不再等等,看一看孩子們會怎樣繼續玩‘火車失火’的遊戲。”教師說:“孩子們偏離了我原先設想的遊戲玩法,任由這樣遊戲會亂了套,會破壞遊戲的效果。”也許按照教師既定的計劃去實施遊戲,我們會看到條理有序、幼兒忙而不亂的遊戲景象。但是這樣的遊戲有價值和意義嗎?上述案例中幼兒真實自然的表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其實,遊戲的實質就在於兒童的主體性、自主效能夠在活動中實現,而遊戲主體性的本質特徵則具體表現為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遊戲中自主豐富和發展的“火車失火”“乘客急救”等遊戲情節,就是他們獨特的創造性的表現,教師只要在觀察的同時稍加引導,就可以使之成為促進幼兒遊戲發展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1.變成人設計為幼兒設計——轉變遊戲主體。教師要尊重幼兒遊戲的意願和興趣,不要把自己的興趣、計劃強加給幼兒。當幼兒要玩的遊戲不同於自己的“計劃”或想法時,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想法,並積極幫助幼兒實現他們的想法和願望。教師至多隻是遊戲“指令碼”的“建議者”而不是遊戲“指令碼”的“編寫者”。教師應當給幼兒時間去思考、去探索遊戲,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節奏來遊戲。這樣才能使遊戲成為幼兒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歡玩的”遊戲而不是“老師要他們玩的遊戲”。

  2.變裁斷為參與——轉變教師角色。當幼兒偏離遊戲主題教師介入遊戲時,教師要以事故調查員的身份介入遊戲,而不是充當遊戲的裁判,可以讓幼兒先說說“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應該怎麼辦?還能怎麼玩?”這種干預應以教師透過對幼兒遊戲過程細緻認真的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基礎。

  3.變對立為包容——改變教育方法。幼兒在火車上玩“買賣東西”“上下車”遊戲和幼兒自創的“火車失火”“搶救病人”遊戲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這些遊戲內容在真實生活中曾經發生過的,教師應順應幼兒的意願,從幼兒的需要中生成新的遊戲主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火車失火了怎麼辦?火車為什麼會失火?火車上有人生病了,應該怎麼急救?透過討論幫助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有助於進一步拓展遊戲的內容,提升幼兒的遊戲水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