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哪裡好玩的地方

周口市哪裡好玩的地方

  周口市,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周口市哪裡好玩的地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杜崗會師紀念館1

  杜崗會師紀念館為文化旅遊景點、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杜崗會師紀念館基本情況

  西華縣杜崗會師紀念館位於西華縣城北4公里處的紅花鎮杜崗行政村,由紀念碑、紀念館、雕塑群和辦公用房、商業用房等四部分組成,其前身為杜崗會師紀念碑,後由中央支援革命老區建設撥付專項資金分期分批建成杜崗會師紀念館,共佔地32.5畝,總投資500多萬元,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

  紀念碑於1993年建成,位於該館中軸線的最北端,碑高19.38米,象徵會師時間在1938年。紀念碑由三個豎面呈“丫”字型組成,上部集於紅色碑頂,寓意三支部隊在中國0紅色武裝旗幟下彙集一體。碑正面有原-副主席張震題詞:“杜崗會師”四個大字,東側是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部長張愛萍題詞“抗日先鋒,萬古流芳”八個大字,西面碑文則具體介紹了杜崗會師的概況。

  杜崗會師紀念碑1995年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位於中軸線的正中心,集現代建築和仿古建築為一體,莊嚴肅穆,氣勢恢弘,建築面積540平方米。布展內容由五個部分組成。一是東進序曲。二是會師杜崗。三是揮師東進。四是豐功偉績。五是廉政教育。

  雕塑群位於中軸線南端,共包括三個部分,入大門20米處便是彭雪楓將軍騎馬銅像,連同基座高6米左右;往裡走便是長16米、高3米的砂質巖浮雕群,包括杜崗會師、整裝待發、歡慶勝利、揮師東進四個階段;再往裡走便是彭雪楓、吳芝圃、肖望東、張震的群雕。整個紀念館佈局合理,建築風格古樸莊重,環境優雅、交通便利、歷史厚重、影響深遠,是最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歷史來源及現實意義

  1938年10月11日,0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彭雪楓率領新四軍遊擊支隊,由確山縣竹溝(當時0河南省委所在地)來到西華,與省委組織部長吳芝圃領導的豫東人民抗日第三遊擊支隊、肖望東率領的新四軍遊擊支隊先遣大隊(也稱肖大隊)於杜崗會師。正式成立了1400多人的新四軍遊擊支隊,0中央任命彭雪楓為司令員兼政委、吳芝圃為副司令員、張震為參謀長、肖望東為政治部主任、譚震林為政治部副主任。這支部隊在杜崗休整半個月,即東渡小黃河,開赴豫、皖、蘇邊區敵後,迅速點燃了抗日烽火,並以燎原之勢發展壯大,成為後來堅持華中敵後抗戰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新四軍第四師。從此在豫、皖、蘇地區建立了抗戰根據地,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杜崗會師是新四軍軍史、華中抗戰史和河南黨史上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加強杜崗會師紀念館建設利用對緬懷革命前輩的光輝業績,教育子孫後代,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紀念館自免費開放以來,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慕名而來,瞻仰革命遺蹟,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尤其是每逢清明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等重大節日,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大中小學生更是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祭祀,舉辦各種活動,透過情景展現、現場講解和歷史事件回放等,使人們受到了深刻教育,心靈得到淨化,靈魂得到昇華,堅定地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身觀、價值觀。

  項城袁世凱故居2

  項城袁世凱故居為文化旅遊景點。

  袁世凱故居袁世凱故居位於市區東南17公里的王明口鎮袁寨村。

  袁世凱故居是著名歷史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誕生地。舊居佔地270畝,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周圍是1800米長、10多米高的寨牆,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佈局,分東、中、西三組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中宅院,為袁重三修建,走馬門樓,門楣欄板彩雕“紫氣東來”。亦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正面是三間客廳。兩邊是東、西廂房。中院正面是五間腰樓,東西廂房各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各屋擺設皆楠木傢俱,牆上掛滿名人字畫。現存堂樓和大廳,儲存完好。

