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的本真作文

映象的本真作文

  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大概從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上開始,周圍就已經存在了許多面鏡子。人眼是一面鏡子,浮世是一面鏡子,其反射的光芒包羅永珍,有些是看得見的存在,有些則是摸不著的幻像。真實與否,還要靠自己去辨別。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早在華夏文明開始的時候,便有了以人為鏡這一反射行為。

  曾有戰國名將廉頗,自負功高,瞧不起文臣藺相如;兩者行於街市而後者避,廉頗以為其懦弱,頗為不齒,後聽聞其有心不與相爭,只為文武大臣和睦而處共輔君王。廉頗如醍醐灌頂,遂至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傳為美談。

  曾有魏晉名士俞伯牙,於東海蓬萊之端覽盡山海,遂做高山流水以抒胸臆;後有打魚人鍾子期聽其音律、贊其精妙、說其心聲,二人引為知己。後鍾猝,俞伯牙哀之,遂引琴毀之,誓終身不再鼓琴。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從別人身上反思自己的能力。在他們看來,外界的一切都不亞於一面鏡子,真實而具體;更加生動的則是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反射出自己潛在的不足之處。而有些人卻是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到與自己相同的一面,如看見一面鏡子裡絢如夏花的自己,豈有不愛之理?藺相如之於廉頗,所反射出的是廉頗所缺少的容忍與大度,此乃一得;鍾子期之於伯牙,則是萬萬人海中可遇不可求的一個。真正與自己一般懂琴之人亡故,是失去了自己摯愛的那份閃光點,此乃一失。自然悲慟欲絕,從此不再鼓琴。

  以人為鏡,有得有失,因人而異。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興盛衰亡已屬自然,而有心人卻視其為天數變更、映象無常,嚴尊其中的規律,絕不逾越半步。

  夏桀荒淫,有成湯來滅夏;紂王殘暴,便有武王來討伐殷商的.天下。所以後世忠臣便以桀紂為映象來勸誡君王勤政愛民、安邦治國;項羽英勇,劉邦猥瑣,而在最後的鴻門宴中項羽因婦人之仁放過劉邦,落得美人離去、烏江自刎,白白便宜了劉氏撿了天下。所以後世良相以鴻門宴為映象,驚醒他們所扶持的王孫成大器者不殺無辜,必殺該死之人;唐玄宗一世明君,楊玉環一代美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差點毀了唐朝基業,所以後世人以驪山為映象,“紅顏”成了“禍水”的代名詞,原本旖旎浪漫的故事也成了美人誤國的冰冷歷史。

  以古為鏡,埋葬了多少金鐘歲月。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衣冠花顏,竹籃吊水,一世空空如也;虛晃光陰,鏡花水月;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上古時期,人以水為鏡,朱顏水中影,白髮照慈悲;後世人以銅為鏡,黃金成一色,對景胭脂紅。最可觸控的映象莫過於擺在面前的一面鏡子裡熟悉確切的自己。完美亦或瑕疵的五官;青澀亦或滄桑的眉眼;疏朗亦或反之的笑臉;都是自己擁有的唯一完整生命的證明。然映象終究如天上月地下影一般會消失無蹤。看著鏡子裡那張洋溢著鮮活氣息的臉,會不會有人早就想到,不論是傾城容顏還是如開在牆角邊的野花那般素淨的臉兒,他年流光華景轉換,昔日韶華已不復存在。莫負好光陰,對鏡自憐,不如引月而行,一世流過,還有山間魚蟲會記得曾經出現的身影。

  銅鏡冰冷,看不見世人最想挽留的不過是鏡中一張臉,青蔥如初;世間唯有人看它,或喜或悲,亦怒亦嗔;水波清淺,盪漾的是美人昔日如花眼角,因為挽留不過,所以遲暮。衣冠鏡,從年少至暮尾,鏡還在,人歸墓。

  以銅為鏡,不珍重,再多時光也枉然。

  這世間本沒有映象,看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映象。一面鏡子可以反射出一個人最美的時光,一面浮世的鏡子可以教會人明對錯、知得失,然映象的終究是被反射的,真實與否,要靠自己去辨別。映象本身即是一種藝術,需要靠人的智慧與思維去參透去琢磨,方可見其影蹤。

  這世界本沒有映象,參透的人多了,便被說成了映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