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段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

小學低段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

  內容提要: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教育才不致於5+2=0,這是教育者都已認識到的教育問題,也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本文從小學低段班主任的視角,以農村小學為背景,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思考,談論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溝通的內容、與家長溝通應注意的幾方面。

  關鍵詞: 班主任  溝通  合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這短短的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志同道合”這樣的詞語,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在農村小學的起始年級,往往是家長最重視孩子的時期之一。大部分家長都有這種思想:從一年級開始孩子是正式讀書了(接受學校教育),要看出孩子的真實水平了。由於現在社會競爭激勵,家長們都從小就對孩子耳提面命,要認真讀書,要考上大學,要有出息。孩子剛上一年級,這個時候的家長一方面既心裡在對老師進行審視觀望,一方面是非常熱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家長的這種心理只要是做父母的都能明白。過了這一階段,在小學,除非有什麼大變動,家長不會再有這樣的熱情參與學校教育了。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時機,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首先得有交流、合作的氛圍,假設你是一位學生家長,當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學校時,你能感覺到學校潛在的氛圍嗎?它是歡迎你來參與還是將你拒之於千里之外?每所學校都有不同的氣氛,他是在學校管理人員的影響下形成的,反映著學校每一個教職員工與家長合作的態度。很顯然,學校的這種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長是否願意主動關注學校。做為班主任,是創造氛圍的主要人員。

  其次,教師要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您慈愛、和氣的臉龐,只有孩子們在心理上接受了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有效地施教。家長們一看,孩子這麼快就接受了教師,一定會把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也就從心底裡開始接受您,佩服您。要知道孩子都是從一個個獨特的家庭中出來的,他們並不是一張張白紙。經驗老道的老師往往能從一位學生身上看到其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影子。走進一個家庭,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孩子。教師需要教育學生,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導家長,從而能為提高全民的素質出力。

  一、溝通方式,無處不在。

  實際而有效的指導是家長們迫切需要的。因為當今在我國廣大農村,人們正轟轟烈烈的忙於脫貧致富,然而年輕的家長們,在忙碌的同時又無不渴望“子成龍,女成鳳”,可是由於忙碌,加上自身的條件,使他們對孩子只有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所以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其實是以教師為主動的,對家長具有一定指導的交流。

  定期地召開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教師指導家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家長會上,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育目標、思路公佈,將自己的教育方法傳達,家長們也能互相交流。家長會切忌流於形式,缺乏實效。同時,家長會畢竟開得少,一學期一次已經非常不錯了,有些學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沒有的。所以單單靠家長會那是遠遠不夠的。

  家訪是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手段,教師上門顯得有誠意,有利交流。家訪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首先要有家訪工作的目的。要設想好:透過家訪,教師要達到什麼目的;預計對學生會產生什麼影響;對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學生準備採用什麼方法;預計家長對於教師所反映的情況會是怎樣的態度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應對的.策略。其次還要了解被訪問家庭的基本情況:家庭狀況、家長的知識層次、對學生的關心程度等,再根據家長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性格特點等差異,選擇採用何種談話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當陳述,或耐心解釋引導等,最後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採用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談話式,還是採用家長、教師兩方談話式等。家訪要避免隨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長告狀。

  實際工作中還有一些溝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們運用:

  1、書信的方式。與家長定時進行書面交流,把要佈置的任務,家長需注重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想法可以清楚有條理地寫在紙上,讓孩子帶回家,家長閱讀後還可以回信。家長信的優點是簡便,無需勞師動眾,教師也可以有一定的準備。一些平時難開口的話可以寫在信上以取得支援或諒解。薜瑞萍老師(網名看雲)就是透過一系列的家長信—— “請跟我來”,來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與指導,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她引導孩子進行高品位的閱讀,透過一封封言辭懇切、有理有據的給家長的信,使家長跟著她走上閱讀之路,為了孩子,她們共同學習、一起讀書,不斷提升自己。