  東宅院,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就石家舊址修建,廣梁大門,一對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左邊,一頭母獅背駝幼獅,右邊雄獅仰首側視母獅,神情活現。門口兩旁的大紅明柱頂上,彩雕“青蛙戲荷”。門楣橫欄板三塊,東、西兩塊分別雕繪“五堂會審”和“打金枝”戲簇,中間一塊雕繪一農夫荷鋤下田。門口兩旁立有“上馬石”、“下馬石”。整個住宅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中間是大廳,兩邊是廂房。中院有東廂樓、西廂樓、中間是三間腰樓。袁世凱出生於腰樓西間。後院東、西廂樓各三間、堂樓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袁世凱出生的腰樓三間,儲存完好。

  西宅院,為袁世凱六弟袁世彤修建並居住,3040平方米。廣梁大門,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門口兩邊立有“上馬石”、“下馬石”,門兩旁一對大紅明柱:門楣欄板為彩雕盛開的荷花和青蛙戲水圖,門道東山牆上彩繪“鯉魚跳龍門”,西山牆上彩繪“八仙過海”。走過廣梁大門,中間是戲樓。戲樓兩側有廂房、西廂房和北大廳,皆有走廊貫通。戲樓四個挑角垂,各挑出三尺多遠,角上雕繪鮮豔的荷花;雪白的梅花;各色各樣的牡丹花。有的花順明柱下垂到地。戲樓上蓋琉璃瓦,前簷舞臺和後臺中門的屏風,由四扇門組成。門四周彩雕鳳凰不斷頭,中間彩雕眾多喜笑顏開的羅漢盤腿-。走過戲樓是五間大廳,大廳前簷下有六個大紅明柱,上雕滾龍、繡球。大廳內拱形頂上懸掛三個“宮燈”,三個“萬盞燈”。宮燈六個龍頭挑角,下垂彩穗。“萬盞燈”直徑約一米,燈上帶盤,每盤插蠟燭120只。每隻蠟燭罩白罩、帶紅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點燃後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煞是好看。大廳屏風後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漢文和松鶴同春畫面的“穿衣鏡”。大廳東西兩頭對稱擺放楠木方桌、條几,條几上擺滿珍貴的花瓶。方桌兩旁擺放兩把“卷腦太師椅”。四周牆壁懸掛名人字畫。廳堂門口裡邊,東置白色紅龍缸,西置白色藍龍缸,內養金魚。穿過大廳進入腰樓院,腰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彩雕的走廊把腰樓與東西廂房連在一起。最後是堂樓院,堂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二間,用玻璃裝的走廊繞院一週。各間置放楠木傢俱,牆上懸掛名人字畫。現存堂樓五間、大廳和東廂房三間,西廂房六間。

  地址:周口市項城市東南17公里的王明口鎮袁寨村

  型別:名人故居

  遊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鹿邑武平城3

  武平城故址位於鹿邑縣城西20公里邱集鄉武平城村內。該村原名無命城,城南0.5公里為曹王莊,東1公里為劉福元,西0.5公里為丁莊,北1.5公里為白莊。白溝河東南向從城中穿過。1978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清代光緒版《鹿邑縣誌》記載:“武平城,漢縣。《水經注》:渦水又東,逕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以此城為封邑。考《魏書·地形志》,武平正始(三國魏齊王曹芳年號,240一249年)中,置有武平城。據此,知武平嘗廢。至魏宣武時,始復置縣。縣既復矣,而境內又有故城,新舊建置不於一地,了無可疑。今之遺址,為漢為魏,則莫能定矣。”

  今武平城地上僅存東北角一段遺蹟,高2.5米,長62米,寬8米,東西走向。尋跡實測,城牆東部南北長330米,西部350米,南城牆與北城牆均長700米。整體為一長方形。東北部殘存的城牆內,堆有繩紋板瓦和筒瓦、銅鏇等物。板瓦為泥質灰陶。另外還有青磚碎塊和泥質紅陶片,器形已無法辨識。實地調查。城牆為土質夯築而成,夯層10-15釐米,夯窩徑約15釐米。由於絕大部分城牆無存,加之沒進行發掘調查,故而對於城門建置、城內佈局皆不得而知。

