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孔子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導讀: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關於孔子的小故事你又瞭解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孔子的小故事,供大家參閱,希望喜歡。

  篇一:孔子的小故事

  子路與別人爭論:路人說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則堅持三七等於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二人請裁判,並約定輸的人負十兩銀子。。

  問明情況後,當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問:“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麼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可是,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塗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於多少都弄不準,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後別跟糊塗人爭論。”

  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對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的去爭論,你是聰明人,你明白,你不糊塗就行了,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屈服你的觀點呢?那些糊塗的人認為三七等於二十四,那就讓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還是要堅持己見的話,就不要和他爭論了,愚昧的是他,鬧笑話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會變笨,不必要因此而去爭論。對待真的糊塗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他爭論。不與他爭,你什麼也不會失去。

  篇二: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篇三: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篇四: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東遊,見田裡放著農具,卻不見農夫,便拾起鋤頭,圍著一顆秧苗,費力的鋤了起來。 不一會兒,農夫回來了,一見大怒,憤憤的說:“你為什麼鋤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著秧苗說:“你看,我鋤的明明是草啊。”沒想到農夫更加惱火的說:“我種的就是餵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篇五:孔子的小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篇六:孔子的小故事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覆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田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篇七: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覆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篇八:孔子的小故事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願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田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症下藥。

  篇九: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麼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篇十: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麼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鬆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準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篇十一: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注重啟發,他善於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裡,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餘的三隻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篇十二:孔子的小故事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魯國人奴隸被人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篇十三:孔子的小故事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篇十四:孔子的小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