  2、接送時面對面的交流。低年級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多,這正是班主任與家長交流的良機。老師能把孩子當日或近幾日的情況與父母交流,又能瞭解孩子在家情況,而且是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便於老師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家庭即他的生長土壤。這種溝通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雖比不上家訪瞭解地系統深入,卻以“短、平、快”為長,很有實效。但是幾乎每天的面對面接觸需要老師保持良好的心態與清醒的頭腦,一天的工作無疑是瑣碎而又累人的,如若不注意,帶著情緒與家長交流,那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後果往往是難以補救的。

  3、現代通訊交流。接送時的交流固然好,但是涉及到因父母上班而無法接送的家庭,要想經常聯絡就可依靠現代的通訊工具了,電話,手機,簡訊,很多老師和家長採用,方便、及時和有效。學生考試得了好成績,發個簡訊報喜,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打個電話通知家長,家長會覺得老師工作細緻,孩子交到老師手上放心;過節過日,手機上收到一條條祝福的話語,教師會感到舒心;假期裡家長來詢問有關學習的問題讓老師感受到肩頭的責任……電話等的交流,雖比不上面對面來得真實與自然,可是卻能隨時隨地,又能應對突發事件,是一種靈活的溝通方式。

  二、溝通內容,方方面面。

  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當然是圍繞孩子的教育問題,那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覺得在教育思想的統一和轉變上。在農村,可能家長素質普遍不高,家長的教育思想比較陳舊狹隘。對孩子,不是“卡”、“管”,就是無限制地放縱,再加上目前教育普遍有“唯分數至上”的傾向,對於成績,家長又是非常的關注和重視,從小學入學開始,每一次小小的測試成績家長總是特別在乎,哪怕是一分兩分,而這對於學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對於老師的工作開展也有很大的阻礙。所以,從一年級新生入學後,教師就要把轉變家長教育觀念作為大事來對待。

  我接了一個一年級新班,開學了,我就在家長會上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家長,家庭的教與不教,會教與不會教,是造成孩子“天壤之別”的根源所在!起始學段兒童都需要成人的幫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長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當家長對兒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時候,教師的努力終因家長那邊的鬆懈而事倍功半。由於這次家長會,很多家長意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於是每天為孩子輔導功課,教師得及時引導才不致於落入只注重學習成績的死衚衕。於是我又寫一封家長信:家長關心孩子成績(分數)的心是可以理解的,確實,讀書上大學是孩子長大獲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徑。但對一年級孩子來說,分數的好壞都是暫時的,有時甚至是偶然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美好品格的培養更為重要,錯過了這個階段,以後再要去注重培養就困難了。

  其次,哪怕家長已有了正確的育人觀念,但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確實是非常缺乏的。而對低年級還特別需要家長的孩子來說,教法是極其重要的。新生入學,是一個關口,家長的準備工作需要老師的指導。從孩子的情緒調節到學習習慣的養成,從孩子的安全到置辦學習用品,有了教師的參與,家長工作會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孩子更容易適應學校生活,同時教師工作也會得心應手了。