  城內靠北有一片廟宇,建國前比較興盛,有房100餘間,碑刻30多通,大部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閘時,碑刻基本毀完。由於碑刻被毀,廟宇始建年代亦無從考證。

  武平城雖僅存很少遺蹟,但對於研究三國魏晉時的歷史地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春秋(前770~476年)

  在太清宮集西北設治相,馬鋪北設治訾毋,大辛集東北設治鳴鹿,今縣城東設治苦,屬陳國。

  戰國(前475~前221年)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置苦縣,屬潁川郡,後屬碭郡。

  秦(前221~前207年)

  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由大澤鄉揮師西進,克苦縣。

  西漢(前206~24年)

  高帝元年(前206年),苦縣屬漢淮陽郡。

  高帝十一年,苦縣屬兗州淮陽國,並於縣西南置寧平縣(今屬鄲城縣)

  文帝元年(前179年),改淮陽國為郡,四年復國,十一年又改為郡,其間苦縣、寧平均隸之。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淮陽郡為國,三年廢淮陽國,苦縣改屬沛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淮陽復為國,苦縣屬之。

  新莽時期(8~23年),改苦縣為賴陵,屬淮陽國。

  東漢(25~220年)

  建武元年(25年),賴陵複名為苦縣,西部置武平縣,治設武平城,與寧平縣同屬豫州淮陽國。

  三國(220~265年)

  魏景初二年(238年),苦、武平、寧平屬魏豫州陳郡(國),後屬譙郡。

  西晉(265~317年)

  武帝(265~289年),苦、武平先屬豫州陳郡,後併入梁國。撤消寧平、分屬苦、武平。

  東晉(317~420年)

  鹹康三年(337年),改苦縣為父陽,屬豫州。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至順帝升明三年(479年),父陽、武平屬宋豫州陳郡。

  北魏正光年間(520~524年),改父陽為谷陽縣,屬兗州陳留郡。

  隋(581~618年)

  開皇三年(583年),武平屬豫州譙郡。

  開皇六年,復置谷陽縣,建置在今太清宮集,屬譙郡。

  開皇十八年,撤銷武平縣改縣名為鹿邑。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民起義首領田黑社佔據鹿邑,改縣名為渦州。

  周口畫卦臺4

  周口畫卦臺為文化旅遊景點。

  畫卦臺,亦名八卦臺,又曰八卦壇。清《一統志》稱揲蓍壇,位於縣城北一里龍湖中,臺呈龜形,高2米,面積6600平方米,四面環水,為古陳州‘七臺八景’之一,名曰‘蔡池秋月’。196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八卦臺及壇,縣北一里,古伏羲氏畫八卦於此”。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創作,以揭示自然規律為主,是我國先民們認識社會現象最原始的記錄。該臺上很早就有廟宇,是為紀念太昊伏羲氏在此發明八卦而建的。始建於何時無考,據《淮陽縣誌》載: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知州張志道增築亭、垣、十三門、石刻一座。此後歷代均有修築,增加到有大殿七間,石刻四座,東西廂房各三間、房二座、捲棚五間、黃瓦八角亭一座等建築。建國後僅存八卦柏一株,宋熙寧年間銅伏羲像一尊。

  現已恢復大殿廂房、八角亭,其他也在恢復中。

  今人牛明領先生有詩讚曰:一畫開天文明始,華夏千年帝業基。

  蓍草白龜皆靈物,秋月蔡池俱神奇。

  虯柏屈身倚何處,卦臺直面朝天趨。

  先賢駕鶴早逝去,留待後人悟天機。

  八卦柏

  八卦柏當地人稱歪柏樹,據考證,此柏已有千年的歷史,從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看,此柏向不同方向傾斜,奇妙無窮,令人歎為觀止。為古陳州標誌性景物之一。

  白龜池

  畫卦臺前有一池,叫“白龜池”。相傳伏羲氏於蔡水得白龜,鑿池養之。白龜池與湖水相連,風光秀麗,有“蔡池秋月”之美稱。1984年8月16日,一隻白龜再現,為東關王大娃所獲,體重650克,腹、背呈乳白色,龜甲高隆,甲上圖案13塊,甲周圖案24塊,眼似珍珠四肢有鱗,尾巴較長,為稀世白龜。經專家鑑定,龜齡250餘歲,使“白龜獻瑞”這一古老傳說得以印證。

