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京津冀資訊經濟合作環建設範本

論京津冀資訊經濟合作環建設範本

  京津冀區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聚集著首都北京和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天津以及一大批中小城市,面向渤海,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京津冀資訊經濟合作環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京津冀區域融合的客觀要求。河北省不僅是北京、天津聯絡各地的必經之路,也便於接受京津的經濟、科技和資訊輻射。因此,河北省與京津開展橫向經濟聯合,以資訊為中介,加強資源、資金、人才、物資、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有利於環京津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環京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就是透過資訊平臺加強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建設,促進京津冀合作,為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良好的創新環境的形成創造條件,最終形成良好的創新體系。創新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合作機制,構建京津冀區域創新體系。強化經濟板塊概念,打破行政區劃的屏障,讓生產要素自由地流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是京津冀區域內各城市的共同心聲。因此,要使京津冀合作有大的發展,就必須淡化行政界限的作用及行政區域的影響,強化區域經濟觀念,以利益主體自願結合為基礎,開展區域之間全方位、多形式的經濟合作。

  (二)是京津冀競爭與合作的客觀需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競爭的形式正由過去城市間的競爭轉化為區域間的競爭,區域間城市的競爭形成了基本的分工與協作,是互補的經濟關係,是一種融合互動的生存狀態。對此,環京津區域已有初步體會,區域經濟體內的城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善於把握、運用、創造機遇的環京津區域人,正在運用自己的力量,加速融入大北京區域,爭取早日實現與區域經濟的萬木爭榮。

  (三)是提升京津和環京津區域間的分工與合作水平的必然要求。一直以來,京津這兩座特大城市發展相對獨立、各成體系,造成產業結構雷同、分工不明確,在發揮對北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方面不夠協調。發揮京津兩市在環京津區域以至對整個北方地區的輻射力,加快京津兩市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京津部分產業向周邊地區擴散,是首都圈各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需要共同的努力來實現。

  二、京津冀資訊經濟合作環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新世紀的經濟發展中,環京津地區是否能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成為推動全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第三個引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地區能否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充滿活力的經濟格局。

  (一)積極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首先,要建立高層協調機制。儘快建立京津冀省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共同議定合作等重大事項,制定促進共同發展的地區政策。儘快建立三地發展改革委員會定期協商制度,共同研究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其次,應實施統一規劃,儘快啟動三地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統籌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定位、產業佈局、城鎮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問題,促進區域生產力合理佈局。聯合開展區域水資源保護利用,重大生態建設和環保專案,防止出現爭執和互相影響。再次,聯合開展港口、公路、鐵路、機場的交通設施建設。為密切京津冀區域內大、中城市的聯絡,實現城際零距離融合,應建立城際快速通道,重點構築1小時大北京經濟圈。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正以構築現代化交通體系為突破口順利進行,這些交通設施的建設,將進一步把京津冀連為一體,為環京津區域及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創造條件。最後,加強區域內經貿、技術合作。加快構築合作對接平臺,推進產業對接、市場優勢互補。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門應主動地建立人才流動資源共享機制,改進人才管理辦法,打破人才管理的部門、地區和所屬壁壘,發揮區域更大的作用。

  (二)深化京津冀地區合作

  1.積極推進京津冀地區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合理化。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發揮各城市產業結構優勢,大力發展企業聯合,進行地區間的資產重組、結構調整,就能形成新的優勢,促進整個地區的產業和技術升級。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一些高耗能和不適宜在天津發展的專案向有能源、資源優勢的地區轉移。同時,根據發展需要,在具有資源優勢地區建立農副產品、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生產基地;利用天津口岸優勢,與兄弟地區共建出口產品加工基地。

  2.進一步發揮港口優勢,聯合內地建港、用港。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對外口岸最集中的地區,應充分發揮區位和港群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提高開放度,儘快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天津港要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制定優惠政策,歡迎廣大腹地省市區和中央直屬大企業來津投資建港,發展倉儲設施,發展對外貿易。

  3.加快京津冀地區的商貿金融合作。要進一步培育發展國家級商品和要素市場,積極申辦跨地區的保險公司,採取更加靈活多樣的優惠政策,吸引金融機構落戶天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健全的金融機構體系。

  4.促進京津冀地區科技聯合。環京津地區是我國科技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環京津各省市應進一步發展跨區域、跨國界的科工貿、產學研、科工農等多種形式的聯合體,加強科技應用、資訊交流方面的聯合,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優勢互補。