  我班有一位長得小巧的女孩,剛入學時天天到校後哭鬧、嘔吐,上課總是在座位上站著或坐在那兒脫鞋襪,她還幾乎天天遲到,放學後也不整理東西回家,每天都是要等奶奶來幫她理文具,拿書包。她幾乎從不願意做作業,但當我單獨輔導她時,發現她表達能力不錯,接受知識也很快。於是透過家訪,與其奶奶的交流等了解了她的情況。在家是完全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早晨晚上都要看電視,家裡也從不穿鞋襪,所以到學校也不要穿。她不是獨生女,卻是家中第二胎,姐姐都已成人了,父母對她很著急,但一點辦法也沒有,又覺得她還小,不知怎麼去教她。我告訴她父母,她雖然長得比同齡人弱小一點,但其實各方面發展得一點也不慢。於是我和家長一起商議,幫孩子制定作息時間,哪些習慣要改,哪些行為堅決不允許,哪些方面可以鼓勵她。又具體指導怎樣一步一步地實施。慢慢地,孩子能按時上學了,不哭鬧了,不脫鞋襪了,願做作業了。到第二學期,自己的事也能自己做的,隨之而提高的,還有她的成績。家長非常感激,我說:“只要方法正確,她成績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再次,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作為班主任,我覺得還應以自身的素質去影響家長,引導家長。有的家長望子成龍,自己卻從來不讀書,不看報。認為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卻下了班,打撲克,玩麻將。有的家長在家休息,把孩子關在自己小屋裡學習,自己卻在沙發上磕瓜子,看電視,手裡拿著遙控器,一邊換著頻道,一邊在門縫裡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寫作業,嘴裡還不停地喊:“要認真寫,寫不好可得重寫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學習,自己卻不天天向上,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班主任應透過適當的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樣的家庭便有怎樣的孩子。自己的素質不提高,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子女來。當然,教師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教訓家長,畢竟家長不是學生,家長的素養並不是說提高就能提高的,盛氣凌人的態度只會引起家長的反感。我們提倡老師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響家長。比如教師熱愛讀書、又與家長建立起信任的友誼,可以推薦好書閱讀,以書為載體互相促進、交流。教師自身素質、人格魅力會像巨大的磁場那樣吸引周圍的磁鐵。

  三、溝通技巧,有效為本。

  在小學的低段,教師與家長接觸是比較頻繁的,交流的機會也多,但並不見得一定是與家長的溝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產生了教育的合力。在與家長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還有一些情況是必須要把握好的,否則事倍功半不說,還有可能導致與家長關係破裂,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1、不同型別家長區別對待。每個家庭都是非常有“個性”的。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不靈。班主任應對

  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 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係等做到心中有數。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就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同的溝通內容。例如在農村,為了創造家庭學習的氛圍,對於有一定文化的可建議家長閱讀,而對於幾乎不認字的家長可鼓勵他們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認字,讀課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傷了家長的積極性。

  2、與家長宜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提倡教師走近家長,相互瞭解,以取得支援,進行溝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過分近,教師往往會越權,或參與了學生家庭的矛盾,或讓學生會認為自己有特權而沾沾自喜。

  有這樣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學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沒有工作,一切依賴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傾訴。為了挽救即將破裂的家庭,這位班主任把孩子父親請到學校,跟他談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並讓他保證不做破壞家庭的事。當時這位父親非常誠懇地接受了。可不久,班主任在外面遇到了學生父親和年輕女人很親密地在一起,於是將此事告訴孩子的母親,希望一同阻止危機。然而,孩子的父親竟然當面承認一切,並且提出離婚。孩子的母親精神崩潰殺了丈夫,自己也進了精神病院……孩子一下子成了孤兒。

  在這個案例中,班主任雖然一片好心,與家長關係也非常密切,可是行動顯然越權了,幫助變成了干涉。事實證明,她這樣做,不但超出了教師的職責範圍,而且她的干預並沒有解決人家的家庭危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危機,出了人命。

  3、在廣大的農村,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動權在教師手裡。農村的家長普遍對老師是比較尊重的,所以談教師對家長的指導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面對這種局面,教師產生過高的“身份期待”,即依靠外在的身份上的某種光榮,來提升我個人的價值,那麼家長也不會賣你的帳,或者當面不敢對老師說什麼,心裡卻在想:這老師沒啥名堂。作為教師自己,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教師這個職業,讓家長感受到你真正是“一個教師,是多麼高尚的人”(盧梭)。

  總而言之,家長工作是我們老師份內的事,做好了,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實踐證明: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參考資料: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1984年6月第二版。

  2、劉祥和著《一生的教育》,2002年1月。

  3、李漢生主編《班主任工作藝術》,2004年7月。

  4、劉豐編著《打包中國教育》,2005年1月。

  5、“班主任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