  白龜石雕

  這隻石雕的白龜就是按照白龜放大一百倍的比例雕刻的。這隻白龜是雌性,重650克,年齡是250歲左右,背部乳白色,腹部純白色。它的結構是:背中甲是五塊,表示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塊,表示八卦;左右連線背中上下兩塊共十塊,表示十天干;背中餘三塊,表示三才;周邊左十二,右十二,共二十四塊,表示二十四節氣;腹部有十二塊,表示十二地支;背部、腹部再加上四肢與尾首,共六十四塊,表示六十四卦,這一系列奇特的數字均與陰陽八卦之數暗合,因此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傳說伏羲根據八卦治理天下,使人們變得既聰明又勇敢,八卦的原理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到六十四為止。目前,我國醫學界運用八卦的原理攻破了不少疑難雜症。電子計算機也是根據八卦的二進位制原理製成的。總之,八卦這部無字天書正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人們對伏羲這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八卦臺懷有濃厚的興趣。

  另一塊漢白玉龜,是1997年深圳企業形象協會會長、美籍華人賀懋華先生觀看白龜之後捐贈的。

  八卦亭

  這裡原來修了一個八卦亭,八卦亭天花頂上描繪的是先天八卦太極圖。奇怪的是,1994年夏天,一場龍捲風把整個上蓋旋到了龍湖之中,易學人士解釋說,這是把天機公開出來了,太昊伏羲氏唯恐再觸怒了上帝,就一陣旋風把亭臺拆掉了。

  畫卦臺是淮陽“七臺八景”之一,充滿了玄機。清代詩人雷方曉的《蔡池秋月》曾這樣描繪:

  聞道靈龜舊在茲,秋來光景動幽思;

  一輪皎潔荒臺月,半畝澄清碧水池。

  衰柳堤邊風淅瀝,古碑亭外影參差;

  閒看八卦羲皇畫,恰是天心夜靜時。

  淮陽龍湖水利風景區5

  淮陽龍湖水利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溼地公園。

  淮陽龍湖水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境內,依託龍湖而建,屬於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7.6平方公里。龍湖由東湖、柳湖、南壇湖、絃歌湖四部分組成,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湖水環抱淮陽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譽為內陸奇觀、中原明珠。景區碧水清清、浩浩渺渺、蒲葦蔥蔥、荷花飄香、水天一色、美妙絕倫。景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遺蹟眾多,有太昊陵廟、漢代淮陽王劉崇墓、曹植墓、平糧臺、包公祠遺址、城隍廟遺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景區已被授予國家溼地公園稱號。

  鹿邑太清宮6

  鹿邑太清宮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邑太清宮遺址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城東5公里處的太清宮鎮,是一處包括東漢至金、元時期歷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諸多遺蹟的大型遺址群。

  鹿邑太清宮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曲仁裡。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家謂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里的紀念性建築,初為老子廟,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後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

  在太清宮以北的洞霄宮遺址發掘出唐宋等時期的建築基址。唐宋時期的太清宮建築基址範圍約1.5平方公里。史載,太清宮唐時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時皇室祭祀老子的地方,分前、後兩宮。在後宮出土了宋金時期的迴廊、中門、西配殿、後寢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築構件。現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贊”,元“聖旨碑”、“執照碑”。明清建築有太清宮、老君臺等。

  鹿邑太清宮遺址時代早,跨度大,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01年6月,鹿邑太清宮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祖庭7

  陳氏祖庭為文化旅遊景點。

  陳胡公陵園有陳胡公墓,俗稱胡公鐵墓。此墓位於淮陽龍湖東南南壇湖畔,是中華陳姓的始祖墓。

  陳胡公名媯滿,虞舜後裔。周武王滅商後,把他封到陳地,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雄才大略,建陳國,築陳城,興百業,造福民眾,使陳國雄居十二大諸侯國之列。媯滿死在陳國,就葬在這裡。周武王以國賜姓,稱他為陳胡公,陳胡公自然就是陳氏的得姓始祖,這就是陳姓的由來。

