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閱讀題

《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閱讀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①。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②,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績、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③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遣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④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節選自《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注:①勤於長養:盡心盡力贍養老人、撫養子女。②雅道陵遲:合乎道德規範的正道衰微不振。③逸足:快步。   ④治中、別駕:漢代官名。治中,州刺史的屬吏,主管文書案卷;別駕,漢代州刺史的佐吏。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坐統在樹下                 坐:讓坐

  B. 始當展其驥足耳             驥足:馬蹄

  C. 先主見與善譚               譚:同“談”,談論

  D. 初不顧謝                   謝:道歉

  5.下列各組句子中,能說明龐統具有謀略的一組是

  ①共語自晝至夜                     ②每所稱述,多過其才

  ③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④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

  ⑤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

  ⑥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③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是一項是

  A.龐統年少時樸實而又不外露才華,在他二十歲時候拜見潁川司馬徽而得到司馬徽的盛讚後,名聲才漸漸顯揚起來。

  B.龐統每每誇耀一個人的時候,總是言過其實,目的'是想在亂世之中淳化社會風俗時尚,增強人們道德觀念和社會公益心,讓人們去仰慕仿效完美的人去做好事。

  C.吳將魯肅致信劉備,誇耀龐統才略,諸葛亮也在先主劉備面前誇獎龐統,劉備當面考查後也很器重他,而且親近信任龐統僅次於親近信任諸葛亮。

  D.先主劉備攻下成都後在成都舉行了慶功宴,宴會上龐統對劉備的得意之話語進行了理性的評價,卻招致劉備的不滿而被逐出宴會。後因劉備有後悔之意又被叫回到宴會之上。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5分)

  (2)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5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