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如何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摘 要:尊重是教育的絕對前提,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對待班裡的每一位幼兒應做到:公正、公平看待幼兒;包容、理解愛戴幼兒;賞識、激勵讚賞幼兒,幼兒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愛與尊重,各方面的發展在早期階段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尊重;個體差異;發展

  國家教育局頒佈的《3~6歲幼兒發展指南》中強調了“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程序中的個別差異,支援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實施原則。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如何既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特徵,又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程序上的個別差異,支援和引導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發展,按照自身的發展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呈現的發展“階梯”呢?

  一、公正、公平看待幼兒

  烏申斯基說:“人在教育中的一切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把每一個幼兒當作“主體的人”來看待,尊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權利,客觀公正、求真務實。

  1.公平公正,尊重幼兒獨有的見解

  在一次關於“節約用水”方法的交流活動中,幼兒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們在刷牙時,水龍頭的水不能嘩嘩流。”有的說:“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這樣也是節約水。”廷翰小朋友說:“我們要節約用電,……”有個別孩子騷動了,有的認為他是在搗亂,不認真回答問題,用了不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有的大聲地喧譁說:“他說錯了,節約水怎麼變成節約電了?”當時的我也有點蒙了,但看著廷翰小朋友的認真勁,看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釋,我就尊重他,公正公平地給予他時間,耐心地傾聽他的解釋,他說出了“因為水在工廠裡,需要有機器加工,沒有電就沒有水”的想法與見解。他的發言不僅是正確的,而且與眾不同,有自己的思考和獨特的思維模式,不僅引發了大家的思考,還讓同伴們對他刮目相看。可見,公平公正地給予每個幼兒機會,學會傾聽幼兒的心聲、尊重他們獨有的見解,能更好地挖掘出幼兒的個性特點,促進幼兒的發展,也能更好實現教師與幼兒人格上的平等。

  2.和諧友愛,和幼兒平等的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友愛和受尊重的慾望,交友和受尊重的願望都非常強烈,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雖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關係,然而這種教與被教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關係。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態與幼兒溝通,他們會覺得受到尊重,從而就會對你產生好感。在《我們愛地球》主題類活動中,他們瞭解到了水對於人類、對於動、植物的重要性。我以引導者的身份,和他們進行互動交流,探討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到水的重要性,保護水資源。他們你一言,我一語,都想在“我們愛海洋”的主題版地中進行宣傳佈置,我以信任為前提,尊重他們的想法,改變了以往都是我來引導,我來主導的做法,支援幼兒的想法,讓他們大膽地設計自己心目中節約用水的標誌,同時我和他們一起合作,把標誌張貼到教室中。在和幼兒的佈置中,我感受到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都很高,特別是幾個平時膽子較小的幼兒,在教師的信任與鼓勵下也參與到了活動中,設計的節水標誌很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讚許,自信心提高了許多,變得更喜歡我組織的活動。

  二、包容、理解、愛護幼兒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從兒童入園或入校第一天起,教師和集體就要善於看到並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如果美好的品質得到蓬勃發展,那麼不好的習慣就會受到排擠,在兒童自己不覺察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見作為一名教師,應深入到幼兒中去,洞察幼兒的心理,瞭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對好現象因勢利導,鼓勵其不斷成功。

  1.細心觀察,尊重支援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個幼兒獲得滿足和成功”。幼兒園的孩子好奇、好問、愛探究,他們對事物的濃厚興趣而產生的“求異思維”的活動,是對自然、對生活的探索和創新的嘗試。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我善於保護孩子的天性,創設培養幼兒探索精神的'環境和條件,細心的觀察幼兒,支援他們的活動,讓每個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例如,在大班的“汙水變乾淨”的實驗活動,我一改以往教師做實驗給幼兒看的做法,尊重幼兒,支援幼兒,從準備實驗材料到設計汙水變乾淨的步驟、方法,到動手做實驗都是他們獨立完成。每個階段我都仔細觀察,並給予他們極大的支援,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行動表達出來。活動中有的幼兒先用網過濾汙水,有的先用棉花和紗布過濾汙水,有的用了棉花、網和紗布三層過濾,都在自己的實踐探索中把汙水變乾淨了,他們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從無意識、無目的的好奇想象發展為有意識、有目的的創新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2.瞭解個性,給予幼兒多一點理解

  幼兒園裡的孩子什麼個性的都有:有動作慢的、有性格開朗的、有好動調皮的,有不愛講話的等等,無論什麼個性的孩子,都有他的個性特點。作為教師要發現並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從心理上理解、瞭解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氣質及性格,把自主還給幼兒,創造條件去啟用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班上的思涵小朋友,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思涵是一個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的孩子。在一次班級故事比賽中,其他幼兒都大膽地踴躍到臺上講故事,可是思涵到臨近比賽結束,還是不肯自己舉手參加,於是我以朋友的身份主動上前邀請他,他還是表現得很萎縮,說了句“等一下”,我知道這時他是在思想鬥爭,所以我沒有再逼迫他,笑著鼓勵他說“好,再等兩個小朋友講完你就上去講好嗎?”等兩個幼兒講完故事後,我再次邀請他,他馬上站起來在集體前開始講故事。這次,他的故事講述得很完整,聲音也很響亮,雖然沒有太多動作的演繹,但在活動結束時,我特意在集體前頒給他“鼓勵獎”的獎牌,下臺後他自己在座位上偷偷地笑了……從那以後,他對上臺的比賽或表演活動一點都不畏懼了,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三、賞識、激勵、讚賞幼兒

  有人說“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成功!”可見,當我們發現了幼兒的個性、獨特之處後,作為教師就應該將幼兒的優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細心捕捉、賞識激勵,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力,促進他們各方面的完善與發展。

  汝錦小朋友是一個膽子極小、不愛表現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孩子。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發現汝錦小朋友跳繩跳得很好,因此在體育活動時,我特意讓她在集體前表演跳繩,並讓她為其他幼兒示範跳繩的正確動作。課外,我還有意安排她帶領幾個幼兒學習跳繩,結果汝錦的自信心慢慢地增強了,在參加班級跳繩比賽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後,在集體前除了能表演花樣跳繩,還能主動爭取在集體前講故事,整個人變得活潑開朗、自信了許多,在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上她還代表班級的女孩子表演年段的舞蹈節目,獲得了大家的讚賞。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每一個兒童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的,這種願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這顆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不信任的態度所熄滅。”所以尊重是教育的絕對前提,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我們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幼兒,尊重他們的人格,分析他們行為的尋常時刻,瞭解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水平、認知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努力支援和幫助幼兒,為每個幼兒的長遠發展在早期階段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最近訪問