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暨幼兒園參與體驗式教研研討會範文

幼小銜接暨幼兒園參與體驗式教研研討會範文

  非常幸運得到了本次參加濟南培訓的好機會,直到培訓結束我還在心潮澎湃,彷彿內心深處的某種力量在蠢蠢欲動,如今只想把感觸一股腦地說出來,就算是一種釋放吧!

  給我觸動最大的應該是董旭花教授的講座,與其說是一個講座還不如說成是一種經驗的分享,是她曾在淄博主持的“同課異構”參與式教研的分享,她的主持風格和新穎有效的教研形式打動了我,也引發了我諸多思考。

  董教授總是給人以不同凡響的感覺,在講座開始她就向學習者提出了一個參與式討論的話題:幼兒園與教師的關係是什麼?老師們的回答千奇百怪,卻準確到位,有的表述為合作共同體,有的喻作花朵和花房。接下來董教授從何謂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從哪裡來、有效的教師學習應該是什麼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大致意思是幼兒園的發展取決於教師的發展,教師發展的基礎是教師個體的發展,而教師個體的發展取決於有效的教師學習。最後她以最大篇幅講解了參與式教研活動的作用、展示了繪本《我也要搭車》同課異構參與式教研活動的整個過程,還邀請了當事人現場談感受,給在場學習者莫大震撼。

  再現一下“繪本《我也要搭車》同課異構參與式教研活動”的組織過程:

  1.活動介紹:主持人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義、過程做簡要介紹。

  2.觀點分享:針對參與式教研提出個人觀點,董教授提出了:平等、自主、獨立思考、質疑等關鍵詞。

  3.團隊打造:參與者分組、相互認識,確定小組名稱,選任組長,進行分工。

  4.故事分享:閱讀繪本

  5.第一次教研任務——繪本價值分析(制定教育目標的前提):各小組針對繪本內容找出相關的價值點,記錄在紙上。

  6.交流取捨:各小組分別陳述價值點,主持人帶領大家一起做取捨,找出核心價值點,確定教學領域和年齡班。

  7.第二次教研任務——活動教學設計:主持人先提出設計前需要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接著各小組圍繞核心價值點生成教學活動,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組織形式和活動過程。

  8.交流活動設計:我認為與說課相似,然後透過質疑讓設計逐漸完善。

  9.展示觀摩:每小組推薦一人進行教學展示。

  10.觀摩後研討:即評課、反思、提升經驗。

  聽著董教授和活動參與者的回憶與陳述,我彷彿也置身於當時的情景之中,我感受到了集體力量的強大,一個小小的繪本,竟衍生出了四個完全不同的教學活動,涵蓋了社會、語言、科學等領域的教學內容,輻射到小中大三個年齡班,不同內容的設計、不同形式的運用以及不同教育目標的達成,不禁令人感慨“繪本雖小,但價值無限”。更令我感動的是,當時的教研氛圍,他們人人參與,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年齡大小,大家聚在一起圍繞同一件事情、同一個目標,開誠佈公、暢所欲言,不管觀點對與否,不論主意好與劣,在乎的只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最佳方案的遴選。我想,這樣的活動才真正詮釋出了董教授所提出的平等、自主、獨立思考、質疑等關鍵詞的含義。活動中的教師發揮的是主動意識、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反思意識、學習意識和發展意識,而管理者履行的是信任教師、支援教師、發現教師、成就教師和引領教師。由此不禁讓我想起董教授講述的一個小故事: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向她問問題,而她總是有問必答。

  小孩子中有個調皮的搗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隻小鳥。他雙手捧著那隻小鳥,然後招來一群朋友,對他們說:“我們去耍弄一下那個老太太,好不好?我先問她我手裡有什麼,當然她會說有隻鳥,然後我就問她這隻鳥是活的還是死的。她要是說死的,那我就鬆開手讓鳥飛走;她要是說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給她看一隻死鳥。這樣,她怎樣答也答不對。”

  小鬼們都認為這是個絕妙的主意。於是,他們爬上山,進了老太太的小屋。

  “老奶奶,我們要問您一個問題。”他們大聲喊道。

  “我手裡的是什麼?”那個調皮的小鬼問道。

  “肯定是隻小鳥。”老太太答道。

  “可這是隻死鳥還是隻活鳥呢?”

  老太太沉思了片刻,然後說:“這一切由你來決定。”

  幾個孩子一下愣住了。愣了半天,他們把小鳥放飛了。

  故事講完,董教授讓我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為什麼會把鳥放走?在老師們交頭接耳、眾說紛紜後,董教授說出了一句極富哲理的話:老奶奶相信了孩子們,孩子們更加相信自己,這就是“一切由你來決定”的力量。是呀,老奶奶的一句“這一切由你來決定”讓他們自己在沉默中產生了思考,這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教育。老奶奶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她敢於讓孩子在沉默中自我教育。而我們對教師發展的引領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給予教師充分的信任,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選擇處理的方式、自己去解決,一切發展只有在自主的基礎上才是真正的發展。相反,如果是外在的力量強迫他們放走小鳥,將來的結果又會怎樣?

  將思緒拽回到我們的現實,這兩天我一直在將自己的行為與董教授的行為和講座的感觸相對照,發現需要努力做的事情太多了,其實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我想一個人生存的最大樂趣莫過於“有一個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奮進,同時也不忘享受路邊的美好風景”。組織好教研活動是身為保教主任的天職,然而從教研活動的內容到形式真的不盡人意,尤其是我們還沒形成一種積極主動向上的教研氛圍,教研活動還沒能真正讓老師們喜歡上、投入進去,還沒能讓老師們體驗到教研活動所帶來的實惠。但就參與式教研活動董教授就列舉了這樣幾種形式:

  1.圍繞問題進行研討的“問題研討”;

  2.進入班級針對區域創設、主題牆飾佈置等進行的“現場剖析式研討”;

  3.圍繞一個問題開展的“辯論會”;

  4.評估戶外遊戲的適宜性、玩具的可操作性時,教師先進行親身體驗的“體驗式研討”;

  5.透過案例描述,參與討論的“案例解析式研討”;

  6.講述教育小故事,品味教育哲理的“小故事大家談”;

  7.還有“教師沙龍”、“聊天吧”等個性研討方式。

  需要努力做的事情雖然很多,但我們的目標方向卻是明確的,我想每個人所處何等環境,對個體的幸福指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生活在一個正氣、平等、自主、積極、向上的環境中,永遠比生活在一個患得患失、勾心鬥角、人心渙散的氛圍下,更快樂、健康和幸福。

  好了,隨著字數的增多,內心深處的重量越來越輕了,保持住一身清爽、透明是我的原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