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群生態農產業模式研究

淺談城市群生態農產業模式研究

  一、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與平衡為前提,以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增值相協調的原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域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發展經濟、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農業生態化、產業化發展既不是單純地追求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是單純地追求生態環境的改善,而是要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有機結合,實現農業高產、優質、低耗和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系統的良性迴圈[1]。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兩個最明顯的特徵,一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經濟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註定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出現。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裡,農業與生態系統的關係是最為緊密的,它不僅僅以生態環境作為生產環境,還以一定的生態系統作為其生產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所以說一旦農業的生態遭受到破壞,環境遭到汙染,就會嚴重影響到我們以及子孫後代的生存與發展。我國是一個人口多、耕地少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一味注重經濟指標,使得環境的脆弱性增強,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顯著降低。甚至生態條件較好的農村與生態功能區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與生態災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難以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低碳、綠色、生態的農業發展道路,但又必須實行產業化運作模式,即生態農業產業化,以追求較高的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換句話說,就是應該建立符合區域環境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並構建相應的支撐平臺。對於大秦嶺生態城市群而言,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各項條件與資源稟賦。

  二、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條件稟賦分析

  (一)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條件

  首先,大秦嶺生態城市群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態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提升環境的承載能力。資源節約農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推廣和普及,進一步增強了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環境的承載能力,一方面減輕了農業對資源的需求壓力,另一方面治理以前對環境的汙染,減少對環境新的破壞。第一,大秦嶺生態城市群區位和自然資源稟賦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豐富優質的自然資源保障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有了一個穩定的基礎;反之,資源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經濟系統。自然資源影響產業時空佈局。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水資源及生物資源都非常豐富,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自然條件。第二,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大秦嶺生態城市群正準備聯合申報大秦嶺生態經濟區,將該區域的生態資源透過特定的產業體系轉化為經濟效益,發展生態文明。其次,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發展生態農業具備較好的經驗與現實基礎。秦嶺周邊的城市,特別是陝西省內的幾個主要城市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農耕文明首先就出現並發展於此,而且各自都建立了以生態農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系,並在政府的補償及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援下,取得了較好的農業經濟及生態效益,積累了較好的發展經驗,而且建立了一些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透過現代金融工具來對沖農業的固有風險[3]。隨著各地特色產業園區的興建及對周圍各大經濟區的產業轉移的承接,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得了較好的發展,還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時,近年來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投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的流通及資訊化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這一切都為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的發展及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差異性稟賦分析

  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差異性稟賦主要體現為兩個層面:第一,大秦嶺生態城市群主體所在的陝西省關中地區具有豐富的科教與智力資源,是促進生態及兩型農業發展的堅實支撐。第二,各個層面的制度創新也將為大秦嶺生態城市群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主要體現為城鄉統籌體制的創新來實現秦嶺區域的包容性發展;農村公共產品建設與提供模式的創新,特別是該區域交通的改善,為秦嶺區域承接環境友好的產業轉移提供基礎;大秦嶺生態城市群所涉及的各個地市已經意識到要透過跨行政區域的行政合作來提升各自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話語權。這些都為大秦嶺生態城市群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三、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分析

  (一)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構建

  1.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的具體表現形式

  如何發展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生態農業,主要有兩個關鍵變數:其一,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突出特色;其二,在產品產出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內化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即農業產業體系的生態友好性。因此,大秦嶺生態城市群必須在借鑑其他區域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然條件和生態優勢,逐步地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生態農業,並建立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和現代生態農業引領區[4];在大秦嶺腹地城市可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與休閒農業,建立若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同時申請綠色認證與原產地環保而健康的形象。故而,要避免把生態農業建設成簡單的迴圈經濟模式,而應是立體化、差異化、生態化的農業產業及品牌共生體系,並儘量發揮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產業外部性與品牌外部性。同時,還要協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農民增收三個需求,最終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農業生產淨化、投入節約化、產品安全健康化、環境優美化的終極目標,這是現代意義上的兩型生態農業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實情。

  2.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的功能定位

  筆者認為,大秦嶺生態城市群農業建設模式應當在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基礎上同時兼顧兩種傾向與功能:其一,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功能,把生態農業作為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基礎性主導產業;其二,誘發農業的經濟功能,即利用大秦嶺區域秀美的田園風光和清新自然的環境大力發展各種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農業,著重最佳化農業的生產功能,提升農業的經濟功能,拓展農業的社會及文化功能,構建多維的、立體性農業。因此,大秦嶺生態農業產業化應當以生產功能為主導,同時兼顧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以促進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充分發揮秦嶺區域城市群的生態價值。

