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克倫威爾的評價

對克倫威爾的評價

  導語:奧利弗·克倫威爾,出生於英國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國護國主,英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對克倫威爾的評價。歡迎閱讀及參考!

  篇一、對克倫威爾的評價

  克倫威爾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國成立前的克倫威爾應基 克倫威爾雕像本肯定,後期應基本否定。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階段,克倫威爾可以算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貢獻突出,用武力擊潰了王軍主力,鎮壓王黨叛亂,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逐漸走向反動,遠征愛爾蘭,並對愛爾蘭進行大肆掠奪,在遠征愛爾蘭的問題上不存有兩重性的問題。克倫威爾的護國政治是走向復辟的過渡形式,因此談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鎮壓民主派運動,發動一系列的商業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他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政治激盪中,對過去是激進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權論者;對未來則是保守的,主張王權,不是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我們如何來評價克倫威爾在歷史中的作用呢?當然,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在英國內戰中擊潰保皇黨人的力量。在戰爭初期,國會軍節節敗退,是克倫威爾領導的騎兵隊,在馬其頓荒原戰役中取得大捷,從而扭轉了戰爭局面。如果沒有克倫威爾,國會軍最終的勝利就不可能到來。這一勝利的結果是民主政府在英國的確立和加強。

  篇二、對克倫威爾的評價

  克倫威爾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國成立前的克倫威爾應基 克倫威爾雕像本肯定,後期應基本否定。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階段,克倫威爾可以算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貢獻突出,用武力擊潰了王軍主力,鎮壓王黨叛亂,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逐漸走向反動,遠征愛爾蘭,並對愛爾蘭進行大肆掠奪,在遠征愛爾蘭的問題上不存有兩重性的問題。克倫威爾的護國政治是走向復辟的過渡形式,因此談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鎮壓民主派運動,發動一系列的商業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他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政治激盪中,對過去是激進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權論者;對未來則是保守的,主張王權,不是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篇三、對克倫威爾的評價

  克倫威爾是圓頭黨的領導人物。他首先為議員,由議會授予上尉官銜,招募騎兵連,後來部隊擴充,克也以軍功升上校,而升中將,掌握全部騎兵,所有重要的戰役,無不有他參加,他的部隊稱為“鐵軍”。 內戰結束時,他已是當日英國惟一的軍政首腦,其威望遠在總司令菲法克斯之上。

  戰後克倫威爾組織特別法庭,以“叛國罪”的名義判查理第一死刑,於1649年1月執行, 至此宣揚了國家最高主權人為全國人民的原則。菲法克斯不同意這種作法而離職,克倫威爾更成為了有一無二的強人。 可是以前查理第一不能掌握全國,至此克倫威爾也不能掌握全國。他最初尚想片面保持原有的議院,只派兵把守議院的大門,不許一百四十多個屬於長老會的'議員入內,餘下議員約九十人,以後逐步減少至五六十人,時人稱之為“臀部議會”。然則即臀部議會也不合作,由克倫威爾親自率兵入院解散。由他另自召開的議會凡反對派都不敢參與,也等於提名指派。到頭仍是與政府負責人為難。

  克倫威爾最後的五年,稱“護國公”,協助他的機構為“國務委員會”,委員四十一人,全系他的親信。全國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各有少將一人督管。他於1658年去世,遺命以兒子黎察為下一任護國公。此人未建軍功,也無政治魄力,而人心望治。查理第一之長子查理第二流亡海外,至此宣佈除以前參與籌劃弒君的人物不赦之外,其他概不追究。於是軍中將領擁護查理第二於1660年復辟,英國為民國者只此一次,共十一年。 復辟之後,克倫威爾之屍體被剖棺揪出,與其他屍體二具懸吊示眾六小時後又將首級割下。屍體就地草率地掩埋,頭顱仍簽在有鐵尖之長木之上。以後不知如何此頭顱流入私人手中,也曾多次被當作古董買賣。

  遲至1960年才由劍橋大學蘇遂絲學院。收得, 今日埋葬在該書院教堂之旁,因1616年至1617年克倫威爾為書院之學生也。 克為護國公時,自奉並不菲薄,而極奢華。他除了傳位於子之外,幾個女兒也與他的將領聯姻,聲望顯赫。他部下也有好幾位將領則因內戰起家成為大地主 此人既已身敗名裂,照理應為英國人唾棄。可是1899年為克倫威爾三百年生辰,英國議員發起為克倫威爾鑄銅像,今日此像尚卓立而面向議會廣場,較若干國王之銅像更為雄偉。20世紀的作家讚揚他偉大的更不僅只艾詩立,有如貴族女作家法塞爾1973年所作克傳也是暢銷書,即在結論裡寫出“他的偉大,無法否定。大凡瞭解他的人,是友是敵,不會打算褫奪他這品質。” 1660年的復辟,表面上一切復原,而實際上查理第一與查理第二所戴王冠業已變質。

  以後還要經過幾次的改變,最重要的乃是1689年的光榮革命,才鞏固了議會至上,民主制度能在王冠之下繁榮的趨向。克倫威爾不能在17世紀推行今日之自由平等,看樣子他也無意作飛越3世紀的改革。 可是倒因為他膽敢向歷史前猛進一步,今日之政教分離、普及性的民權和自由平等才能進一步逼一步,在事實上成為可能。歷史家稱揚他的偉大,只此而已。這當然不是說他所作所為完全功德無虧,而更不是一切都應當為今人效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