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的故事
赴湯蹈火的故事
赴湯蹈火的故事1
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
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嵇康
赴湯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也形容作戰勇猛。
嵇康的簡介: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銍(今安徽省濉溪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並稱嵇阮。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赴湯蹈火的典故:
東漢末年,劉表擁兵十萬,稱雄荊州。他外表儒雅,但內心多疑。當時曹操和袁紹都想拉攏劉表,但劉表卻不知道該歸順誰。
有一天,劉表的屬下韓嵩說:“曹操他一旦擊敗了袁紹,就會移兵進攻我們,那時將軍您就難以抵抗了。所以歸附曹操乃是萬全之策。”赴湯蹈火的故事,劉表說:“如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我也難以適從。目前曹操住在許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們的虛實如何?”赴湯蹈火的故事,韓嵩說:“我是您的臣下,自當為您效勞,就是赴湯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辭。如果將軍已作出歸順曹公的決策,那麼派我進京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進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義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勞了。那時,將軍就不要為難我了。”劉表含糊其辭地要他去一趟再說。jKg楓網_生活從50歲開始
韓嵩到了京城後,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封他為零陵太守。劉表得知後,認為這是韓嵩對自己的叛逆,準備等韓嵩回來後就殺了他。韓嵩一進門,劉表大罵:“韓嵩逆賊,竟敢叛我!”韓嵩說:“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將軍辜負我,不是我辜負將軍!”赴湯蹈火的故事,劉表啞口無言。劉表的妻子見此情景,便悄悄地勸諫道:“韓嵩是本地頗有影響的人物,況且他理直氣壯,誅殺他恐難以服眾。”劉表自知理虧,只得下令赦免了韓嵩死罪。
赴湯蹈火的故事2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本意:奔上煮沸的水,踏上火海。比喻意: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行為。為某事付出努力。故事出自於三國趙子龍.
成語出處和典故
《墨子·兼愛》:“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兼愛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故事介紹
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著荊州,手下的官員韓嵩勸他投降曹操。劉表沒有同意,他要韓嵩到洛陽探聽一下曹操的'虛實,以圖有機可乘。韓嵩表示,就是讓我去跳滾燙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決不推辭。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遊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後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說自己“志氣可託,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己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後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餚來餵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嚮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麋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於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鍾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囫圇吞棗,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後引用為成語,本義是指把棗整個嚥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時,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故事源自宋·圓悟禪師。
成語出處和典故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故事介紹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的書,懂得許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萬分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整個吞下去,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說完便拿起一個大棗放在嘴裡,囫圇著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仰後合。
寓意
“囫圇吞棗”的故事讓我們感到可笑,它告訴我們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似是而非,"囫圇吞棗",只能惹人發笑。它提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認真學習,從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充分理解,實事求是,才會有利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