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學在差異中學習
南洋理工大學在差異中學習
走出國門看世界
與其他海外留學生有所不同,李德慧並非一入大學便計劃要出國。“由於學校與巴黎高師有合作關係,在大三的時候,我被推薦到法國參加選拔考試。”在考試中,李德慧發現國外的教學模式與國內有很大不同。“雖然最終沒被錄取,但那次海外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體驗到不同的思考問題方式。”李德慧第一次萌生出國的念頭。
大四時,李德慧選擇了保研,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攻讀碩士學位。隨著對研究領域的深入瞭解,李德慧更堅定了出國學習的念頭。“當時家裡也不太支援我出國,幸好我堅持過來了。”為了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德慧每天從早上到深夜都在查詢學校資訊、填報申請資料。“那時候鐵了心要出去,雖然很痛苦,但痛並快樂著。”李德慧說。2009年9月,他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遞出的橄欖枝。
為理想而堅持
“下飛機時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但天氣太熱了,不得不在機場換成短袖。”李德慧至今對初到新加坡的印象還十分深刻。
學校開學後,李德慧開始跟隨導師進行物理實驗、學習各門專業課程。他在儘快適應英語授課的同時,還要抽時間找參考資料輔助學習,過得很忙碌。“最難熬的還是一個人獨處,時常有一種孤獨感襲來。週末想出去玩,但沒有可以一塊出去的朋友,只能呆在宿舍裡,聽著從天花板風扇上傳來的嗡嗡聲。”
“當然,你在承受痛苦的同時,也會有同等的收穫。”樂觀的李德慧說。
李德慧告訴記者,目前新加坡中國留學生的社交還是以本國間學生的交往為主。他解釋道,國內留學生在一起比較容易產生共同話題。“學校的國際留學生很多,如果自己對別國留學生的文化不熟悉,很難找到話題。在交流過程中,不清楚哪些做法是合適的,哪些做法是人家的禁忌。”
拓展思維空間
讓李德慧在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能兩方面進步很多。老師自身對物理學科理解透徹,講述問題時思路很清晰。“我的導師在美國待了9年,把美國的治學習慣也帶到實驗中,不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問題處理,他都會按照美國習慣來要求我們。比如,導師會要求我們在實驗前做充分的文獻調查,然後論證實驗是否值得去做、如何去做,並進行一對一的討論。這對我們的`未來發展很有幫助,能夠培養我們將事情做得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
從實驗組的討論中,李德慧也受益良多。因為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留學生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大家在一起相互配合,能夠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相比之下,中國人較謙虛、含蓄。表現在科研中,國外的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參與討論,提出的問題也很直接,喜歡追溯問題的根源。而國內學生多習慣於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缺乏深入思考,學到的知識比較平面化,等到真正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才發現存在很多疑問,需要一一去查書確認。”
“博士畢業之後,想換個國家做博士後。”李德慧仍準備漫步於留學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