  陳胡公死時是墓而不墳的年代,但對於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陳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復存在,考古學家曾在這裡發現了西周的陶片和戰國板瓦,證實了當年陳胡公墓和陳胡公拜殿的建築情況。明朝進士王良臣在詩中寫道:“巧鑄鐵棺藏水底,光留玉葉照人間。”據史書記載,胡公墓是用鐵汁澆鑄而成,又稱陳胡公鐵墓。而現在這座陵墓,則是新加坡著名企業家陳永和先生1995年捐資在原墓封土的基礎上修建的,用像鐵一樣的灰褐色磚砌成了鐵墓的顏色。

  陳胡公的裔孫枝繁葉茂,多達八千多萬,遍佈海內外。至今,已有3000餘年,120餘代,尤其是福建和臺灣省,素有“陳林半天下”的美譽,陳氏可謂是一個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陳氏族人共識:陳氏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陳氏八千萬,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門楹聯就寫著:發宛丘巍巍聖績垂千古;立陳姓綿綿子孫遍五洲。於是,從各地前來尋根拜祖的陳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陳永和、泰國陳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陳紹揚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團前來尋根謁祖,捐資贈旗,以表誠心。澳門陳姓聯誼會會長陳年順率族人和穎川學校師生代表來淮陽謁祖朝聖時,還和淮陽中學結成了友好學校,至於河南新鄭、固始、廣東順德、福建廈門等地祭祀的陳姓祖先,則都是當年當地的一支陳姓來祖。

  墓前有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國當代書法家、胡公裔孫陳天然先生的撰書。兩邊的碑碣均是捐獻碑。

  為更好地迎接海內外陳氏賢達尋根謁祖和八方賓朋觀光旅遊,目前,祖地政府已經作出了全面修復陳胡公陵園的整體規劃。現在陵園佔地面積58畝,三面環水,風光秀麗。園內建築規劃為:陳氏第一祠陳胡公祠、各支脈分祠和陳氏博物院、陳氏書院、陳氏名人苑、陳氏碑林、靈塔等。目前,在當地政府的支援和陳姓宗親的努力下,已整修好通往陳胡公墓的神道,新修了墓前廣場,建起了大石牌樓,設計古樸典雅的胡公大殿即將竣工。若廣大陳氏賢達及有識之士,能為修復陳胡公陵園盡一份力量,共成此舉,此地定能成為廣大陳氏族人尋根謁祖的聖地,成為八方賓朋觀光旅遊的理想之處。

  賈魯河8

  河南境內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翻開河南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後流入淮河。它全長255.8公里,我們熟知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還時常有洪水氾濫,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今天的賈魯河雖然淺可見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據史料記載,鴻溝乃戰國時期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開通,故道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後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幹水道,以此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網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因此,鴻溝一帶在當時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此對峙,後楚與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以東者為楚”。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今天的賈魯河。

  如果“鴻溝”一說屬實的話,那麼賈魯河已有近2370歲的高齡。

  史海鉤沉

  西漢時,鴻溝又被稱作“狼湯渠”,亦作“蒗蕩渠”,魏晉以後稱蔡河,仍為南北水運要道,至唐末河道漸淤。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年間,由於東京開封府依賴蔡河運輸物資,因河道淺窄,河水流量不大,運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並導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又自今新鄭南部引溱、洧之水鑿渠流入開封城中的蔡河,這一段史稱閔河,後又自許昌引水入閔,以廣水渠。自此之後,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運大暢,出現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的繁華場景。

  以上這些河名都是賈魯河的前身,名稱來歷尚無從考證。

  北宋仁宗年間,已連為一體的閔河、蔡河被通稱為惠民河。說到這個名字的來歷,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傳說有一年發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氾濫,開封城中的街道和許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無家可歸。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透過實地調查,瞭解了阻滯水流的原因。原來,由於蔡河兩岸商業繁盛、風景秀麗,許多達官貴人將這裡視為風水寶地,於是他們私佔河道、私築堤壩,並在河道上修築水上花園、亭臺樓榭,用於自己享樂。這些當時的“違章建築”嚴重阻塞了河道,影響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壩和水上建築,並在仁宗皇帝面前據理力爭,終於疏通了河道,還河於民。由於包拯不畏權貴、為民造福,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稱為“惠民河”。

