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聰明,是做什麼事情都有所思考

真正的聰明,是做什麼事情都有所思考

  昨天的課堂上,機率統計的老師吭哧吭哧地在黑板上書寫著例題:五支籤中有一支上籤,三個人按先後順序抽,每個人抽中上籤的機率都為五分之一。問如何證明在抽籤中每個人抽中的機率相同。

  抽籤的公平性無人懷疑,可是其中的科學性,卻鮮少有人思考過。

  “其實抽籤這種行為在中國流傳了上千年,大家都知道要抽籤,可是那時候的人們,從來沒有誰想過其中的科學道理。”老師在講臺上振振有詞,“外國的機率統計學理論體系建立的時間比中國早了幾百年,這也便是當時中國落後的原因。”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1+1=2,然而你知道並認可這個公理,卻從來沒有去想過為什麼。對於普遍存在的現象,人們大多已經麻木了,他們並不會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本質,這也便是人與人的差別所在。

  真正聰明的人,不論你讓他去做什麼事情,他都會有所思考,有所獲得。就算你讓他去掃地,他也能從掃地中學到東西,說不定還能搞出點什麼名堂來呢。

  回憶起自己在學生會里的第一年,是個只需要執行力的小幹事。在一些大型活動中也無非是幫忙擺擺凳子、催促表演人員登臺之類的並不核心的工作。曾經的我,只為了幫忙而去幫忙,卻並沒有一種去下意識去學習的思維。小到舞臺的幕布如何掛,大到整場活動的工作人員需要哪些分組和安排,這些事情我從未考慮過。可是那些統籌策劃整場活動的人,就是對於這一切瞭如指掌的人。若幫了一年的忙還是一無所得,等到你自己真的面對統籌策劃這個艱鉅任務時,你只會束手無策,那些跟你同級卻多思考多學習的人,實在與你判若雲泥。

  你和領導人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能力上。

  《論語》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早在幾千年前便總結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孔子的智慧著實令人歎服。我覺得,這其中的“學”可以理解為實踐和執行。

  實踐和執行可以讓我們收穫經驗,思考和反饋可以讓我們解決存在的問題,然後做的更好。

  如果只做不想,那隻怕你終生都得不到成長。錯了一百遍的題還是會錯,因為你沒有總結和反思,因為你還是不知道自己錯誤的原因,所以在這種時候,你繼續刷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當務之急反而是總結錯題、思考錯因,掙取今後能夠跳過這個陷阱,不再犯錯。

  但如果只想不做,那就會失去思考的實際意義。這件事兒你都不做了,那你使勁兒去想它幹嘛?就好比你愛上了一個女孩,你在心裡盤算好了如何去向她搭訕,然後和她成為朋友,再向她浪漫表白,而實際是,你每次看到她都連靠近她跟她笑著打個招呼的勇氣都沒有,也就只是遠遠看著而已,那你心中的盤算有什麼用呢。

  當今世界,只做不想和只想不做的人佔了絕大多數,如果你能有這麼一種將執行和思考結合起來的能力,已經比絕大多數的人要優秀了。

  要做好一件事情,思考和執行其實是穿插著貫穿整個過程的。

  先想,再做,再想,然後做,最後再想。

  第一次的想是做事之前的思考和預判: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如何去準備整個過程?需要哪些人員和物資的安排?如何高效地完成這件事?預想一遍整個活動流程以及各個細節以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岔子。

  第一次的.做就是實踐和探索。將你所思考出來的方案付諸實際,不論它是否有細微的問題。

  第二次的想是反思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實踐和探索中,你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這時你應該停下來,將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一一記錄,尋找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並同時反思哪裡是做的錯的,哪裡是做的不夠好的、可以提升的;哪些是可以彌補的,哪些是無法補救的。

  第二次的做便是接著執行改良後的方案。這一次的做一定會比上一次的順利,因為經過了你的反思,結合了實際的情況,做起來當然會更加順利一些。

  第三次的想,是總結經驗。不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要記錄下來。當你下次再做一件類似的事情時,總是有了一些經驗可供參考,當然比毫無經驗地去做要好得多了。

  其實要做好一件事情,並不拘泥於上述的舉例,而是要把想和做無數次地有機結合,不斷地精進自己。

  根據二八原則,這世上20%會佔據世界80%的資源。

  所以,其實聰明人不用太多。

  希望你,會是這些聰明人中的一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