  (二)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提升之策

  1.強化政府的引導與媒體的`宣傳

  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行政多中心化與分散化,決定了各種產業政策的利益博弈更加複雜,這就要求各個省地市的行政中心必須樹立合作意識與共贏的理念,根據各地農業的特色與所處的生態位,求同存異,共同開發好秦嶺區域的生態農業資源。換句話說,政府應該做好如下幾項工作:第一,設立大秦嶺生態農業發展委員會,成員可以由政府官員、行業成員及專家學者構成,使之成為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最高權力機構與諮詢機構;第二,定期舉行大秦嶺生態農業論壇與博覽會,建立大秦嶺生態農業品牌;第三,以大秦嶺生態城市群中的某個中心城市為中心,建立生態農業引領示範區,並以龍頭企業為基礎建立並註冊大秦嶺生態、綠色農業品牌,而後利用品牌的外部效應及消費者的網路化,建立屬於秦嶺的生態農業產業叢集品牌與獨特的區域原產地形象。同時,大秦嶺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合作機制。因此還亟需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地方政府合作交流機制,共享資源與資訊,同時把生態農業產業建設列入大秦嶺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除此之外,還必須要努力挖掘大秦嶺的生態資源或歷史文化等作為題材進行培育,提煉農業的原產地內涵,並加以保護,更為重要的是要利用多元化的媒體開展整合傳播,提升秦嶺生態農業產品及品牌在現代消費潮流中的知曉度與知名度,特別應注意多維的口碑或心碑效應。

  2.加強對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援

  大秦嶺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該區域恰恰因為國家的功能分割槽戰略,使得經濟發展落後,金融體系不健全。因此,首先應該加大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以對大秦嶺生態城市群進行生態補償,將其為國家所作的生態貢獻轉化為經濟價值,然後將這些資金進一步用於生態農業的發展,確保對環境的友好、生態的平衡與資源的節約,如此良性迴圈;其次,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調控作用,加強對企業的信用宣傳力度,增強企業的金融意識,依法規範企業行為,積極協助金融機構落實金融債務,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同時調動金融部門的積極性,引導金融機構改善金融服務。也就是說,只有強化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互動、信任與合作,才能合力解決大秦嶺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金融瓶頸問題;第三,要大力發展並規範民間金融。國有商業銀行因考慮到成本和收益等因素不願為農業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與金融支援,而土生土長的民間金融與豐富的民間資本,充分了解這些本土企業的資訊,而且也與這些本土企業具有共同的利益與興趣。因此,筆者建議中央政府應儘快出臺規範民間融資與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使民間融資行為可持續發展,並儘快成長為支援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但更為迫切的還是加強對民間融資機構的監管力度,引導民間金融與借貸走上正確的軌道與發展模式。

  3.儘快實施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品牌化戰略

  當前,在消費者日益關注農產品及食品安全的大環境下,我國食品及農產品行業恰巧又暴露出諸多問題,使得消費者十分關注“從農戶到餐桌”的基於供應鏈的農產品安全。農產品的安全與農業的生產環境與農業要素的投入具有必然的聯絡,如果各種要素和各個環節都能保證安全,那麼農產品的安全性、生態性與綠色化就能得到保證。另外,各種食品危機的出現,消費者變得更加依賴可信任的品牌來進行農產品購買決策,但目前的農產品品牌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大多數的農業企業與區域缺乏品牌意識,甚至存在機會主義行為,並肆意破壞農業產品;二是市場上的品牌魚目混珠,都不正統,存在侵害消費者的現象,使得消費者對部分農業品牌心有餘悸。綜上,秦嶺區域得天獨厚,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生態條件、氣候要素與地理稟賦,而且可以將這些差異化的要素與消費者的需求特徵結合起來,進行大秦嶺生態農業品牌化打造,發揮品牌效應,從而實現企業、區域與消費者的共贏結果,促進秦嶺生態農業的產業化與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生態農業產業化本身就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各個環節與子系統的相互配合與協作。本文從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的農業發展現狀入手,透析了秦嶺城市群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其次,對大秦嶺城市群發展生態農業的要素與稟賦進行了規範分析;最後提出了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發展生態農業的形態、定位與具體對策。本文研究的不足在於,未對大秦嶺生態城市群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影響因素進行識別,未來的研究應當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機理挖掘與正規化構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