  三、促進京津冀資訊經濟合作環建設的對策

  (一)依託京津冀合作促進環京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環京津區域正式確定圍繞京津在提供服務中求發展、在接受輻射中求發展、在加強聯合中求發展、在產業錯位中求發展、在差別競爭中求發展的思路和“以我為主、主動服務、迎接輻射、促進發展”的原則。

  1.繼續吸引京津向環京津區域擴散產品、轉移專案。環京津區域地理位置特殊,要選擇性地上一些高科技、低耗能、低耗水、無汙染的專案。“首鋼”、北京煉焦化學廠遷建唐山等產業轉移和企業搬遷專案進展順利。保定正在構築1小時大北京經濟圈,保定的汽車配件產業已經有一定規模,給全國不少大的汽車廠提供零配件,如能與北京實現優勢共享,一定會雙方受益。唐山佔盡天時地利,面向京津,發展自己,服從大局,甘當配角;天津缺水,就從唐山調水。北京和河北省五個城市共用一個電網,其中主力電網就在唐山;唐山還是北京和天津肉類、禽蛋及蔬菜的供應地,還供應水泥等建材。因此,唐山未來的定位就是建立重工業基地。北京現有一些與首都功能不相符、特別是與首都嚴格的環保要求不適應的工業企業,這些工業企業退出北京是歷史的必然。

  2.環京津區域與京津城市共同發展。一個城市是不可能獨自發展壯大的,我國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需要城市與城市間加強協作。環京津區域正在逐步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經濟圈,不管是軟環境還是基礎設施、道路交通、規劃,都在主動接受京津兩大城市輻射。所以,處在大城市輻射範圍的地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的軟硬環境做好。在長期發展中,環京津區域與京津城市形成基本的分工與協作,是互補的經濟關係,是一種融合互動的生存狀態。廊坊市處於京津冀一體化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北京到天津的'城際高速公路和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等工程都將穿廊坊而過,廊坊已認識到自己在實施環京津戰略中肩負的責任,特別是因此而承擔的發展高新技術的責任。在北京實施“首都經濟”的戰略調整中,廊坊沒有簡單、被動接納其更替、轉移的傳統產業,而是爭取朝陽產業,爭取高新技術產業生產車間、製造基地的地位。與北京、天津及環京津的唐山、保定相比,廊坊工業基礎薄弱,在大北京區域經濟圈中處於劣勢。同時,廊坊又被京津環抱,具有其他地方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從劣勢與優勢的辯證分析中,廊坊人提出按差異性思維,實現錯位競爭的思路,不比高樓大廈,比綠化、比空氣、比環境、位元色,打造大北京地區的特色型城市。

  (二)以奧運會為契機,推進京津冀資訊經濟合作環發展。舉辦“奧運”拉動北京的經濟增長,也必然透過區域經濟的擴散效應,帶動環京津區域的經濟增長。

  1.舉辦奧運會的直接投資拉動環京津區域地區的經濟增長。奧運會有五個比賽場館設在京外的四個城市,為這些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機遇。其中,包括環京津區域內的天津和秦皇島。據資料顯示,京外專案的直接投資是18億元,間接投資為280億元,如果有50%在環京津區域,則可達140億元,保守估計,拉動環京津區域其他城市的經濟增長,應不低於200億元。

  2.“奧運”專案的招投標方式產生的投資轉移拉動環京津區域地區的經濟增長。北京舉辦奧運會,有397億元的直接投資分別用於比賽場館及基礎設施建設、組委會運營等方面,京內企業和京外企業透過投標獲得參與各項奧運會專案的建設,並將部分資金以投資和消費的方式轉移到其它區域,從而拉動當地的投資與消費。

  3.舉辦“奧運”帶來的產業延伸發展拉動環京津區域地區的經濟增長。舉辦“奧運”為環京津區域加強區域內產業的各種合作提供了契機,使加快不同地區的產業合作與分工成為可能。這種合作,不僅能使各區域的產業充分利用優勢資源,還有利於解決一些區域發展的共同問題,如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等。   由此可見,環京津區域內部的經濟影響擴散,呈明顯的同心圓式傳遞,從北京到內圈,然後到外圈。所以,舉辦“奧運”拉動北京的經濟增長,也必然透過區域經濟的擴散效應,帶動環京津區域的經濟增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