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相處最沒用的事有哪些
和孩子相處最沒用的事有哪些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囉嗦:當你忽然意識到自己正滔滔不絕地講一番大道理,苦口婆心地現身說法,反覆宣講達兩次以上……你可以歇了,孩子肯定聽膩了。
回想你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多半來源於父母、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後天的觀察學習。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人師表”,正是從為師之道談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作為父母,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怎樣說話行事,就會傳遞怎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孩子。
不言之教,指不透過言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
中國哲學家老子在表達其“無為”的思想時談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為何而仍然能夠有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聖人”提供了順其自然的正面榜樣,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當今世界,甘地、特瑞莎修女、曼德拉和焦裕祿都是行不言之教的榜樣。
反之亦然,今天的貪、官為什麼會對社會產生如此大的腐蝕作用,以至於使中國處於前所未有的底線失守境地?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提供了反面的個人可以公權私用的不言之教。
在心理學上,榜樣作用被稱作觀察學習或者說是示範觀察學習。
不言之教和觀察學習說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不言之教講的是示範,沒有言語的示範;而觀察學習講的是模仿,有樣學樣的模仿。
中國匠人間流行“偷藝”(偷著學手藝)說,講的就是一種高水平的觀察學習,善於“偷藝”的人就是觀察學習能力強的人。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ning)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而且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徑。人的學習分為幾大類,一是透過個人自身的 體驗去獲得知識,比如孩子透過摔跤學會走路,透過與小夥伴耳鬢廝磨的交往學會合作分享或者自私自利;第二類學習是父母和老師的直接教導,是由專人講授而獲 得知識與行為準則;第三類就是個人的觀察學習,透過觀察身邊的人而獲得知識和行為準則,孩子透過觀察父母老師以及同伴而學習做人做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 批評或制裁,孩子就會抑制自己不去做那件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稱讚或獎勵,孩子就會去模仿並做出同樣的行為。
1962年至 1972年,在長達10年的時間中,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和同事以及其後繼者韓瑞悌,曾做過一系列實驗(被稱之為“芭比娃娃實驗”),證實兒童在觀看成人的 侵犯行為後,會表現出更多的侵犯行為,其中以真人為榜樣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電影榜樣,第三是卡通片中的.榜樣。
其實這在我們的生活 中隨處可見,貪、官汙吏太多的社會中,老百姓就會增加鑽空子和坑蒙拐騙的行為,這就是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而一個公正廉潔的社會中,老百姓則會產生較多 利他行為,這即孔夫子所言:“政者,正也。子師以正,孰敢不正”。注重說理表達的環境,往往培養出文質彬彬的人;而喜歡用拳頭說話的環境則通常會培養出熱 衷武力的人。
每個人都同時既是示範者也是觀察學習者,與此同時,每個人在做示範者和做觀察學習者時都可以做出自己自由的選擇。
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知道還是不知道,大人每天都在向孩子呈現不言之教,因此,你今天的行為舉止是你父母昨日行為的翻版,而你孩子明天的行為舉止則將是你今天行為舉止的翻版。
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知道還是不知道,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觀察學習,因此,你選取的觀察物件是誰,你被什麼樣的行為所吸引,你以什麼樣的行為為榜樣,既是判斷你品位的標準,又是評估你未來發展的依據。
現在是網路時代,人們示範與觀察學習的渠道陡然增加了很多,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資訊中,如何選擇並追隨最適合自己成長與發展的觀察榜樣,這成為了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