  北宋時期的開封一帶人口眾多、商業密佈,為解決城中百姓的糧食和生活用水問題,政府先後開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廣濟四渠,並稱“漕運四渠”。當時的惠民河是僅次於汴河的第二大運河,它主要運輸江淮地區所提供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其航道入淮後向南可直達長江下游地區。得漕運之利,河岸兩旁的村鎮也逐漸繁榮,這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鎮——朱仙鎮,此鎮因瀕臨運河,又與當時的大都市開封毗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來,甚是繁榮。然而到了金元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對京航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加之後來黃河屢次南決,惠民河也隨著洪水的泛濫而淤廢。

  難忘賈魯

  元朝至正年間,已經淤廢的古運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機,這要感謝另一位歷史名人——賈魯。

  賈魯,字友恆,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時便聰慧好學、志向遠大,長大後博學多才、謀略過人。他曾擔任過儒學教授、潞城縣尹、戶部主事,還參加過《宋史》的編修,後又曾任檢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監等職,其間多次主持治理黃河水患。據說賈魯為了找到水患發生的原因所在,曾沿著黃河水道不辭勞苦往返數千裡以勘查地形、水勢。憑藉著長期的實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經驗,他逐漸積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黃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山東曹縣白茅堤決河改道,淹沒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十多個州縣。此後幾年間又多次決口,兩岸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歲的賈魯受命於危難,出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徵發河南、山東15萬民工和2萬士兵,開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採取了疏浚和堵塞並舉的方法,即在疏通黃河故道和支流河道並開鑿新河道的同時,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築堤壩,並首次採用沉船法,將27艘大船捆綁在一起,再裝滿石頭,固定於決口處,之後在船體上鑿洞使之沉沒,最終堵住決口,將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畢,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這就是我國治黃史上著名的“賈魯治河”,賈魯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載入史冊。

  恩澤後代

  前文中賈魯在堵住決口的同時,疏通了故道、開鑿了新河道,這其中就包括他從密縣鑿渠引水,經鄭州、中牟,折向南而至開封,而後入古運河,直達周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商業也很快興盛起來,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鎮就是在這之後迅速繁榮,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運碼頭,後來還成為享譽全國的四大商業名鎮之一。豫人感謝賈魯的恩德,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家、治黃專家,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

  明朝弘治年間黃河再次決口,賈魯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黃河的同時,也對賈魯河進行了疏浚,並對河道兩岸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至此,賈魯河迎來了自北宋以來第二個漕運的黃金季節,其繁榮達到了頂峰,據說當時賈魯河上的朱仙鎮碼頭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學家在此挖掘出相當重量的船錨,證明當時賈魯河上曾行駛過載重量相當大的貨船。穿越歷史的時光,彷彿依稀可見滔滔河水上來往穿梭的船隻,碼頭上正彎腰屈身緊張勞作的民工,岸邊堆滿了來不及搬走的各種貨物和糧食,車水馬龍的街市上傳來陣陣的叫賣聲,船工的號子悠揚而動聽……

  賈魯河的這種繁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19世紀末黃河再一次氾濫,賈魯河又一次淤塞,此後水流逐漸縮小,終於無法通航,所有的繁華不復存在,成為歷史的過往。

  落寞而平靜,這種狀態伴隨著賈魯河走過近現代,一直走到今天,雖然它已無法承擔繁重的運輸,但作為鄭州市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賈魯河在滎陽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樓,河王,唐崗等幾座中型水庫分佈於河道,在滎陽東北部向東北改向,北環繞鄭州市區,並從中牟縣、開封市往東南方向。所以在地圖上看似鄭州市裡黃河很近,但其轄區有相當一部分卻不屬於黃河流域,而屬於淮河流域。但是,由於滎陽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黃河溢位造成的沼澤(即滎澤),它與現今的賈魯河河道很近,所以現在當地的區域歸屬已經不是很清晰。現在,賈魯河滎陽段現在發揮著養殖、發電、灌溉、旅遊等多重效應,為當地人經濟發展做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