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纏人的心理原因是什麼

孩子纏人的心理原因是什麼

  一、孩子纏人的心理原因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1、其實,孩子纏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僅僅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

  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捱罵捱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

  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

  2、如何對待孩子纏人的現象:

  (1)首先,要使孩子不纏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這一點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時候恨孩子纏住自己不放。但仔細想想,當你和孩子一樣閒得沒事的時候,你是否主動先撩孩子呢?許多家長正是這樣乾的,這反映出你對孩子的感情依賴也夠強的。這就形成了高興起來撩孩子磨你,不高興起來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這種情況,孩子纏人的情況就說不上改了,因為你們彼此都需要對方關注,都缺乏感情獨立。

  (2)如果孩子是缺乏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獨而纏人的,需要父母從兩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時間與子女講話,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導孩子學會自己學習、遊戲,逐步使孩子感情獨立。因為要得到好處而纏人,要分清情況,應該滿足,或者認為孩子磨了之後可能同意的事,要乾脆利落地早答應;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從頭到尾態度要堅決,不給孩子有可趁之機。

  以上都是纏人現象和現象的糾正。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二、人格障礙責任多在父母

  所謂人格健康,是指每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保持良好的認識水平、平穩的情緒情感、恰當的行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與職業功能。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人格的發育與環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關係一直受到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社會各界的重視。

  學術界將父母養育方式分為情感溫暖型、拒絕型、過度保護型和偏愛型。

  情感溫暖型父母用語言和姿態表示對子女的喜歡,經常讚揚子女,能夠諒解子女的過錯,尊重子女的意見,參與子女活動併為其成功而驕傲。

  拒絕型對子女事事期望過高,過分限制子女和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過分焦慮等。

  偏愛型對子女過分溺愛、遷就和偏袒。

  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徵與父母的養育方式密切相關,不良的父母養育方式會造成子女人格偏離,是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症、吸毒等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

  為了探討青少年人格偏離和青年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及其相關因素的關係,我們對中學生和大學生分別進行了人格偏離和人格障礙的系列研究。

  對中學生的調查是在北京市兩所重點中學和兩所非重點中學進行的。按照流行病學研究的方法,採用自評問卷、”人格診斷問卷“(PDQ-R)、”父母養育方式問卷“(EMBU)調查了1148名初一和高一學生,結果發現14.3%的學生疑有人格偏離,3.7%的學生有人格偏離。資料分析顯示,人格偏離與父母的拒絕和過度保護呈正相關,與父母的情感溫暖呈負相關,父母養育方式、教育程度、學校型別等因素是人格偏離發生的可疑危險因素。

  在3年後對同一批中學生以同樣方法進行了追蹤隨訪,結果發現他們的人格偏離明顯減少,初中和高中異常的學生轉變為正常的比例分別為81.3%和44.2%,而正常學生轉變為異常的比例僅分別為7.4%和2.6%。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良的人格傾向大部分會得以改善,這說明對青少年人格偏離進行干預可見成效。

  對大學生的調查是在某重點理工大學中進行的。我們採用同樣方法調查了2205名一年級學生,經精神科醫生採用”國際人格障礙檢查表“(IPDE)進行檢查,確診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2.5%,其中女性患病率明顯高於男性,且父母關係不和睦家庭是正常家庭的2.5倍,單親家庭人格障礙患病率是雙親家庭的5.9倍。

  父母的不良養育方式是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比如對子女的過分懲罰、羞辱、刻薄和吝嗇,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敗和挫折,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對周圍環境容易產生敵對情緒,易記仇報復,使之成為人格障礙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經濟收入過低和獨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

  總之,在我國獨生子女的特定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人格偏離現狀值得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高度重視。對於青少年人格障礙的預防,首先要提倡正確的父母養育方式,還應創造和睦溫馨的家庭環境,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性,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健康發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